你很可能會這樣花錢1(The Way You Spend)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最近看到《致富心態》(The Psychology of Money) 作者Morgan Housel寫的”The Art and Science of Spending Money”一文。其中對於人們如何花錢,剖析深入,不同一般,令人深有所感。寫成此文跟大家分享其中重點,以及我的心得。

作者提到,人花錢一般有兩個目的,第一是為自己帶來某種方便或用途(Utility)。第二是向旁人釋放訊號。

我們先看第一個。為自己帶來某些用處。

這很簡單,譬如買一台電腦,方便自己工作。買一台車,方便自己上班跟接送家人。這是物質上的用途。

有趣的是,心理上的用途。

首先,心理補償。這有兩種狀況。

第一種是工作帶來高度壓力與嚴重的身心疲憊的人。

這些人有可能一拿到薪水或紅利,馬上花,大花特花。買很多東西,或是買高單價物品。

理由不外乎是”犒賞自己”。

他要證明,自己那麼努力,那麼累,是有回報的。他要補償自己。

文中以投資銀行人員舉例。每天工作到凌晨三點的日子過了一整年,一拿到紅利,馬上花光光。相同狀況也可見於其它高壓工作者。

他們會繼續過很累的生活,賺高於平均的所得,但也花超過平均的錢。沒有存下資產。只好繼續工作。

其實,真要”補償”自己,是要跳脫這種工作狀況。不要讓自己累到想要花錢做為安慰。出現這種心態,代表你的工作已經造成心理破口了。

用錢帶來心理補償的第二種狀況,是用錢做”心理治療”。

文中引用一句話:

“The more you were snubbed while poor, the more you enjoyed displaying your wealth.”

“在貧困時愈被看不起,日後就會愈享受展現自身財富。”

所以當你看到一個人有一些外顯的高單價物品時,未必是擁有者真正喜歡,懂得品味這些東西。他只是需要花錢來展現。

他要花錢,證明自己有錢,同時告訴別人他有錢。他買的美車豪宅,不是用來享受的,是用來幫自己做心理治療的。

最貴的治療,是癌症或罕見疾病的療法嗎?

其實未必。

能在貧困時,因為沒錢被看不起。日後在金錢上有所成就時,卻很節制的不花錢追求外顯豪華,是非常不易達成的境界。

花錢的心理用途,除了心理補償之外,第二個大作用就是自我認同。如何花錢,定義了一個人。

常見狀況是節儉的人。

我們一般認為節儉是美德。他只買必要的東西,他不浪費資源,他可以更快的存到更多資產。他可以更早享受退休。

其實最後一句有問題,節儉的人可能在退休時無法享受。

作者稱其為”Frugality inertia”,節約慣性。一個從小或是從出社會就開始節省的人,在退休階段,無法轉換成”花費”模式。

人為什麼要存錢,要有錢?

有錢的最大好處之一,就是不必再想錢。

你已經有夠多錢的,所以去餐廳點餐、去買東西,你都不用擔心錢。

但問題是,你已經用一輩子大多數的時間,當一個節省,不花錢的人。節約就是你的自我認同,你認為自己擁有的美德。你在退休時,會繼續節約,還是放掉節約心態,沒有負擔的享受之前累積的財富?

你會在餐廳點餐時,繼續看著每一項餐點的價位,考慮划不划算,還是想”我的資產有點規模,應該是看喜歡的直接點就好了,不必看價位”?

當你已經到達目標,可以不那麼在意錢的時候,你還是拒絕認可自己達標,繼續努力。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個分析非常到位。很多人退休時的問題,不是提領率,平均餘命有多長的問題。是到了退休,仍有強烈的不安全感,還是無法控制的持續節約模式。這會讓自己這一輩子都在為累積資產活著,累積出大多自己用不到的資產。而且還有可能造成日後子女相爭,或甚至不求長進的資產。

人要學習一個比較平衡的金錢關係。懂得累積,也懂得花些錢享受。

金錢,不能永遠是目的,它必需有當成工具的時候。

花錢對自己的心理用途,除了心理補償、自我認同之外,第三種就是帶來滿足。

你想要一個東西、錢不夠。你努力賺錢,存錢,達到目標,買了。這是一個很實際的透過努力與犧牲,取得某種東西的過程。人會從犧牲、努力,達成目標中取得快樂。

但問題在於,要花多少錢帶來相同的滿足感。

譬如對一個月收入三萬的人,假如他買一支十萬的錶。他可能會很珍惜。這等同是自己三個月的努力工作,才能換得的一個物件。他看這個東西,知道背後代表是相當份量的犧牲與努力。

對於一個月收入一百萬的人,假如他買一支十萬的錶,他可能覺得,”這還好。就是自己三天的工作收入”。

要帶來跟剛才月收入三萬的人對十萬的錶一樣的珍視程度,他可能要買一支三百萬的錶。他才會覺得,這東西有點份量。要三個月的工作才能換到。

這個努力、犧牲,達成目標的過程是相同的。但對於高收入與高資產的人來說,要買到相對高價的東西,才會帶來一樣的滿足與珍視的感覺。

作者引用William Dawson的一句話:

“The man who can buy anything he covets, without any consultation with his banker, values nothing that he buys.”

“一個可以不用查看自己的銀行帳戶,買下任何東西的人,不會珍視任何自己買的東西。”

錢很多不一定是好處。跟很多人想的不太一樣,可以任意的買下各種東西,未必是種幸福。

錢不夠,你會從努力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得到滿足。收入沒那麼高,資產沒那麼多,你會從相對簡單的目標中,就取得相當的成就感。

作者提到,他認識一個富人,有私人主廚。廚藝高超。每一天,每天三餐,都有星級佳餚在桌上等他。

你覺得他會很享受這樣的高級料理嗎?

一般人要享受一頓高級料理,往往會事先做很多功課,選定餐廳,排好日期、搶先預約,心中期待,然後實際付約用餐。你努力,得到這一頓好料。這個过程讓這餐吃起來更美味。

一般人是更容易快樂的。

一個人能喝到最好喝的飲料,是渴到不行時,送到你嘴邊的一杯水。

要有渴求,才會享受。

作者說,最不快樂的人,就是活在所謂度假勝地,每天有源源不絕的”快樂”的人。白天打高爾夫,晚上開趴。喝太多、講太多、想太少。人生沒有目的,已退休。

有人會說:”作者你不懂啦,假如我是億萬富翁,我很樂意過這種生活。”

作者的反應很直接:”They don’t know life.”

這種人不懂人生。

人生有任何意義的根源在於,有目標,有想要的東西,有為了達成目標時付出的心力與掙扎。

以為完全沒有負擔,就是快樂人生的人,恐怕還不懂人生的道理。真正到了那時候,他會發現,活著真沒意思。

我認為這裡帶出退休的真正重大挑戰。除了剛才提到的節儉慣性之外,在人生的重要目標,工作與養育子女都完成之後,你要在退休的時候拿什麼當人生的目標?你是否有找到在退休時,仍覺得很值得做,願意主動去做的事情?

人常知道,工作要找到意義與興趣,其實常被忽略的是,退休也要找到興趣與目標。

無所事事,不會是快樂的退休生活。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你很可能會這樣花錢2(The Way You Spend)

The Wealth Ladder讀後感1—多大的花費,你才應該在意

有錢的缺點(Drawbacks of Being Rich)

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讀後感2—簡樸生活的必要

“How to Retire”讀後感7—退休需要的兩種準備

為什麼收入增加未必能存到更多錢?你沒想到的三個高收入陷阱(Higher Income Doesn’t Necessarily Mean More Saving)

Your Money or Your Life讀後感3---節儉新定義

金錢的可能(The Use of Money)

“How to Think About Money”讀後感3---退休新定義

“Same as Ever”讀後感1—用無效率帶來高效率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