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退休生活費完全來自配息的重大問題(Dividends and Distributions are NOT the Only Source of Cash Flow)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之前我在臉書粉絲專頁發表的一則貼文,好幾位讀者朋友不約而同提到,身邊的親友將”配息>生活費”,設定為可以退休的目標。

這是一種符合直覺的做法。

退休需要現金流嘛。就用配息這個現金流來當生活費。

這也是一個似乎能解決長壽風險的方法。

反正不論市場起伏,就每年拿配息。本金一直都在,就會一直有配息,活再久都不必怕沒錢

但將”配息>生活費”當成目標,並在退休時實際這樣去做,恐怕會帶來一些負面成果。

首先是在資產累積階段。假如這位投資人生活在低殖利率時代。一個股債搭配的投資組合,單年的自然配息率是2%。
(自然配息率指的是當下整體股市跟整體債券市場本身有多高的配息率。完全不刻意去買高股息股票,高收益債來拉高配息率。)

假如這個人一年的生活費需要100萬。那麼他需要累積達到的退休資產目標是5000萬。
(1,000,000/2%=50,000,000)

但假如用傳統的4%的初始退休提領率計算。單年生活費100萬,需要存到2500萬就好。5000萬是2500萬的兩倍。

就算保守一點,用3.5%的初始提領率,目標資產總值是2857萬。還是比5000萬少了兩千多萬。

這會是第一個問題,要求生活費完全來自配息,會讓人誤以為自己要存很多錢才能退休。

假如這個人收入高,儲蓄率也很不錯,也踏實的投資。累積到5000萬資產,對他本來就是一個搆得到的目標,那還好。

但假如這個人的收入層級就是約略能在退休前存到二、三千萬的資產,以本來的退休概念,是可以退休的。但因為他生在低殖利率年代,他就誤以為自己要多很多錢才能退休。目標高到以自己的收入完全看不到這個可能,那他會怎麼做?

他很可能就開始想要”賭一下”、認為”要冒險才有機會”。開始採用擇時進出、主動選股等種種最後常是減損自身績效的做法。

一個過高的目標設定,帶來不理性的投資行為,是相當大的風險。

有時狀況相反,這個人生在高殖利率年代,股債搭配的資產配置投資組合有6%的配息率。那麼假如他一年需要100萬的生活費,他會以為自己只要1667萬就可以退休了。

這會帶來另一個問題,低估退休需要的資產總值。

假如你對退休提領有點概念,你會知道6%的提領率屬高提領率。是很難維持二、三十年的。

所以,設定”配息>生活費”,在資產累積階段就會有問題。

在退休提領階段,會持續帶來問題。

譬如一個人剛退休有2000萬的資產,一年需要120萬的生活費。怎麼做?

120萬就占2000萬的6%。如何拿到6%的”生活費”?

很簡單啊,就買現金股息率6%以上的高股息股票或是高股息ETF,搭配高收益債。

常說金融市場的報酬是有代價的。不少投資人的問題就在於,只看到報酬,壓根沒想到代價到底是什麼?

買高股息ETF,它能持續有高配息嗎?

拿到高配息,然後單年錯失三十幾趴的資本利得。每一千萬少賺三百多萬,這個代價有多嚴重?

高配息的股票與債券,不是退休生活費無虞的保證,其實它們正是帶來穩定現金流的危害。

不少投資朋友卻將這些障礙認為是解答。真的是很有意思的現象。

總結來說,退休的現金流不是只能來自配息。資本利得也是很重要與不可忽略的現金流來源。

只考慮”配息”,要求只能用配息做為生活費,恐怕不是健全的退休投資之道。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用高股息ETF帶來退休生活費所面臨的實際問題,以0056為例(Cash Flow From High Dividend ETFs Is Highly Volatile)

真的有很多人將元大台灣高股息ETF(0056)做為退休投資工具嗎?(Analysis of Shareholders of Yuanta Taiwan Dividend Plus ETF)

“How to Retire”讀後感6—退休水桶投資法

為何”穩定配息”不是良好的投資目標(Stable Dividends or Stable Cash Flow)

退休投資與提領恐怕不是你想的那樣(Investing in Retirement Can be Better than You Think)

使用高成本投資工具存退休金的嚴重後果--”多繳、少領、延後退”(The Adverse Effects of High-Cost Investments on Your Retirement)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