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2—美國基金與ETF投資者的成本有多低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這些年來,美國當地的基金與ETF整體平均內扣總開銷愈來愈低,已是明確趨勢。

譬如下圖是美國共同基金內扣總開銷的變化。圖的左側代表主動型基金,右側則是指數型基金。綠色線條代表股票型基金,紫色則是債券型基金。

我們先看左邊。

主動型股票基金,平均內扣總開銷從2000年的1.06%,到去年降到0.64%。主動型債券基金,則是從0.77%降到0.47%。

在台灣銷售的主動基金(不管是境外或是本地投信發行),股票型基金光經理費就1.5%,債券型基金則是0.75%的經理費。加上其它開支之後,內扣總開銷一定是更高的數字。

也就是說,台灣目前主動型基金還在收取比美國當地基金在2000更高的費用。假如將更低的投資成本視為一種進步,台灣這方面與美國相比,落後20年。

右邊顯示的是指數型基金的狀況,到了2024,不論是股票還是債券指數型基金,平均的內扣總開銷是0.05%。

美國投資人可以用很低的成本,享受指數型基金的服務。

接下來則是美國ETF業界的收費。

圖片左側是主動管理的ETF,右側則是指數化投資的ETF。

先看左側。

主動型ETF是比較近代才出現的投資工具,所以費用數字是從2016開始。

主動型股票ETF,從2016到2024,內扣費用從0.88%降到0.44%。同期間主動型債券ETF,內扣總開從0.48%降到0.34%。

不論是股票還是債券,主動投資的ETF整體平均內扣總開銷都比主動型基金更低。

右側則是指數化投資的ETF,到了2024,指數化投資的股票ETF與債券ETF,整體平均內扣總開銷只有0.14%與0.10%。

台灣規模最大的本地ETF,元大投信的0050,2024的內扣總開銷是0.42%。是美國ETF業界平均的三倍。

成本的落差,不只是業者方面,也有投資人方面的因素。

上面顯示的平均內扣總開銷,都是資產平均(Asset-weighted)。除了基金業者本身調降收費之外,愈來愈多美國投資人選擇投入內扣費用便宜的基金與ETF,進一步降低了整體資產平均的內扣總開銷。

假如市場上只有兩支基金,A基金內扣總開銷1.0%,B基金則是0.5%。投資人的整體資金有一半投入A,一半投入B。那麼資產平均的內扣總開銷是0.75%。

但假如投資人的整體資金是二成投入A,八成投入B。那麼資產平均的內扣總開銷會變成0.6%,(1.0%*0.2+0.5%*0.8=0.60%)

這就比0.75%低了。

Factbook的投資人調查也可印證這點。文中有這麼一句話:

“在2024,98%持有ETF的家戶,指出ETF內扣費用對其投資決定有重要影響。”

(原文:In 2024, 98 percent of ETF-owning households indicated that ETF fees and expenses are important to their investment decision.)

98%。也就是絕大多數美國投資人都知道要注意費用了。

台灣投資人則還有”投資老師”教人投資不需要在意基金與ETF的成本,還有許多投資人受其誤導,以為真的可以不用在意費用。

這種觀點,恐怕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25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1—指數化投資與ETF的最新發展

台灣ETF無法降低費用率的真正原因(Too Many Excuses for High Expense Ratios of ETFs in Taiwan)

2024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3—低成本已是普及現象

2020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2—美國基金費用持續下降

2018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3---美國基金投資成本持續降低,台灣人則必需留在當地繼續支持高費用業者?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