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Retire”讀後感6—退休水桶投資法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討論退休水桶投資法之前,Christine Benz先解釋,為什麼她比較贊同利用總報酬(Total Return,指的是配息與資本利得),來取得退休生活費。
她自己在90年代開始關注退休投資議題,當時利率是一路往下。過往很容易就可以靠配息過退休生活的人,開始焦慮錢要從那來?
假如利率低到配息已經不足生活所需,這些要求”現金流只能來自配息”的人,就會”被迫”冒險追求更高的殖利率。而投資時,冒險未必就是正面成果。
(說是”被迫”,因為壓迫他的,其實是自身”現金流只能來自配息”的錯誤觀念)
另外,Christine Benz在2000年代中期跟一位已經退休的親戚聊天。那位親戚說自己買了代量通用汽車的債券,因為這類債券的配息不錯,可以帶來他需要的退休現金流。後來,美國汽車業在金融海嘯,表現非常難看。通用汽車現金耗盡,需要美國政府援助才能度過難關。
這些例子點出了,退休要求現金流只能來自配息的缺點。第一,受制於利率環境。低利環境會讓人很難過,容易做出冒險追逐高配息的舉動。第二,讓人刻意買”符合需求”的配息資產,譬如單一公司債。對其潛藏重大風險,卻渾然不覺。
總報酬是一個更好的做法,因為這擴展了現金流的來源,可以同時用資本利得與配息做為退休生活費。
這個做法,不是說完全不靠配息。配息仍是現金流的來源之一,只是說當配息不夠時,總報酬做法讓退休者可以取用資本利得。
而因為有資本利得做後盾,就不會有刻意追求高配息率與加重投資配息資產的行為。
Christine Benz在跟Texas Tech University教授Harold Evensky請益後,學到了退休水桶投資法(Bucket approach)。
Harold Evensky的原始方法很簡單,一個股債搭配的總報酬投資組合,配上一個現金水桶。那個水桶內的現金資產價值,足夠幾年的退休生活費。當股債表現都不好時,退休者就直接從現金水桶內拿錢。這是一個可以帶來安穩心境的實際做法。
Christine Benz在這個方法上進行衍生。她提議使用三個水桶。每一個水桶內裝一個資產類別。第一個是現金,放置兩年生活所需的金額。第二是高評等中短期債券,放置約八年的生活費。第三個是股票這種具成長性的資產。
所以第一個水桶對付短期內的生活費。第二是是中期生活費。有近十年的退休生活費都放在相對安全的部位。
其實三個水桶的方式本質上跟Harold Evensky的做法類似,只是Christine Benz把Evensky的總報酬投資組合中的股票與債券,也分別拿出來裝進水桶。
我們來看如何用Christine Benz的原則建構退休投休投資組合。譬如有一位退休者,一開始退休,持有2000萬的金融資產,每年生活費需求是60萬。
那麼,他就將60*2,算出自己要建立一個120萬的現金部位。
再將60*8,算出自己要建立一個480萬的高評等中短期債券部位。
其它剩下的資產,2000-120-480=1400。於是他將1400萬組建成全球分散的股票投資組合。
所以他整體退休資產會是120萬的現金部位跟一個價值1880萬的股債搭配投資組合。這個投資組合的股債比是1400:480=74:26。
我們看另外一個例子。這一位退休者,一開始退休,持有2000萬的金融資產,每年生活費需求是80萬。
用相同的原則下去計算,這個人會持有160萬的現金,640萬的債券,與1200萬的股票部位。股債比會是65:35。
使用Christine Benz這個方法,每年生活費在總資產的占比會對退休投資組合的股債比有很大的影響。
我自己準備“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時的研究發現,退休投資組合的股債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比率。應根據退休者的狀況來決定。
所以這方面,我比較認同Harold Evensky的做法。退休資產還是以股債搭配的投資組合為核心。這個投資組合的高低風險資產比率可以根據投資人狀況自行決定。再另外準備足夠幾年生活費的現金水桶。會是簡單有效的做法。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How to Retire”讀後感1—除了金錢之外,必需考慮的退休重點事項
“How to Retire”讀後感2—綠角的郵輪退休觀察
“How to Retire”讀後感3—先還房貸還是先投資?
“How to Retire”讀後感4—三種常見動態提領方式的優缺點
“How to Retire”讀後感5—女性退休者的特別挑戰
“How to Retire”讀後感7—退休需要的兩種準備
為何”穩定配息”不是良好的投資目標(Stable Dividends or Stable Cash Flow)
聯博全球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實際進行退休提領的成果,2024更新(High Yields Do Not Bring Sustainable Retirement Income)
Labels: 退休制度與計畫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