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選股,我才賺到錢》(From Zero to Millionaire)讀後感1—比市場風險更大的危害
最一開始,作者提到自己多年前的一次投資操作。
時間是2010,美國經濟不振。在當地的作者,可以親身驗證不景氣的場景。但是從2009二月,金融海嘯的谷底,美國市場已經大漲幾十趴。
投資界普遍認為這是根本沒有道理的反彈。當時台灣財經媒體的用詞是”無基之彈”。作者也認為,漲勢無以為繼,很快就會大跌了。
所以他買進賣權,要等市場崩盤。
當時他也看了”大賣空”。對於書中主角在剛開始做空時,受到譏笑嘲諷,最後賺大錢的故事深感認同。他想:”這次,就讓我當被嘲笑的先知吧。”
然後,市場不僅拒絕下跌,還持續上漲。作者最後把自己價值一萬美金的投資,弄到剩幾百美金。這時他終於知道自己做錯了。
接下來是作者的親身經驗。作者有次有個難得的機會與知名主動經理人Mohnish Pabrai共度一個下午。
Pabrai詳細的解釋他是如何透過閱讀財務報表,建立一個集中的投資組合,一般不超過十家公司。而且還會特別避免與公司高階經理人見面,以避免他的個人特質或是銷售說詞,影響自己對公司前景的判斷。
講完大原則,Pabrai特別提到最近加入投資組合的一支股票。這家公司的業務是鋅回收。目前正投資五億美金興建最新的廠房。鋅是工業必需原料,這家公司一定會從接下來的經濟成長中受益。
作者在開車回家的路上,一直想著,自己要不要跟著買進,
後來他很慶幸自己沒買。那家公司最後宣布破產。
第三個例子。1999年,Google創辦人Page與Brin兩人想要售出公司。他們向當時的潛在收購者Excite提出一百萬美金的價格。
Excite拒絕。
Page與Brin覺得可能自己出價太高,所以就說:”那75萬美金呢?”
Excite還是拒絕。
到今天,Page與Brin是全球排名前幾名的富人。
這些例子代表什麼?
第一,靠自己的直覺以為市場接下來會怎樣發展,其實就是沒有根據的猜測而已。
賭場讓你下注在特定結果,譬如數字30,假如對了,你就賺錢。股票市場不是賭場。股市不是讓你去猜短期未來特定結果,假如未來發展符合你的預期,就會賺錢的地方。
用這樣的方式參與市場,假如做對,的確會賺錢。但由於持續的正確預測短期走勢是辦不到的事,這樣一直用”下注”的心態與參與股市,你把股市當賭場,它就會給你賭場的結果。那就是賠錢。
第二,表面看來,看似再充份,由再厲害的主動經理人提出的個股買進理由,都可能出錯。
書中作者將其稱為”稀有珍珠的迷思”(The myth of the rare pearl)。很多人認為股市裡面只有少量幾支股票是值得投入。
投資人之間的比拼,就是看誰到底能展現出真功夫,找到這幾顆珍珠。
找到的就發大財,沒有找到的,那就只好接受自己技不如人的後果,拿很差的報酬。
問題是,這是很難正確的。連專研股市,過去有良好績效的經理人都會出錯。
不要錯過稀有珍珠的好方法,就是全市場指數化投資。未來那一支股票表現最好,你都不會錯過。
避免當初自以為的稀有珍珠變成財務炸彈的方法,就是持有一個非常分散的投資組合。單一公司破產下市,也不會對你造成嚴重打擊。
最後Google的例子則讓人看到,就算是公司創辦者,對自家公司的未來發展也無法完全掌握。會想要以低價賣出。
他們根本無法想像自己新創的公司,居然日會變成那麼大的全球性業者。
公司創辦者都不知道了,做為外部投資人的我們,如何能知道現在多如繁星的小公司,那一個會是未來的Google或是下一家NVIDIA呢?
太多人低估選股的難度,也低估正確預測未來走勢的難度。
作者提到,金錢財富不是靠某一次超高報酬的操作帶來。而是靠日復一日,長達幾十年的期間,不斷實踐良好財富習慣所帶來的。
這些財富習慣包括:
量入為出
降低投資成本
持續參與市場
擇時進出與試圖挑出珍珠,則是有害行為。
沒有人會說想要增進體能,改善體態,然後每天晚上坐在電視前,看兩個小時節目,同時也吃了兩個小時的零食。
假如這樣做,你自己知道,旁邊的人也知道,你是在傷害自己的健康。
但在投資時,很多人是類似的狀況。做出對自身財富有害的行為,然後以為這樣才能帶來良好的財務未來。
不要沉浸其中還渾然不覺。
覺醒,然後改正,才是真正有利的做法。
《不選股,我才賺到錢》Readmoo電子書連結
《不選股,我才賺到錢》博客來連結
此書英文原版是From Zero to Millionaire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主動型ETF,可以與無法達成的事(Have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with Active ETFs)
(想瞭解如何以資產配置的方式,針對個人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建構與執行資產累積階段的投資組合,長期參與市場。不僅可達成財務目標,也不會帶來自己所無法接受的短期嚴重下跌,歡迎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想對美國ETF有系統性的瞭解,瞭解其運作原理、投資策略,與挑選ETF時比較的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學會自行查詢英文網站的重要相關資訊,歡迎參加ETF關鍵報告)
(想要瞭解退休階段如何以總報酬帶來退休所需的現金流。而且生活費可跟上通膨,維持生活水準。單靠配息來支應生活費會有怎樣的風險。同時瞭解遇到負面狀況要做出怎樣的調整。歡迎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想深入掌握債券,瞭解央行利率政策與債市殖利率的關係、投資組合中該使用那種債券為宜,去冒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是否值得,如何看懂債券報價,進行比價,歡迎參加《全新》債券啟示錄)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主動型ETF於美國發行了十多年之後, 這股風潮也吹到了台灣,資產管理積極的推出一支又一支各種主動型ETF。
面對這種新型的ETF,投資人應有正確的期待,知道它可以與無法達到那些目的。
先討論主動型ETF可以達成的目的。
對於想要主動經理人為其選股的投資人來說,主動型ETF很有機會提供比主動型基金更低廉的費用成本。
像台灣第一支主動型ETF,野村台灣智慧優選主動式ETF(00980A) 經理費是0.75%。
像即將推出的摩根大美國領先科技主動式ETF(00989A),經理費也是0.75%。這都比在台灣銷售的股票型基金,常見的1.5%經理費低上許多。
但需要注意的是,經理費與保管費只是內扣總開銷的一部分。假如某支主動型ETF在其它方面支出太多,其內扣總開銷仍有可能比主動型基金更高。
主動型ETF無法達成的,則是以下幾點:
主動型ETF無法在長期之後,大多帶來勝過對應市場指數的成果。
主動型ETF只是把過去通常用基金形式來發行與募資的主動投資策略,換成ETF這個包裝來執行。
主動型基金,長期下來大多會落後對應的市場指數。主動型ETF這方面沒有不同,預計長期之後,也會是一樣的場景。
可能會有少數幾支長期勝出的主動型ETF,但問題在於,投資人很難事先看出。
另外,台灣的主動型ETF無法達成與美國主動型ETF類似的收費。
晨星2024 US Fund Fee Study統計顯示,美國主動型ETF的資產平均內扣總開銷是0.4%。
台灣這些光經理費就收0.75%的股市主動型ETF,內扣總開銷非常可能達到1%附近。這是遠高於美國主動型ETF業界的收費。
費用成本愈高,對績效的拖累就會愈明顯。在投資人已經可以很方便的用超低成本取得市場報酬的現代,去使用高費用主動型投資工具,就像在1500公尺賽道上,跟對手說:”我讓你,你先跑100公尺,我再起跑”。勝算渺茫。
資產管理業者一定會積極的推出主動型ETF。因為對業者來說,主動型ETF可以達讓其資產不斷流出的主動型基金部門,有獲得重生的機會。
近年來,美國資產管理業界是主動型基金持續大量資產流出。十年已經累積流出三兆美金。
台灣方面,投信投顧公會資料顯示,台股共同基金規模在2023十二月底是4921億,到了2024十二月底是5875億,看起來不錯,有可觀的成長。
但其規模成長幅度只有19.4%。2024這年,台灣股市上漲31.7%。
假如2023年底那4921億規模的資產總值,在未來一年參與到台股的成長,總價值增加三成的話,那資產總值會來到6397億。但實際數字是5875億而已。這代表在這一年,投資人是大舉將資金撤離台股基金。這個趨勢跟美國一樣,主動型基金正在失去投資人與資產。
所以當業者取得主動型ETF這個出路之後,一定會積極的把過去會透過基金發行的主動投資策略,都拿來改成用ETF發行。
主動型ETF可以說是仍有意經營主動投資策略的資產管理業者的一線生機。
其實ETF與基金,就是投資工具的不同型式。主動投資策略不會說,用基金執行不行,改用ETF就會大贏特贏。
改用ETF發行的主動投資策略,本質仍是主動投資。加上台灣主動型ETF目前普遍偏高的費用率,長期勝過對應市場的機會,恐怕並不樂觀。
閱讀全文
Labels: ETF討論分析-台灣
《不選股,我才賺到錢》(From Zero to Millionaire)綠角推薦序—讓自己成為更好的投資人
當時美國經濟仍未完全走出衰退的陰霾,股市卻已經從2009二月金融海嘯的谷底,反彈大漲80%。當時許多投資人士稱之為”無基之彈”。認為很快就會修正,甚至大跌。
作者放空之後,市場持續大漲,讓他幾乎賠光本金。
為什麼投資人做了功課,努力研究,反而害自己嚴重虧損?
我們常看到長期股市統計數字,譬如台灣股市以加權股價指數計算,自1970年初到2024年底,有207倍的獲利。美國股市同期則有267倍的獲利。
既然市場有那麼好的報酬,為什麼那麼多投資人,在股市投資卻是很難賺到錢,虧損,或甚至輸光身家?
我們自己害的。
我們常做出對自身有害的投資行為,還以為是拿到更好績效的方法。書中有個絕佳比喻,譬如你看到一個人每天晚上坐上沙發看兩小時的影片,同時享用手上的零食,汽水。他說自己正在打造更健康的體態。你一定會笑出來。
但投資時,很多人在做類似的事。
那些事情呢?
首先,過度關注市場消息。
我們總覺得,投資要知道當下市場狀況。於是很多人就持續關注市場消息。
你會看到很多負面消息。
市場上漲,就會有專家跟你講,要小心已經漲太多了。市場下跌,就會警告你,這只是開始,後面還有更可怕的。
整天看這些,你還會想投資嗎?這會造成你大多時間都留在場外。沒有參與市場,怎會有報酬?
另外有些報導會跟你解釋,為何這支股票近期上漲,為何市場最近下跌。這些文章看來分析到位,言之成理。實則非常有害。這會讓投資人誤以為這些漲跌是很容易找到理由的。然後進一步想,我只要事先分析這些會造成漲跌的因素,就能掌握未來走勢。
這是錯誤推論。在事情發生後,當然很容易找到理由。但要預測未來,絕非想像中簡單。
要能長期參與市場,需要忽略這些報導。
投資人第二個自我傷害的行為,就是不斷追求短期高報酬。
譬如找到下一個半年漲100%的股票。或是想要低點進場,市場假如之後反彈,就能一年賺二、三十趴。
這就像參加馬拉松。跑到十公里時,你突然加速,奮力跑到集團最前面。這有什麼意義嗎?
對於大多跑者來說,這個舉動的後果是讓你在之後跑的很累,甚至無法完賽。
投資重要的是長期成果。二十年、三十年,整段期間的成果。而不是中間取得幾次短期亮眼報酬。其它大多時段成果很差。
維持長期觀點才能看清投資之路。
最後一個常見迷思,就是以為拿到平均報酬,會讓自己成為一個很一般、很普通的投資人。
很多人認為,投資需要傑出成果。所以當然不能投資只會取得平均報酬的指數化投資工具,要主動選股,要積極進出市場。
這個想法錯誤的地方在於,長期、幾十年下來,假如每一年都能拿到平均報酬,你不是一個平均的投資人而已,而是投資贏家。
市場報酬就是整體投資人可以拿到的最高報酬。試圖增進報酬的舉動,譬如主動選股,擇時進出,往往適得其反。
作者回憶,在2010做空股市時,假如有人跟他說:”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可能會很生氣,覺得自己努力研究市場,怎麼可能會是錯的呢?
一個錯誤的觀念與投資方式,在投資人知道那是錯的之前,他都會覺得那是對的。
除非學習到新的觀點與知識,人不易看出自身錯誤。
還好,人有理性與智慧,可以改變,可以進步。拿起《不選股,我才賺到錢》,閱讀作者的精采論點與剖析,你可以讓自己成為更好的投資人。充份參與市場,得到你該得到的報酬。
Readmoo電子書連結
博客來連結
此書英文原版是From Zero to Millionaire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金錢的無足輕重(The Unimportance of Money)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頗有感觸。
會注意到”The Nothingness of Money”一文是由於The Wealth Ladder 的引用。作者Lawrence Yeo也是位插畫家。所以文章中穿插著他的作圖,帶來有趣的閱讀體驗。
這篇文章的大意是這樣。
人很有機會體會到,金錢是一個根本不重要的東西。
什麼時候會有這樣的體認呢?
就是看到自己生命終點的時候。
譬如被診斷重大疾病,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這時,你根本不會在意金錢。
你會開始注意真正重要的東西。像自己這一生是否值得,有什麼想做卻還沒做的事,你在意、你愛的人知道你對他們的關愛嗎?你是否有回想起來會帶來一抹微笑的回憶?
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很大部分決定,在人生最後階段,你是充滿後悔,知道自己再也沒有時間完成這些事情。還是滿足的知道,自己過了充實的一生。
後悔的人,往往不是之前沒有時間沒有機會做這些事。他有時間也有機會。只是當時,他把這些時間與機會,全用在另一個東西上,那就是金錢。那個現在自己知道,根本不重要的錢。
糟糕的是,很多人的狀況會是在體會到錢的不重要時,已經沒有時間去追求去完成,那些比錢還要重要的事情。
這份體認來得太晚。
太多時候,我們讓錢宰制我們的生活、工作、想法,行為。直到我們終於知道,錢根本不值得我們付出那麼多的時候。
這還是有體認的狀況。有些人是因重大意外或突發疾病突然離世,他根本沒有機會體認錢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作者畫了一張圖。從左到右,代表人生從小到大,最後終老的時間軸。垂直軸代表我們有多在意金錢。
從上學開始,人逐步社會化,就開始體會到錢的重要性。對錢的關注程度持續爬升。到成年出社會後,一直維持高檔。然後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也就是前面提到,看到自己生命終點的時刻,對錢的關注陡然下降。完全體會,錢其實不重要。
也就是說,典型人生,最後能放下錢,完全去做自己想做,覺得真正重要事情的階段,就是最後面對死亡的時候。醫師告訴你平均剩六個月的時候。
請問,幾十年的人生,只有六個月能放下對金錢的執著,做自己在意的事,是夠還是不夠?
答案明顯。
如何改正這個問題?
這就要談到一個近代的發明”退休”。
退休的基本概念是,將對錢的關注與追求,放在人生的前段。譬如60歲之前。在這之前,就認真的想錢,賺錢。
然後,在60歲之後,靠著之前累積的財富,之後的人生就可以不那麼在意金錢。將生活重心轉到自己認為更有意義的事物上。
藉由這個方法,人將有機會取得幾十年的時間,過著不是那麼在意金錢的生活。
概念很好,但實際執行時,問題不少。
首先,不少人在年輕、壯年時,完全將追求金錢當作人生的唯一目標。整天的生活重心就繞著錢打轉。
這樣的生活,往往會造成這個人在退休之後,不知道要做什麼。
不追求錢,他不知道要做什麼。退休對他來說,像跌入一個空谷。空空的,什麼都沒有。
許多人想退休,是為了要離開某個自己不是那麼喜歡的狀況。人常知道自己想要Retire from什麼東西。但知道自己想要Retire into什麼東西,過怎樣退休生活的人,就不是那麼多了。而後者,其實才是令人滿足的退休生活的重點。
第二個問題,這個人知道自己退休後可以改做什麼。但他放不下錢。
退休後,跟朋友中午聚餐時,他還是會拿手機看台股今天表現。點餐時,還是會為了省一些錢,所以放棄自己比較喜歡的菜色或是更健康的餐點。半夜起床上廁所,還是要看美股漲跌。
他還是脫離不了省錢賺錢模式,錢還是很大部分的宰制他的心智與活動。
這個問題很常見。幾十年時間,累積金錢已經成為一個習慣,一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退休”兩字,就能把它趕走嗎?
第三個問題,退休時金融資產管理不當。
最嚴重就是被詐騙,或是最親近的家人出財務問題,自己被迫拿錢去補,變成窮苦老人。沒錢過生活,只好繼續在意金錢。
再來就是,資產的處理方式反而讓自己放不下。
譬如以為退休的現金流只能來自配息,所以就去買高收債基金或高股息ETF。然後看著配息一路縮減,本金同時減少,心中開始擔憂未來幾十年的退休生活怎麼辦。
退休的本意是讓人在這個階段不需要再那麼在意金錢,但前提是,妥善管理退休金融資產。這要採用一種真的可以讓人不需操心的現金流產生方法。這需要知識與學習,而不是依靠直覺。
文中有句話說得很好:
“Money is a required pursuit for life, but a pointless pursuit upon death.”
在我們活著的時候,追求金錢,管理金錢,是必要的。但在死亡面前,金錢毫無意義。
不要讓金錢成為人生唯一的追求。
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墓誌銘寫著:
“這個人打敗標普500”或是“這個人有五億台幣的資產”
我們希望當自己離開世間時,人們會記得,這個人是慈愛的父親或母親,是忠實的朋友,是在某領域做出貢獻的人,是幫助了許多人的人。
假如你希望這是自己留給這世間的東西,你的生活是否有朝這目的努力呢?
不要被金錢遮蔽了雙眼,看不到人生真正的目的。
金錢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知道它重要,但又知道它其實不重要。
同時看到金錢這顆銅板的正面與反面,才能掌握它的全貌。
閱讀全文
Labels: 投資概念
近十年,摧毀最多財富的基金與基金公司(Top 10 Wealth-Destroying Funds and Asset Managers)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最近我看到美國晨星的一篇文章,統計到2024年底為止的十年期間,造成投資人最大損失的基金(ETF)與資產管理公司。
原文列出的是前十五名,這裡簡化一點,我們看前十大財富毀滅基金,如下表:
ETF/基金 |
損失金額 (億美金) |
ProShares UltraPro Short QQQ |
104 |
ProShares Ultra VIX Short-Term Futures |
72 |
ARK Innovation |
69 |
KraneShares CSI China Internet |
57 |
ARK Genomic Innovation |
46 |
Templeton Global Bond |
42 |
ProShares UltraPro Short S&P 500 |
39 |
iShares China Large-Cap |
36 |
ProShares Short S&P 500 |
33 |
ProShares UltraShort S&P 500 |
32 |
假如一支基金或ETF帶來嚴重的損失,但其規模很小,譬如只有一千萬美金。那麼就算把資產全部虧光,也排不上這個名單。
沒有人投資是為了賠錢。所以當看到這張表格時,不要覺得都是笨蛋才會買這些標的。在過去的某個時間點,都曾有大量的資金與許許多多的投資人,認為這個標的是會賺錢的。他們都認為自己做的是明智選擇。就像我們現在看自己手上持有的標的一樣。
第一名是對NASDAQ 100指數提供單日三倍反向報酬的ETF,ProShares UltraPro Short QQQ(代號:SQQQ)。造成投資人104億美金,約當3000億台幣的資產減損。在美國科技類股領軍的大多頭年代,如此後果不令人意外。
第二名是對S&P 500 VIX Short-Term Futures Index提供單日1.5倍報酬的ProShares Ultra VIX Short-Term Futures(代號UVXY)。造成投資人損失72億美金。
VIX在中文常被稱為恐慌指數。過去業者曾宣稱這類標的可以做為”股市避險”工具。事實上,它是一個比股市更容易讓人恐慌的標的。可以大起大落。台灣的恐慌指數ETF,富邦VIX(00677U)已在2021清算下市。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第三名就是在2020名揚全球的ARK Innovation(ARKK),方舟創新科技ETF。在當時,網路上很多人都說自己持有這支ARKK。現在一片沉默。你看不到有人說持有它,更看不到過去那些好像為數眾多的投資人,出來回顧自己的成果。因為成效實在難看。過去十年造成投資人69億美金的資產減損。
這十支大規模財富毀滅工具有幾個共同點:放空、中國、特定主題,譬如基因科技。
其中有九支ETF,只有一支基金,那就是Templeton Global Bond。在台灣銷售的就是曾經的債市寵兒,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債券基金。
ETF可以很方便的用來進行低成本指數化投資,但也很容易被業者用來追逐各種熱門的地區、特定主題與股市區塊。
這些標的有可能搭到熱潮,短時間內有亮眼表現,吸引大量資金湧入。接著績效就開始走下坡,造成投資人嚴重損失。波動劇烈的標的,往往造成投資人在很差的時間點進入與離開市場。
接下來是過去十年,造成投資人最大量資產損失的基金公司:
資產管理業者 |
損失金額
(億美金) |
ARK |
133 |
KraneShraes |
66 |
Barclays |
43 |
AdvisorShares |
27 |
Global
X |
17 |
ETF
Managers |
12 |
Amplify |
10 |
Brookfield |
7.3 |
LJM
Funds |
6.1 |
Eagle
MLP |
3.6 |
這個表格中沒有剛才十大財富毀滅基金名單中常看到的ProShares。因為這裡看的是整個公司的成果。假如公司內部有虧大錢的標的,但也有表現不錯的標的,那兩者會部分抵消。
需要注意地方在於,這些造成投資人上千億上百億台幣資產損失的,都是合法資產管理業者。
也就是說,判斷與避開這些不良投資工具的責任完全落在我們投資人自己身上。
不要以為基金與ETF一定都是為投資人賺錢的工具。其中也有不少財富毀滅工具。
對於還在資產累積初期的投資人來說,這些不良標的會嚴重減損資本總值。造成財富累積進程嚴重落後。
對於資產有相當份量的投資人來說,買錯一個包或甚至買錯一台車,造成的損失恐怕都遠低於買錯一個標的。不少有錢人的資產不是過度消費花掉的,是不當投資虧掉的。
當初信心滿滿,等著獲利而買進的標的,後來卻變成不堪回首的選擇。
投資不可不慎。不要被獲利的可能沖昏了頭,完全忘記不良後果的可能。
想到報酬的同時,也要顧及風險。
十年過後,當新的財富毀滅標的名單出現時,希望你我,都沒有參與其中。
Labels: 基金
The Wealth Ladder讀後感5—向上攀爬財富階梯的必要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第一階: 小於一萬
第二階: 一萬到十萬
第三階: 十萬到一百萬
第四階: 一百萬到一千萬
第五階: 一千萬到一億
第六階: 一億以上
(單位:美元)
到了第四階會進入不易爬出的中產困境。但假如你有能力,夠幸運,你是收入超高的職業運動員或影視明星,或者是成功的創業者,你會爬到第五階。
作者提到,到了這個階段,就需要考慮是否要要再往上爬。但其實到了第四階上半,也就是資產價值500萬到1000萬美金,也已經可以考慮。
因為到這個階段,可以說這個世界,98%-99%的物質享受與體驗,你都負擔的起。再往上爬,多得到的物質補償非常有限。
而且,爬到第五階以上的方法,帶來財富向下變動的可能性也變大。
因為集中的持有一個成功事業的股權,是達到第五階(與以上)的方法。但分散,才能幫助你留在這一個階層。
作者提到:
“The most common way those in Level 5 (and above) fall down the Wealth Ladder is through overly concentrated investments.”
“最常造成第五階與以上的人,滑落財富階梯的原因,是過度集中的投資”。
但藉由集中持有股權達到第五階的人,會很難接受分散的建議。因為在他們眼中,集中正是財富成功爬升的方法。
當我們站在相對較低的財富梯級往上看,總覺得錢當然是愈多愈好啊。我假如能再往上一、兩級,不知有多好。
但是,錢不是愈多愈好的東西。到了比較高的梯級,你會開始體會有錢的壞處。
所以作者說,他不認為超過第四階以上的爬升,一定都是一種升級。其實還可能造成某些生活面向明顯變差。
首先是人際關係。你會開始想,別人接近你,對你好,是因為你,還是因為你的錢。你會變得多疑。
別人對你的態度也會變。特別是當你的財務狀況為親友所知的時候。他們會開始把有錢的你,當成一個”物件”看待,與你來往的重點是,能取得多少金錢或物質上的好處。
這就是為什麼對有錢人來說,在有錢之前就有的老朋友,是異常珍貴的情誼。
有錢之後,的確會有人出於不當動機靠近你。但不要因此變成偏執狂。
有錢之後,的確可以幫助一些親友。但不要太過,更沒必要做到讓自己不開心。自己不是別人的提款機。
有錢人需要在些面向達到平衡。
另外,有錢人之所以有錢,也很可能付出了代價。譬如工作更久、壓力更大,承擔更大的風險,長期下來,會對心理與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接下來,親子關係。
有錢的成功人士,對自己,對事業,有高水準的要求。對自己的子女,通常也有不小的期待。子女會承擔較高的表現壓力。
而且為了金錢,這些父母往往花很多時間在工作上,陪伴子女的時間很少。
心理壓力加上太少的親子相處時間,造成有錢人的子女發生精神問題的比率較高。
有錢的父母另外一個可能犯下的錯誤,就是毫無節制的滿足小孩任何物質要求。買手機。買汽車等等。他們要,就給。反正也不是太大的花費。
這會讓小孩認為,我的爸媽有錢,而且會一直供應我。
這樣的孩子會有多少努力工作、賺錢的動機?
最糟的是讓小孩有一種”我要什麼,這個世界就要給我什麼”的態度。覺得別人都要迎合自己,覺得規則與法律對自己不適用。
當不夠有錢的人,整天想著如何變有錢時,已經有錢的人卻整天想著如何降低或避免太多錢帶來的嚴重副作用。
只能說,金錢是一種太有趣,但也蠻可怕的東西。
面對金錢,不是一直以為愈多愈好。而是懂得駕馭它。
當自己在財富底層,知道該做些什麼,賺取與累積更多財富,為自己帶來明顯生活品質的提升。
等到有了一定份量的財富之後,知道”夠了”的時間點,也能妥善控制金錢的負面作用。
面對金錢,需要學習的不只是賺錢的方法,更要瞭解的是面對它的態度。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統一台灣高息動能ETF分析介紹(00939,2025年版)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統一台灣高息動能ETF,台股代號00939。於2024年3月8日成立,3月20日掛牌。
00939追蹤”臺灣指數公司特選臺灣上市上櫃高息動能指數”,簡稱”特選臺灣高息動能指數”。
候選成份股來自台灣上市上櫃公司股票。
首先挑出發行市值與流通市值兩者排名皆屬前250大的公司。
然後進行流動性篩選。候選股票必需最近12月,成交金額屬前20%大。
或者最近12月成交金額屬前80%大,且滿足以下兩點其中之一。
1.近三個月,月平均成交量達10,000交易單位。
2.近三個月,月平均週轉率達6%。
然後以以下指標進行篩選:
1.最近2季每股盈餘總合大於零。
2.近三年平均現金股利率發放率0-120%之間。
3.排除近一季營業利益率與季增率,同屬最低30%的股票。
4.排除定期審核前已除息之年配息股票,或宣告不發放現金股利之股票。
第一個條件,近兩季每股盈餘總合大於零。所以公司有賺錢,就通過第一個標準。
現金股利發放率不要超過120%,就通過第二點。
近一季營業利益率跟季增率,不要同時落在後30%,就通過第三點。
定期審核排除掉已經除息與宣布不配息的股票。這是追逐配息的選股條件。
這些指標不是嚴格的挑選標準。基本上是篩掉在各指標表現落後的族群,而不是挑出表現突出者。
通過以上流動性與指標篩選的股票,首先看已經公告現金股利決議或擬議分派金額,但尚未除息者。依配息率由大到小排序。挑出30檔成份股。
剩下的候選股票中,再從兩面向進行排序,選出10檔成份股:
1. 已經公告現金股利決議或擬議分派金額,但尚未除息者,依配息率。
2. 未宣告現金股利決議者,依據預估配息率。
從這裡可以看出,前面的流動性與指標篩選,目的是挑出一些符合基本條件的股票。最後最重要的選股要素,在於公司的配息率。而且最重要的是,預計就要配發的現金股息率。
00939在一年當中的不同時期,會採用不同的權重調整方式。
在五月的成份股定期審核時,是用配息率加權,再依發行市值調整權重。
不單純用配息率,有考量市值,是一個不錯的特點,可以避免投資組合過於偏重中小型類股。但公開說明書中沒有提到如何依市值調整。
另外在一月與九月,會進行權重定期審核。主要是以風險調整後的報酬調整權重。這就是00939名稱中,”動能”兩字的由來。
動能投資策略最單純的形式,是直接找尋過去幾個月表現最好的證券,然後買進。這個做法是相信,近期表現好的證券會持續表現好。其價格會呈現動能。
00939在實際執行動能策略時,則是看風險調整過後的報酬,風險調整後的報酬愈好,就給予愈高的比重。
但00939採用的是一種很局限的動能策略。因其選股標準主要是看股息率。所以00939是在高股息類股中施行動能策略。
不少有動能的股票,是投資大眾對其未來成長給與高度評價與想像。
這些公司未必會有配息。反而可能為了擴增與研發,根本沒有錢配發現金股息,或甚至虧損。但股價還是持續攀高,因為投資人認為,這些資本支出,日後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00939的選股模式會錯過這一類動能股票,其重點是高息。
高配息的公司,一般多屬成熟產業。沒有很多投資機會,所以公司選擇將賺到的錢以現金股息的方式發給股東。
00939收取0.3%的經理費與0.035%的保管費。2024全年內扣總開銷是0.99%。這是從去年三月初成立,到去年年底的費用。
近1%的成本相當高昂。假如現金股息率是3%的話,1%的成本,等同會吃掉配息的1/3。可以算是一種基金公司對投資人收益的”課稅”。
假如你想買這支ETF帶來”現金流”,需仔細想想,為了這份所得,交33%的另類所得稅給基金公司,是否划算。
00939自成立以來,累積配息總金額是每股0.809元。(2024八月1日到2025九月2日的配息)
00939在2024三月20日收盤價15.03,到2025九月10日收盤價是13.97。期間總報酬是-1.67%。(13.97+0.809-15.03)/ 15.03=-1.67%
同期間加權股價報酬指數的報酬是33.72%。
也就是說00939自成立以來,會讓投資人落後市場35.39%。每一百萬少賺35萬。
00939去年風光發行時,創下募集記錄的金額。有如下圖的新聞:
現在,這五百多億台億的資金,在台股大漲時,錯過175億台幣的報酬,是投資人悲慘的成果。(35*5=175)
兩相對比,令人感慨。
閱讀全文
Labels: ETF討論分析-台灣
Vanguard FTSE All-World ex-US ETF分析介紹(VEU,2025年版)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Vanguard富時全球股市美國除外ETF,英文全名Vanguard FTSE All-World ex-US ETF,美股代號VEU,於2007年三月2日成立。
VEU追蹤FTSE All-World ex-US Index。該指數包含全球47個國家,共3694支股票。投資範圍是美國以外的已開發與新興市場。VEU以複製法追蹤指數。
目前VEU全球各大地區的相對比重是,北美:歐洲:亞太:新興市場=7:40:26:27。
跟VEU性質近似的標的是VXUS。VEU與VXUS都是投資美國以外的全球市場,四大地區的相對比重也很近似。
VEU和VXUS主要差別在於對中小型類股的涵蓋程度。
VEU持有3819支證券。VXUS則持有8615支證券。VEU投資大型股與中型股。VXUS則是同時投資大、中、小型股。所以VXUS持股數目較多。
VEU持股的中位市值是514億美金,VXUS則是431億美金。後者較小,因其有納入小型股。
VEU跟VXUS一樣,都可以與專門投資美國股市的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美股代號:VTI)搭配,形成全球股市投資組合。
VEU內扣總開銷是0.04%。比起2024的0.07%,大幅下降。
VEU資產總值達465億美金。平均每天成交量280萬股(2025九月資料)。資產規模與成交量與去年相比,皆有提升。
2025七月底,VEU投資的前十大國家與比重分別是:
日本 15.2%
中國 9.3%
英國 9.3%
加拿大6.7%
法國 6.5%
德國 6.0%
瑞士 5.6%
台灣 5.6%
印度 5.6%
澳洲 4.7%
跟去年相比,前十大國家組成完全相同,只有排名順序不同。比重提高最多的是中國,從去年的7.1%,今年增為9.3%。
VEU的前十大持股如下: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台積電)
Tencent Holdings
SAP SE
ASML
Alibaba
Samsung
Nestle
Roche
AstraZeneca
Shell
跟2024相比,Alibaba、Roche進入前十名。、Novo Nordisk與Novartis退出前十大。
前十大持股占VEU資產總值的10.38%。第一大持股台積電占比2.93%。第二大持股Tencent則是1.36%。第三大持股開始,每一家公司比重都不到1%,這是非常分散的投資組合。
VEU自成立以來,各完整年度績效如下表:
年度 |
VEU績效 (A) |
對應指數績效 (B) |
ETF與指數差距 (B-A) |
2008 |
-44.02% |
-45.26% |
-1.24% |
2009 |
38.89% |
43.00% |
4.11% |
2010 |
11.85% |
11.65% |
-0.20% |
2011 |
-14.25% |
-13.76% |
0.49% |
2012 |
18.55% |
17.48% |
-1.07% |
2013 |
14.50% |
15.31% |
0.81% |
2014 |
-4.05% |
-3.31% |
0.74% |
2015 |
-4.67% |
-4.72% |
-0.05% |
2016 |
4.79% |
4.80% |
0.01% |
2017 |
27.24% |
27.11% |
-0.13% |
2018 |
-13.97% |
-14.13% |
-0.16% |
2019 |
21.63% |
21.81% |
0.18% |
2020 |
11.39% |
11.22% |
-0.17% |
2021 |
8.16% |
8.36% |
0.20% |
2022 |
-15.46% |
-15.49% |
-0.03% |
2023 |
15.64% |
15.82% |
0.18% |
2024 |
5.46% |
5.80% |
0.34% |
2024,VEU落後指數0.34%。這是自2015年以來,最大的單年追蹤差距。希望追蹤誤差能很快回到以前的水準。
VEU的主要作用是跟VTI搭配形成全球股市的投資組合。
VEU跟VXUS相比,規模較小,但VEU內扣總開銷0.04%比VXUS的0.05%略低0.01%。VXUS雖然多持有上千支證券,但其小型股與微型股也只占整體投資組合3.8%的價值。
所以,假如想進行國際全市場指數化投資,要同時囊括大中小型股,會選用VXUS。
假如投資人覺得放棄小型股,對市場的主力,大型股與中型股,進行指數化投資就好,則會去使用VEU。
閱讀全文
Labels: ETF討論分析-美國
“ETF關鍵報告”2025六月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5六月在高雄舉辦的“ETF關鍵報告”參加朋友的課後回饋。
課程主題與整體架構,可見“ETF關鍵報告”內容介紹
想參加的朋友,可參考最新梯次課程:
“ETF關鍵報告” 2025十月19日台北班
所有開課時程,可見綠角開課計畫。
綠角感言
自1993美國第一支ETF發行以來,ETF是一個一直在變化的投資工具類別。
最早出現的是單純進行指數化投資的ETF,後來出現Smart Beta的策略指數ETF,然後有追逐各種熱門主題的Thematic ETFs,業界再發行了主動型ETF。近年美國還有單一個股ETF,以及利用選擇權帶來收益的ETF。
選擇很多,令人目不暇給。每種ETF都有自稱的好處,讓人難以選擇。
但這廣大的ETF世界,仍有貫穿其中的核心原則。假如投資人能抓住大綱要,其它變化都是相關衍生,會更容易掌握ETF這個投資工具。
這次就有朋友反應,之後假如看到業者推出新的標的,也能自行判斷。
這正是"ETF關鍵報告"的目的,給方法。一個日後可以自行去運用的ETF挑選與判別方法。
另外,"ETF關鍵報告"討論到的技術性細節不少。我一直擔心剛接觸者會覺得太艱難或是過於繁複。所以在內容順序與解說方法,我都特別留意,希望能簡單同時又清楚的說明。
這次也有朋友反應,雖然自己是新手,但覺得內容充實又易懂。
看來我有達成目的。
很感謝每一位參加與提出回饋的朋友。我會持續透過寫作與講座,推廣ETF投資與指數化投資相關知識。
課後問卷回饋
“1. 在ETF的特性以及原理上解說清楚,澄清了很多對於ETF的誤解。
2. ETF買賣注意事項中有許多實際的提點。” 施小姐
“如何看ETF的各項資料來選出自己的標的物,並解釋各項數據,讓我在選擇投資標的時,會感覺比較踏實,而非聽別人報明牌,例如:選VT啦,因為買一支就投資全世界。但是經過今天課程,我會知道為什麼VT比同類型好,之後如果出現更好的ETF,也能自行判斷。對我這個新手以及對財經觀念是一張白紙的人來說,今天的課程內容充實又易懂。” 李小姐
“利用ETF投資,可確實做好全球分配。” 林先生
“謝謝綠角箭無虛發,紮實上了三節課,收穫良多!之前只有購買美國ETF的經驗,但上完課後,對ETF有更通盤的了解,ETF分析表對實務操作很有用。” 莊小姐
閱讀全文
Labels: 綠角投資課程介紹
The Wealth Ladder讀後感4—中產困境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第一階: 小於一萬
第二階: 一萬到十萬
第三階: 十萬到一百萬
第四階: 一百萬到一千萬
第五階: 一千萬到一億
第六階: 一億以上
(單位:美元)
這六階當中,第三與第四階是中產階級。第四階是比較有錢的中產階。假如想要的話,他有財力可以負擔比較好的車子,出國可以比較常購買商務艙。
達到第四階的人與家庭,通常有不錯的收入與良好儲蓄習慣。他們將部分工作所得持續投入金融市場,累積出有份量的財富。
作者引用美國當地統計資料,64%的第四階家庭,20年過後,仍會在第四階。比起第一到第三階,第四階是最難再往上爬的層級。因為要再往上,需要的策略與方法與之前完全不同。也就是說,帶你達到第四階的想法與做法,很難再帶你往上。
前面幾級的爬升方法相當明確,那就是增進個人能力、賺取較高工作所得,儲蓄然後進行良好投資。
不容易。但基本上,只要你能做到,就會在財富梯級往上攀升。
但要再往上呢?
投資是否可以有效達成呢?
譬如你剛到第四階,持有一百萬(美金)的金融資產。
假如你都不再投入新的資金,從100萬到更高一梯的1000萬美金資產,要多久呢?
假如你的投資部位在扣除通膨之後,有5%的年化報酬。需時47.2年。
請問你爬到第四階花了多少時間?
你在40歲時,爬到第四階嗎?
那47.2年是否是一個可以達成的時間呢?
作者也有計算。假如有再投入自己的錢,需要多久。結論是,即便對於高所得高儲蓄者,第四階要再往上,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第四階的資產,也開始會讓你的工作所得的影響縮小。
資產總價值500萬時,工作所得存下100萬,那就是提升1/5。
但當你有200萬美金,約當6000萬台幣的金融資產價值時,你存下100萬台幣的工作所得,對資產的影響只有1/60。
資產價值愈高,工作所得與儲蓄的影響力相對降低。
而且第四階,資產總值100萬到1000萬美金這個範圍內的進步,會讓人相對無感。
譬如你資產價值從400萬提升到500萬美金。你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品質明顯提升,人生體驗更加美好,消費習慣有所改變嘛?
通常不會。你很可能還是過著一樣的生活。
傳統的工作職涯在第四階之前仍是有效策略。但要再往上,需要完全不同的方法。那就是開創事業。
這個事業要運作順暢,有獲利,最後以高價賣給收購者或卦掛牌上市。讓你持有的所有權(也就是股權)變得非常有價值,這才是通往第五階以上的門票。
為何要開創事業?
因為之前財富階梯爬升方法,是單靠一己之力,用工作所得往上爬。創業則是利用他人的人力資本與金錢資本來賺錢,成功的話,會有明顯的乘數效果。
但創業成功的難度遠高於有個成功的職涯。不是走上這條路,就一定走得通。作者引用了特斯拉總裁Elon Musk與NVIDIA創辦者Jensen Haung的說法。前者說,假如你需要鼓勵,那恐怕你根本不適合創業。後者提到,假如當年事先知道會那麼苦的話,自己不會選擇創立一家公司。
作者也討論一些基本原則。創業之前,原本就有工作經驗比較好。有一點財務基礎也比較好。不僅可以提供事業的資金來源,也可以在失敗之後,作為緩衝網。
假如把這六個階層的財富比擬做爬山。第一到第四階,像普通山徑。你有腳力,有耐心,慢慢走,避免途中的陷阱,很有機會看到自己的位階逐漸升高。
但到第四階的高度,再往上看,你會發現再往上的山路完全不同。有厚雪、垂直冰坡、碎石壁面,你需要完全不同的技巧與裝備,才能再往上。
而且第四階之內的進步,較難帶來明顯生活品質的變化。位在這一階,工作所得帶來的進步不大。要靠投資帶來明顯的進步,為時甚久。
這就是第四階的困境。是一個讓人覺得似乎已經小有成就,但又很難進到下一階的處境。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為何你不需那麼在意聯準會與央行動向(Stop Watching the FED)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多年來,我看過許多立足於”央行接下來會怎麼做”的投資決策。最常見的領域就是債券。
2008金融海嘯當時,美國聯準會為了對付危機,把目標利率調到幾乎是零。到了2013已經維持五年的超低利率,看起來接下來一定會升息。所以出現預期升息,所以要撤離債券的說法。
2022,聯準會為了對抗高通膨,連續升息。當時認為2023經濟會衰退,通膨會降溫,所以聯準會接下來降息。於是出現買長債,保證賺。是送分題的說法。
這些做法帶來的成果都很不理想。
近期美國晨星刊出一篇文章,從七個面向分析,為何投資人不需那麼在意央行的目標利率調整方向。
第一個就是債券。債券價格與殖利率是反向關係。這是不少人初入債券世界所學到的第一個重點。但許多人從這個基礎,下一步踏出去,就走錯了,那就是以為”央行目標利率上升,所有債券的價格都會下跌”。(或是以為央行目標利率下降,所有債券都會上漲。”
這是錯誤觀念。像FED調整的目標利率是借貸一天的利率,其它各種天期,各種信用評等債券的殖利率變化都是市場決定。不一定會跟央行目標利率的變化同向。像晨星文中就有一個很好的表格,我將其重新整理如下:
年度 |
FED動作 (+ 升息,- 降息) |
晨星美國核心債券指數 |
2015 |
+0.25% |
0.6% |
2016 |
+0.25% |
2.6% |
2017 |
+0.75% |
3.4% |
2018 |
+1.00% |
0.1% |
2019 |
-0.75% |
8.7% |
2020 |
-1.50% |
7.5% |
2021 |
0 |
-1.6% |
2022 |
+4.25% |
-13.0% |
2023 |
+1.00% |
5.3% |
2024 |
-1.00% |
1.4% |
2025至8/31 |
0 |
4.9% |
2019與2020降息,債券正報酬,符合常見說法。
2021 FED沒動作,債券下跌。
2022升息,債券虧損。符合常見說法。
2023還是升息,但債券正報酬。跟常見說法相反。
2024降息,債券正報酬。符合常見說法。
看了這十年的歷史,你會知道,就算能準確知道聯準會下一次目標利率調整是升息還是降息,也很難正確預知債市走向。
決定債券殖利率,也就是債券價格,有許多因素。央行的目標利率不是說不會影響債券價格,但只是眾多因素的其中之一。
還有很多就單純拿目標利率來做解釋的金融市場現象。
譬如房價。常見說法是央行假如調高目標利率,會拉高借貸壓力,對房市不利。
就跟債券市場的例子一樣,這是一個因素,但房價不是完全由央行目標利率決定。像近幾年的升息,美國房價仍維持在高檔。
還有成長類股。常見說法是,由於成長型類股,公司比較多的現金流是在長遠的未來所賺到的錢。所以當利率提高,折現率同步拉高,會造成成長類股的估值降低。
這在2022連續升息,美國大型成長股表現不佳時,看來的確很有道理。但2023這一年仍是升息,成長類股表現很好。投資人對AI題材的熱衷,完全抵消了高利率的負面影響。
還有像股息類股。當利率拉高,投資人透過相對穩健的債券就能取得比較好的報酬。這時會配發現金股息的公司股票,就變得比較不具吸引力。但在2022升息時,狀況完全不是這樣。
還有其它用FED升降息解釋美元匯率,小型股表現、新興市場起伏的問題。
重點是,很多財經專家或媒體,會很方便的拿FED或各國央行近期的目標利率調整,來解釋這些金融市場現象。觀眾看了,也會覺得很有道理。
但是,去觀看與瞭解更完整與長遠的歷史,投資人會知道,央行利率只是影響這些資產表現的其中一個因素。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有人說:”央行即將升息,快離開債市”。你知道這是一個未必正確的陳述。
或是當你自己在想,”FED升息,美元將更具吸引力,會升值。”你也要提醒自己,這恐怕也是過度簡化的說法。
Labels: 基本金融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