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選股,我才賺到錢》(From Zero to Millionaire)讀後感1—比市場風險更大的危害
最一開始,作者提到自己多年前的一次投資操作。
時間是2010,美國經濟不振。在當地的作者,可以親身驗證不景氣的場景。但是從2009二月,金融海嘯的谷底,美國市場已經大漲幾十趴。
投資界普遍認為這是根本沒有道理的反彈。當時台灣財經媒體的用詞是”無基之彈”。作者也認為,漲勢無以為繼,很快就會大跌了。
所以他買進賣權,要等市場崩盤。
當時他也看了”大賣空”。對於書中主角在剛開始做空時,受到譏笑嘲諷,最後賺大錢的故事深感認同。他想:”這次,就讓我當被嘲笑的先知吧。”
然後,市場不僅拒絕下跌,還持續上漲。作者最後把自己價值一萬美金的投資,弄到剩幾百美金。這時他終於知道自己做錯了。
接下來是作者的親身經驗。作者有次有個難得的機會與知名主動經理人Mohnish Pabrai共度一個下午。
Pabrai詳細的解釋他是如何透過閱讀財務報表,建立一個集中的投資組合,一般不超過十家公司。而且還會特別避免與公司高階經理人見面,以避免他的個人特質或是銷售說詞,影響自己對公司前景的判斷。
講完大原則,Pabrai特別提到最近加入投資組合的一支股票。這家公司的業務是鋅回收。目前正投資五億美金興建最新的廠房。鋅是工業必需原料,這家公司一定會從接下來的經濟成長中受益。
作者在開車回家的路上,一直想著,自己要不要跟著買進,
後來他很慶幸自己沒買。那家公司最後宣布破產。
第三個例子。1999年,Google創辦人Page與Brin兩人想要售出公司。他們向當時的潛在收購者Excite提出一百萬美金的價格。
Excite拒絕。
Page與Brin覺得可能自己出價太高,所以就說:”那75萬美金呢?”
Excite還是拒絕。
到今天,Page與Brin是全球排名前幾名的富人。
這些例子代表什麼?
第一,靠自己的直覺以為市場接下來會怎樣發展,其實就是沒有根據的猜測而已。
賭場讓你下注在特定結果,譬如數字30,假如對了,你就賺錢。股票市場不是賭場。股市不是讓你去猜短期未來特定結果,假如未來發展符合你的預期,就會賺錢的地方。
用這樣的方式參與市場,假如做對,的確會賺錢。但由於持續的正確預測短期走勢是辦不到的事,這樣一直用”下注”的心態與參與股市,你把股市當賭場,它就會給你賭場的結果。那就是賠錢。
第二,表面看來,看似再充份,由再厲害的主動經理人提出的個股買進理由,都可能出錯。
書中作者將其稱為”稀有珍珠的迷思”(The myth of the rare pearl)。很多人認為股市裡面只有少量幾支股票是值得投入。
投資人之間的比拼,就是看誰到底能展現出真功夫,找到這幾顆珍珠。
找到的就發大財,沒有找到的,那就只好接受自己技不如人的後果,拿很差的報酬。
問題是,這是很難正確的。連專研股市,過去有良好績效的經理人都會出錯。
不要錯過稀有珍珠的好方法,就是全市場指數化投資。未來那一支股票表現最好,你都不會錯過。
避免當初自以為的稀有珍珠變成財務炸彈的方法,就是持有一個非常分散的投資組合。單一公司破產下市,也不會對你造成嚴重打擊。
最後Google的例子則讓人看到,就算是公司創辦者,對自家公司的未來發展也無法完全掌握。會想要以低價賣出。
他們根本無法想像自己新創的公司,居然日會變成那麼大的全球性業者。
公司創辦者都不知道了,做為外部投資人的我們,如何能知道現在多如繁星的小公司,那一個會是未來的Google或是下一家NVIDIA呢?
太多人低估選股的難度,也低估正確預測未來走勢的難度。
作者提到,金錢財富不是靠某一次超高報酬的操作帶來。而是靠日復一日,長達幾十年的期間,不斷實踐良好財富習慣所帶來的。
這些財富習慣包括:
量入為出
降低投資成本
持續參與市場
擇時進出與試圖挑出珍珠,則是有害行為。
沒有人會說想要增進體能,改善體態,然後每天晚上坐在電視前,看兩個小時節目,同時也吃了兩個小時的零食。
假如這樣做,你自己知道,旁邊的人也知道,你是在傷害自己的健康。
但在投資時,很多人是類似的狀況。做出對自身財富有害的行為,然後以為這樣才能帶來良好的財務未來。
不要沉浸其中還渾然不覺。
覺醒,然後改正,才是真正有利的做法。
《不選股,我才賺到錢》Readmoo電子書連結
《不選股,我才賺到錢》博客來連結
此書英文原版是From Zero to Millionaire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不選股,我才賺到錢》(From Zero to Millionaire)綠角推薦序—讓自己成為更好的投資人
適時進出的行與不行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