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配息的代價(The Trade-Off of High Income)
(想瞭解如何依自身狀況與目標,建構全球化投資組合,搭配不同資產類別,為累積財富階段的自己,配置資產,帶來成長,歡迎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想要自行建立查詢美國ETF重要資訊與篩選ETF的能力,歡迎參加ETF關鍵報告)
(想要瞭解退休階段如何帶來夠多且夠久的現金流,只靠配息的想法與做法有何重大缺點,實務成果如何,歡迎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投資時的配息,被許多投資人追捧與重視。認為這是一種可視為”保證”的獲利。不少人想著:”與其追逐不確定的資本利得,不如就拿配息吧。”
其實,比較高的配息,不論在股票還是債券市場,都有其代價。只追求高配息,卻不知道背後的代價,很難說是健全的投資想法。
基本邏輯是這樣。
投資有兩個主要的獲利來源,第一是資本利得。譬如你原先買的時候是十塊,賣出的時候是十三塊。這多出的三塊錢就是資本利得。
第二是配息,譬如股票的現金股息、債券的定期配息。
所以採用高配息策略的投資人會是怎樣的狀況?
1.他不僅拿到比較高的配息,資本利得也會跟上或甚至超過低配息的證券跟投資策略。
2.他雖然拿到比較高的配息了,但資本利得落後低配息的證券跟投資策略。
會是1嗎?
不太可能。因為假如這是高配息投資人的狀況,那麼所有的低配息證券都將不會有人要買。配息較少的投資策略也都不會有人再採用。
假如高配息完全無損資本利得,那麼所有的市場參與者會全部去買高股息股票與採用高配息策略。
2才是實際的狀況。只有這樣,才會有投資人願意投資配息率較低,但成長性較高的證券。
2這個實際狀況卻被很多高配息投資人忽略。他們認為自己取得高配息,是沒有任何代價的。
這個問題,近期美國晨星專欄作家John Rekenthaler的這篇文章,有非常好的說明。
文中提到,高配息證券跟高配息投資策略的代價,有兩種。第一種是降低資本利得。第二種是侵蝕資本,以資本損失顯現出來。
比較低的資本利得做為代價,典型例子就是高股息股票。
一家公司為什麼要把手上的現金大多以配息的方式分發給股東?
通常正是因為缺乏投資機會。
一家沒有將資金再投資自己,以加強技術能力、員工素質、生產效率的公司,它的成長性會高過將大多資金拿來投資自己,而只能配發低股息或甚至無法配息的公司嗎?
不太可能。
配發高現金股息,帶來未來較差的成長,通常就會反應在比較低的股價成長上面。
也就是說,買高股息股票的投資人,等於是接受一個:”現在拿較多,以後拿較少”的交換。
另一個以犧牲資本利得為代價的高配息投資,就是”Option-income Equity”這種投資策略。方法是賣出股票的買權,然後收取權利金。又名為”股票收租”策略。
這個做法的缺點在於,你投資組合中的股票大漲時,買權的買方就會執行買權,把大漲的股票拿走。你是用資本利得在換取較高的配息。
這個做法的問題,我之前有寫
掩護性買權策略的缺點(Disadvantages of Covered Calls)進行討論。
不論是高股息股票或是賣出股票的買權,它們的基礎都是股票這個資產類別。股票是很可能有長期成長的。也就是說採用這些方法的投資人,有可能看到自己不僅拿到高配息,股價還是往上漲的,也還有資本利得。很多人就以為這樣很好啊,兩邊賺。
問題在於,資本利得其實本來可以更多。你拿到的高配息,恐怕還不足以彌補放棄掉的資本利得。
台灣本地市場的0050跟0056這兩支ETF的績效對比就是一個例子。0056拿到比較高的配息,但在資本利得方面遠遠落後0050。
一塊錢的配息可以支應生活費。
一塊錢的資本利得為什麼不能支應生活費?
不要堅持”用配息支應生活費”,卻不知道自己錯過什麼。
接下來就是直接以侵蝕資本為代價換得的高配息,譬如高收益債。
請注意,這裡講的” 侵蝕資本”,不是說拿本金出來配息,而是這種資產本來就是用資本損失換取高配息。
高收債發行者,為什麼要給出高利率才能發行債券?
理由正是信用風險較高。
什麼叫”信用風險較高”?
就是你借錢給這家公司,它比較可能無法還錢。
這個可能,在時間拉長,債券支數增加之後,幾乎可以說是必然。整體高收益債市場的違約率,的確是高於高評等債券的。
持有高收益債,就是用資本損失,換取比較高的配息。
假如持有高收益債,不僅可以拿到比較高的配息,又可以維持本金穩定,那麼美國政府跟穩健的公司都無法發債了。因為沒有人會想要買高評等債券。
但目前很多人以為持有高收益債,不僅配息較高,本金還不會損失,或甚至會成長。
為什麼?為什麼投資人會有這種不合邏輯的期待?
理由正是近三十年的市場環境。從1980年代的高通膨高殖利率,一路到2008金融海嘯發生之後的超低利率。整個債券市場,包括公債、公司債、高收債的殖利率下降,帶來了債券的資本利得。
這份資本利得把高收債的資本損失傾向蓋起來了。很多人就以為高收債不僅高配息,還可以”保本”、甚至”資本成長”。
假如日後情勢反轉,債券市場走向殖利率長期爬升之路,那麼高收債將同時呈現出自身資本減值與殖利率造成的資本損失。
在退休當下,以過去幾十年經驗來看,覺得高收債很適合拿來做退休投資的人,將在退休期間面臨嚴苛考驗。
只看到高配息,卻不知背後的代價,就是那麼大。
作者最後列出一種用本金換取配息的例子,就是龐式騙局。
騙局中,的確有人可以完整的拿回本金,同時拿到高配息。那就是夠早退出的人。
但這些人很少。因為早期參與者看到自己的一百萬投入,真的可以賺到一年二十萬的配息時,他想的通常不是見好就收。而是想著假如我投入的是一千萬,那會賺多少呢?
龐式騙局大多參與者,是真的拿本金換配息,而且配息所得無法彌補資本的損失。
龐式騙局就沒有人說:”還是有人賺錢啊”、”還是有人懂得操作從中獲利啊”、”工具跟管道都是中性的,看你怎麼用而已”。因為,這很明顯是一種金融詐欺。
但你會看到很多人用一樣的說詞,在捍衛高度投機的操作策略跟收費超高的投資工具。會造成大多人虧錢,只有少數人賺錢的東西,真的值得存在嗎?
總結來說,在具有成長性的資產類別,譬如股市,採行高配息策略,代價通常是較差的資本利得。
在債券這個資產類別,採用高配息策略,代價常是侵蝕本金。
高配息是有代價的。
不要以為高配息可以幫你每天買一杯咖啡、幫你每年支應生活費就沾沾自喜。卻不知道自己放棄了可以幫你每天支應三餐費用,每年讓你不僅在國內生活還可以出國兩次的資本利得。
投資不應顧此失彼。
同時從資本利得與配息來賺取投資報酬,會是比較全面與均衡的作法。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面對配息的思考方式(How to Think about Yields and Dividends)
0056高股息ETF比較適合退休族群的迷思(High Total Return is Better than High Yield)
為何元大台灣高股息ETF(0056)要增加成份股(Holdings of 0056 Increase from 30 to 50)
美國股市高股息投資策略的成果(Do High-Dividend Stocks Bring Better Returns?)
你買的是那一種股息基金?(Three Dividend-Oriented Strategies)
高配息絕不等於高報酬---關於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許多投資人不知道的事(High Yield Doesn’t Mean High Return)
高配息不等於高報酬—以REM為例(High Yield is NOT Guarantee for High Return)
被動收入與財富自由,你該知道的事(Something about Passive Income and Financial Freedom)
Labels: 投資概念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