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個人理財總監的25年感想(Investing is overrated)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最近看到美國晨星Director of Personal Finance,Christine Benz在2019年底寫的 Lessons From the Past 25 Years 一文。

文中提到她自己從1993在晨星開始工作以來,這二十幾年的感想。我看完之後頗有感觸,因為這真是直指重點。

她的第一個感想是:”Investing is overrated”。

投資的重要性被過度高估了。

她怎麼會這麼說?投資怎會不重要?

基本計算就可以告訴我們,有投資跟沒投資,會對個人資產有多大影響。不是很多書告訴我們,投資致富的故事。會跟不會投資,差別不是很大嗎?

沒錯,投資有它的重要性。但基本上,個人理財的決定性重點,是你的收入多寡跟儲蓄率。

基本常識就可以知道,月收入20萬,儲蓄率50%,所能累積達到的財富水準,是月收入3萬,儲蓄率50%的人,很難達到的。

投資,很難彌補工作收入跟儲蓄率的基本差距。

但是,增加收入,要培養個人工作技能,或是更努力的表現以追求升遷或其它職涯機會。增加儲蓄率,要犧牲個人享受。這都是要付出的事情。

不如看錢自己長大吧。選個好標的,我都不用努力,資金自然快速增長,那不是更好嗎?

很多人看重投資,不是因為投資真的那麼重要,是因為要求錢自己長大,實在比要求自己輕鬆簡單多了。

所以,想在投資時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努力研究的人,一定要想,你對投資的勤勞,是不是出自於你對自身工作的怠惰與厭倦。

投資人之間很少碰觸的一個難堪現實是,不少在投資時看起來相當努力的人,在個人工作與職涯表現上,是得過且過,毫無表現。

投資只是一個讓他們寄託人生美夢的出口。

但問題沒變。一個不好的根基,低工作收入或是低儲蓄率,是很難用高超卓越的投資績效彌補的。

文中提到的另一個讓我很有共鳴的重點就是,很多金融業者推出的產品,是為了讓自己獲利,不是為了服務投資人。


譬如90年代的科技類股基金、2008金融海嘯前的能源基金、原物料基金,拉美、東歐等單一新興市場區塊基金,近幾年熱銷的機器人、5G題材基金。

無一例外,主題就是可以吸引投資人的想像或是前幾年表現很好的市場區塊。

這些都是資產搜集工具。搜集投資人的資產,然後進行收費,讓相關業者賺錢的工具。

它們對投資人來說,往往成為財富毀滅工具

傻瓜相機廣告說: “你聰明、他傻瓜”。

現代基金的Slogan或許就是:”你賠錢、他賺錢”。

不要讓自己的資本成為其他人的賺錢工具。認真的想一下,你在考慮的這個投資工具,對發行者有什麼好處。

文中還有其它重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閱讀原文。

隨著時間推移,正確的理財原則,不論在美國,或在台灣,都是值得注意的重點。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投資,不該是生活的重心(What You Should Focus On)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Saving for Retirement”讀後感1---沒有耐心、沒有財富

薪水可以致富(Getting Rich By Working Hard)

理財的重點(YOU are the Biggest Asset in Your Portfolio)

如何才能在財務上感到快樂?(The Source of Financial Well-Being)

買名牌?或許你可考慮這些內在奢侈(Money and Inner Peace)

投資沒報酬怎麼辦?(What If My Long-Term Return is Zero?)

我不相信的事(Wishful Thinking in Investing)

反脆弱(Antifragile)讀後感3---財富自由的代價

專職投資的慘澹前景(Earn a Living by Investing?)

“財務自由實踐版”(Work Your Money, Not Your Life)綠角推薦序—在工作與財務,找回人生主導權

2 comments:

Pro 提到...

除了少部分專業投資人 不然富翁都是靠本業發財的 不是嗎?

Melissa 提到...

Thought what author meaning to say is start investing early and long enough compensate more than investment se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