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謬誤與真相》(Economic Facts and Fallacies)讀後感1---關於收入差距,你的理解正確嗎?
“謬誤與真相”的作者是Thomas Sowell。他是美國經濟學家,曾於康乃爾大學與加州大學任教。
這本書分成幾個章節,分別說明政治與媒體報導中常見的一些社會現象,與其背後真正的事實。
譬如都市的謬誤與真相,討論的是”透過政府介入,壓抑房價的迷思”。讀者會發現,美國某些地方政府的土地政策,其實正是造成當地高房價的元凶。
還有專章討論性別不平等待遇與種族偏見。
但全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收入不平等的論述。
討論收入不平等這章,作者一開始就連續丟出震撼彈。
譬如美國近年來一直討論”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收入最高的1%族群,在整體國民收入占比愈來愈高。
所以有錢人愈有錢,沒錯吧。
其實不完全正確。因為收入最高的1%不是同樣的一群人。
1996收入最高的前1%美國人,十年之後,到了2005,他們的平均收入是下降的。因為有超過一半的人,收入下降,跌出了前1%這個分類。
每一年的收入前1%,其實都是由不完全一樣的人組成。
同樣的,在1996收入屬於底層20%的美國人,他們到了2005,收入平均增加91%。
收入底層,也是由不斷變化的一群人組成的。
富者愈富,窮者愈窮?
有一部分富人跟窮人可能是這樣。
但富者變窮,窮者變富,則是另一些富人與窮人的真實寫照。
另一個對比事實在於家戶收入。作者提到,從1969到1996,美國家戶平均實質收入僅成長6%。所以,一般家庭都沒有什麼收入增長,經濟成長的果實都讓大企業家拿走了?
其實同時期,美國人均實質收入成長51%。
這不是明顯矛盾嗎?
那有個人收入成長,全家收入卻沒什麼成長的道理呢?
這是可能的,只要同期間家戶人口是減少的,就會發生這種狀況。而這的確就是實際發生的狀況。
所以,統計數字很容易誤導人。
跟你講家戶收入沒增長,你就開始厭惡賺大錢,好像把成果都拿去的人。
跟你講收入最高的10%與最低的10%差距拉大,你就會開始覺得要政府介入,進行收入重分配。
沒跟你說的是,家戶收入減少的主因是每家平均人口縮減。
也沒跟你說的是,沒有保證一個人一定永遠會在收入最高的10%或收入最低的10%。人會在收入階層之間移動。
在特定時間點,收入最高的10%與收入最低10%族群間的倍數差別,反應的是,在收入成長的年代,假如你不從事工作,就無法參與到薪資增長的好處。
對有工作者的獎勵愈大,特別是對具有專門技術工作者的薪資補償愈多,就代表無工作者,或是無法參與到的人,落後就會愈多。
所以作者提到,收入最低的20%的家戶中,多數家庭沒有任何人從事全職工作。其中更有56%的家戶,連從事兼職工作的人都沒有。
經濟成長,有工作收入的人,薪資愈來愈高。沒有收入的人,一直只拿社會救助金,工作收入為零。差距拉大恐怕是可以預見的發展。
另外,統計數字也顯示不同年齡層的平均收入不同。平均收入最高的族群是45-54歲。剛好是工作生涯的黃金年代。不僅有多年的工作經驗,體力也還不錯。
也就是說,大多人年輕時從事的是比較低薪的工作。後來隨著專業技能與經驗的累積,逐漸爬到高收入族群。
作者想要處理的另一個常見謬誤就是常見的”消失的中產階級”的說法。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人慈》(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綠角推薦序—莫讓少數人的邪惡掩蓋整體人類的良善
你是否覺得自己身處一個險惡的世界?
媒體常看到謀殺、偷竊、虐童的報導。金融界一再出現的貪婪與詐騙。政治人物的出爾反爾,爾虞我詐。
是的,通常你會這麼覺得。
所以我們要小心翼翼的活著,避免被他人的惡意傷害。或許,自己也學會一些狡詐的權術,一起參與這個遊戲。
人性險惡。這似乎已經成為毋需爭辨的事實。
作者在書中引用一個問答。教授問學生,請問你住在那個星球?
星球A。飛機墜機後,生存者禮讓最需要救援的人。
星球B。事故發生後,生存者爭先恐後的往出口擠。不惜將他人踏在腳下。
一次又一次,幾乎所有的學生選B。但其實,我們是活在星球A。
為什麼大多人覺得人性卑劣?
“人慈”詳細解釋這個偏見的由來,以及我們為此付出的重大代價。
想想看,你是否知道一些知名的”人性險惡”的案例。
譬如兩軍對陣,殺的你死我活。作者用證據論述,人對於殺害同類有種本能的抗拒。開槍率比大多人想像中要低。
譬如復活島在資源耗盡後,同類相殘的長耳族與短耳族。作者指出,近代研究已經開始懷疑這個故事的正確性。真正為復活島帶來災難的,是來自歐洲的疫病與南美的奴隸販子。
又或者,你看過一些心理實驗或社會案例。
閱讀全文
Labels: 非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一人創富”讀後感—網路創作與創業的完整指引
我最早知道于先生,是2008年他舉行的百萬部落客活動。部落格大神級人物,貴婦奈奈與對手爭奪第一名。當時,綠角財經筆記才成立兩年。
十幾年過去了,風雲人物或許已經人事全非,但于先生走在推廣網路寫作的路上,仍然始終如一。這本書就是他多年來看法與經驗的總整理。
書的一開始是他關於金錢的看法。注重賺錢,而非省錢。找到願意投入的工作,融入生活之中。自己掌握快樂的來源等。都很有意思。
但全書最核心的內容,當屬如何憑一己之力,開創事業。
作者的答案很簡單,就是持續的寫作,然後在網路上發表,讓別人看見。
寫作是釐清思路的過程。你要把剛才學到的東西,剛看完的書,寫成一篇文章,自然就會更深入、更有系統的,把觀念與內容再次爬梳與整理。
要持續的寫作,也等於要有持續的輸入。當你養成持續寫作的習慣,你其實很可能走上的是持續進步的道路。
而且不能寫在一本簿子上放在自己桌上。這樣,沒人知道你,也沒人知道你懂這些。
你要利用網路的力量,讓眾人看見。
需要留意的是,許多人在開始從事網路寫作時,會非常注意文章的品質。覺得寫不夠好,不夠格,就不想發表。深怕沒有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
這裡,作者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
有位陶藝老師,將全班分成兩組。第一組的成績以數量決定,課程結束,你做出愈多數量的作品,成績就愈好。第二組則以品質決定分數。假如學生作出一個高品質的作品,將得高分。
結果最好的陶藝作品出現在那一組呢?數量組還是品質組?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2021一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1一月在台北舉辦的“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參加朋友的課後回饋。
想參加此課程,可參考”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1九月台北與台中班。
課後紙本問卷回饋
課後網路問卷回饋
“明確指出股債比、ETF配置、提領率、各情況因應策略、實際操作面。感謝提供如此實用課程,造福人群!”林小姐
“講解年金險、長照險、勞保、勞退的優缺點,因為家中長輩剛好遇到。自己年老時也會碰到這些陷阱。安排得很好,課程節奏順暢且精彩。感謝你們提供那麼多寶貴的知識,讓我可以不用再多跑投資的冤枉路。工作同仁很親切,綠角的回答很仔細。”曾先生
“提領調整實務與通膨調整彈性處理的部分,令人感到可以安心面對市場波動。” 匿名朋友
“很有收穫,把退休之後會遇到的所有狀況都模擬進來了,講得很生活化,也把準備進入退休時應該先做哪些準備,講的頗清楚,我想講師在準備課程時是把自己沉浸在退休的世界裡準備教材的吧!”林先生
“感謝老師的指導,課後對於投資與退休規劃有更深的一層概念,對於平價學費卻可得到新知真是物超所值。” 彭先生
“在聽完課程後搭配老師精心設計的Excel表單,可以將學到的理論架構快速轉換進入實務操作,相輔相成,收穫滿滿。”許小姐
“真的很用心的演講課程,時間完美控制,如投資紀律一樣,精準執行。感謝整理研究分享,會推薦和親友分享,綠角和伯格所推行的正確理財觀念。”彭先生
“感謝綠角舉辦課程,可以讓自己對退休資產早點做規劃與配置。”匿名朋友
“提領和再平衡部分,剛好點出自己目前投資的盲點就是沒有落實這塊。比想像中豐富太多。”涂先生
“提領比率與股債配置,對於退休計畫成功率的影響評估。”高先生
“從退休目標管理建構Macro與micro 視野,最有說服力的是壓力測試的數據呈現。” 邵小姐
“整體而言,建構了我對退休理財的大架構,謝謝綠角。”邱先生
“謝謝你們!讓我對退休的資產配置與現金流規劃又更清楚了!” 匿名朋友
“課程知識密度高,滿載而歸。對於退休規劃更有大觀念。”陳先生
“原本不太在意的通膨所造成的傷害原來這麼大。”高小姐
“可以很務實地根據通膨去預估未來需要的生活費用和反推所需準備的退休金額。實際的投資模式組合也非常實用。”謝小姐
“講解內容非常精準簡要。”匿名朋友
“謝謝綠角提出這種理財方式,並如此無私的寫作了內容精闢又詳盡的部落格,如同打開我心裡一盞明燈。”王小姐
“一如預期,非常全面的建議,謝謝!”黃先生
“非常清楚精闢。謝謝綠角。” 匿名朋友
“謝謝舉辦這麼棒的講座,辛苦了!”董小姐
“我覺得下午仔細講解提領策略的部分最有幫助,將原本早上課程我所產生的疑惑都一一釐清。像是早上提到順序風險的時候,我就疑惑說難道每年的提領比率都必須按照通膨調整嗎?是否可以每年按照股債漲跌的多寡而調整提領比率?以及是否有甚麼指標可以告訴我們資產即將面臨提早領完的風險?這些都在下午的課程一一提及,解答了我的困惑。同時更進一步提出解決的辦法,利用風險高低來決定介入的程度,聽完我覺得這方法真是完善,真佩服老師,想必一定反覆試過很多方式,才找到這個解法!”翁先生
“整理資料、清楚呈現,模擬各種實際情況。”李小姐
“六堂課緊密相連,推導出一個經過驗證的投資方法。”白先生
“這次的課程真的很棒,很實用。也用了數據佐證,很有說服力。”黃先生
“謝謝綠角,透過一系列課程,藉由投資低費用ETF的方式,讓自己財務規劃踏實之餘,也讓心靈可以擺脫投資的枷鎖。”莊先生
綠角:感謝各位朋友的回饋,讓我知道有達到課程的預設目標。不論是股債比、提領率、提領策略、狀況不好時的調整,都是自行管理一個退休投資組合需要掌握的要點。
自己有相關知識,能自行管理退休投資,就可以過著財務方面相當踏實的退休生活。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綠角開課計畫(Greenhorn’s Investment Class)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2020十、十一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閱讀全文
Labels: 綠角投資課程介紹
2021台灣股市結構(Structure of Taiwan Stock Market)
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是囊括在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股票的全市場指數。我們可藉由這個指數的組成來瞭解台灣上市公司股票市場的整體狀況。
根據2021七月底資料,加權股價指數由930支成份股組成。比重最高的是台積電,占比28.62%。比重最低的是隴華,比重0.0008%。
2020同期台積電占台灣股市28.9%。今年的台積電比重略為下降。
加權股價指數中市值排名第二的公司是鴻海,比重2.9%,幾乎只有台積電比重的十分之一。
加權股價指數中只有前14家公司,在指數中有1%以上的比重。從第134名以後(含134名),各公司所占的比率都不到整體股市市值的0.1%。782名以後(含782名),則是連0.01%都不到。
這是全市場市值指數的特性。這類指數一般會由幾家數量較少但市值很大的公司,與為數眾多市值比重很小的公司組成。
(因為市值大的公司占了市場加權指數較大的比重,就說這個指數”失真”。反應的是自己對市場本質的不瞭解。而不是市場的問題。)
加權股價指數可以分成幾個子集合,分別是大型股、中型股、小型股與微型股。
台灣的大型股可以用台灣50指數做代表,該指數由台股市值第1到第50名的公司組成。
中型股可用台灣中100指數來衡量。這個指數由台股市值第51到第150名的公司組成。
台灣小型股300指數則是台灣的小型股指數,由市值第151名到450名的300支股票組成。
第451名到加權股價指數中的最後一名,則是台灣股市的微型股(Micro cap)。
2021七月底,台灣的大、中、小、微型股占整體市場的比重如下圖:
Labels: 基本金融知識
FIRE早退休族,你還在用4%提領率嗎?(4% Withdrawal Rate is Dangerous for Early Retirement)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對於退休生活,做過些研究的朋友知道4%提領率。就是說,以資產的4%做為退休第一年的生活費。然後往後每年根據通膨調整需要提領的生活費金額。這樣可以維持退休後每一年都有相同購買力的生活費。
最早有系統的驗證這個做法長期成效的是美國的財務規劃師Bengen先生。幾十年來,似乎已經變成退休投資的一種共識。
近年來, FIRE財務運動從美國興起,再擴散到全球各地。其目標之一,就是Retire Early,早退休。
於是開始有些人四十初頭,或甚至三十幾歲就退休。然後,他們一樣採取4%的退休提領策略。
這其實是相當危險的事情。因為以目前的狀況,一個人在40歲退休,活到90歲,不是機會很小的事。這會需要長達50年的退休生活費。
當初Bengen的研究,說4%的初始提領率很安全,是以30年的退休期間估算的。不是四十年,也不是五十年。
而且他用的是表現相對良好的美國市場股市與債市歷史資料。目前預期報酬恐怕沒有當時那麼好。
現代投資人,假如再採用美國股債搭配,採用4%的初始提領率長期提領,會有如何的成果呢?
Vanguard有篇標題名為Fuel for Fire的研究報告提供很好的說明。
我覺得該報告中,最具警示性的是下方這張圖。
這是以目前Vanguard對未來美國股市與債券的預期報酬,計算股債比50:50,使用4%的初始提領率,成功提領三十年、四十年與五十年以上的機會。
假如你是Fire族,壽命又特別長,需要50年以上的退休生活費,後果很難看。只有36%可以成功撐到50年以上。
等到七十幾歲,八十幾歲,才發現退休資產不太夠用,當初太早退休了,會成為一個很難處理的問題。
基金跟ETF的內扣費用對於退休成功率的影響,是這個報告中,另一個非常需要注意的重點。可參考下圖:
閱讀全文
Labels: 退休制度與計畫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1九月台北與台中開課公告
目前退休資產管理課程台北沒有開放報名的梯次,台中九月25號的課程也已額滿。
因此綠角預計將於9月4號、9月5號於台北,9月26號於台中,分別開課。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可參考綠角開課計畫
之前參加過的朋友的課後心得,可見以下文章: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2020十、十一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前言:
從1994 William Bengen發表”Determining Withdrawal Rates Using Historical Data”一文與1998The Trinity Study發表以來,財經學界與投資業界已有共識,退休應採用”總報酬”投資法(Total Return Approach)。
執行股債搭配的投資組合,然後採用一個提領策略定期從中提領。同時利用資本利得與配息來取得生活費。
一個合宜的投資組合與提領率可以有很高的機會,足夠的金錢,度過三、四十年以上的退休期間。
但許多投資朋友完全不知道這些二十幾年前就開始的研究成果,認為退休,就要買高配息股票、高配息債券。用配息支應生活費,只有配息才叫”現金流”。完全不知道總報酬投資法,也不知道為什麼一味追求配息可能反而帶來比較差的成果。
這個課程目的,是讓參加者知道如何將工作期間累積的資產,以穩健可行的方法,帶來退休期間的生活費現金流。
不僅要成功的提供長達三四十年的退休期間的生活費(而且有跟上通膨)。而且也要知道遇到負面狀況時,譬如退休期間遇到金融市場大跌,或單年花費比率過高時的處理方法。
詳細課程內容說明,請見“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程內容介紹。
開課日期:
台北:
9月4號星期六班
9月5號星期日班
台中:
9月26號星期日班
課程時間共六小時,以下為活動流程:
上午
09:00-09:50 退休投資該避免的三大誤區
10:00-10:50 投資組合與提領比率-歷史經驗
11:00-12:00 ETF實例驗證 Q&A
下午
14:30-15:20 投資組合建構與提領策略
15:30-16:30 投資組合監控與實務細節 Q&A
Labels: 綠角的書、演講與開課公告
The Long Win(長勝心態)讀後感2---意義帶來能量
長期都是勝利的。不是只有取得排名,或是拿到職位跟高薪的那一刻才是勝利的。
如何辦到?
作者提出三個C的解答方案。
第二個C,指的是Constant learning。持續學習。
學習讓人快樂,不管是新知,新的視野或是新的做事方法。
新知取得相對簡單。願意持續閱讀、進修,就可以取得新知。
但是新的做事方法就比較辛苦了。這需要嘗試,而嘗試可能帶來失敗。
也就是說,過度害怕失敗的心態,反而會妨礙學習新的技巧與做事方法。
以結果論輸贏,反而會造成做事方法的停滯與沒有進步。過去都是這樣就好了,何必嘗試與找尋更好的方法呢?
沒有個人或公司會在這種心態中進步。
但讓我最有感觸的是第一個C。Clarity。清晰。
甚麼東西需要清晰?
你的目的,你希望帶來甚麼分別。
你做這個事情,這個工作,目的到底是什麼?會為這個世界帶來甚麼差別?你要清楚的知道。
書中引用美國甘迺迪總統訪問NASA的故事。總統遇到一位戴著帽子,穿著白衣的人,總統問”你在做甚麼呢?”這個人說:”我在幫忙把太空人送上太空”。
他是清潔工,看似不是那麼重要的工作。但維持組裝廠的乾淨無塵,對機械表現的確非常重要。他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了意義,於是努力與專心地做著這個工作。知道自己的貢獻,每個工作時刻都是值得的。
這是一個互助的社會。不論是表面看起來再怎麼微小的工作,其實也對他人的福祉有所助益。
有時候,我們太常在日復一日的代辦清單,工作事項中,忘了自己這麼做的理由與意義。
回頭想一下。清楚地想一下。
我想趁這個機會,用這個觀點,回想一下”綠角財經筆記”的意義。
閱讀全文
Labels: 非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The Long Win(長勝心態)讀後感1---輸贏二分法的根本問題
運動界之外,她是英國外交部人員。曾經派駐波士尼亞、伊拉克,專長處理談判與衝突協議。
這本書作者從運動界開始,然後將眼光放遠到教育、企業、政治界。檢視人類社會無所不在的輸贏二分法。
在學校,誰是成功的學生?
當然是考試分數最高的人。
運動場上,誰是最傑出的運動員?
當然是跑得最快,技巧最好,技壓群英的人。
出了社會,誰最成功?
那當然是看誰賺得多啦。
輸贏之分,往往從小時候就開始植入心中。我贏得這段時間父母的關注,其他兄弟姐妹就輸了。我贏得這顆糖果,沒吃到的小朋友就輸了。
從小,我們就知道,要勝過別人。
進入學校,追求用更好的分數勝過別人。進入社會,用比較高的職位與收入勝過別人。
勝利,就是贏家,就是成功的人生。
真是這樣嗎?
作者以競技運動世界為例。通過終點線贏得獎牌的一剎那,你會很高興沒錯。但為時甚短。你心中會馬上浮現體育跟F1賽車界的名言,”你有多好,就是由最近一次比賽成果決定。”
這次很好,那下一次比賽呢?
還有,那些為了取得第一的所有付出。菁英運動界,那個差一點點,就是金牌與銀牌之分的世界,這些運動員做出的犧牲與努力,外人恐怕很難體會。作者就提到,有位金牌選手得牌之後,想到整個訓練的過程,得獎的感覺居然是反胃,很怕再來一次。
也就是,大多準備與訓練的過程,其實是痛苦的。只為了取得一枚外部認證的獎牌,一個短暫的快樂。
而為了”贏”,就要付出一切的心態,有時導致更黑暗的行為。運動界的禁藥使用。公司界的財報作假,譬如美國的安隆弊案,還有福斯汽車的柴油排氣造假案。
為了達到目標,勝過別人,然後犧牲原則,作假,這有何快樂,這是哪種成功?
而且輸贏二分法,勝過別人才叫贏的想法,會造成大多人都在”輸”的這邊。
奧運開幕時上萬名各國選手笑著進場。其中只有幾百位拿著金牌離開。大多人會失望難過地離開賽場。
你說年收入五百萬台幣叫人生勝利組?還有很多人年收入是兩三千萬,或甚至上億的。與其相較,五百萬根本是”低收入”啊。
贏家只有少數,讓大多數人失敗與難過。而且跟人比,永遠比不完。就是輸贏二分法的根本問題。
而且,這是別人替你設定的標準。成績好、收入多、排名前面,就真的會帶來比較快樂的人生嗎?
到底甚麼才是成功?什麼才是成功的人生、成功的事業?
這是作者一再問自己的問題。也是本書想要解答的問題。
這些討論正可以解釋很多投資人想要”賭一把”的心態。
閱讀全文
Labels: 非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元大台灣中型100ETF分析介紹(0051,2021年版)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元大台灣中型100ETF,台股代號:0051,成立於2006年8月24日。追蹤台灣證券交易所與FTSE合作編製的台灣中型100指數。
台灣中型100指數由台股市值排名第51到150這100家公司組成。根據台灣股市結構,這100家中型公司占台股總市值15%。
台灣50指數則是由台股市值排名第1到第50的公司組成。所以同時投資0050與0051,就會持有台股市值前150大的公司。合計占台股總市值約85%。
台灣中型100指數每三個月進行成份股審核(於每年的三、六、九、十二月)。審核時,假如非成份股的市值上升到第130名以上,則納入成份股。原先成份股的市值假如跌到171名以下,則自指數刪除。
元大台灣中型100ETF以完全複製法追蹤指數。
目前0051資產6.1億台幣(2021八月資料)。資產規模跟去年的3.2億相比,有明顯增長。但是跟0050目前1868億的規模相比,顯得相對微小。
台灣中型100ETF收取0.40%的經理費(資產100億以下時),與0.035%的保管費。兩者加總形成0.435%的費用。再加上其它開支後,形成ETF的年度內扣總開銷(Expense ratio)。近年內扣費用率如下表:
年度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費用率(%) |
0.66 |
0.66 |
0.70 |
0.68 |
0.71 |
0.66 |
0.67 |
下表則是0051歷年配息記錄:
年度 |
每股配息金額 |
2006 |
沒有配息 |
2007 |
0.77 |
2008 |
沒有配息 |
2009 |
1.7 |
2010 |
0.9 |
2011 |
0.9 |
2012 |
0.75 |
2013 |
0.8 |
2014 |
0.75 |
2015 |
0.85 |
2016 |
0.7 |
2017 |
0.85 |
2018 |
1.0 |
2019 |
1.2 |
2020 |
1.1 |
下表是0051的歷年報酬:
閱讀全文
Labels: ETF討論分析-台灣
“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的反智運用(Irrational Attitudes toward Financial History)
基金界最常看到的警語就是“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代表過去績效好的基金,未來未必會持續表現良好。過去熱門的市場,未來也不見得會持續受到追捧。這是一個正確的警告。
類似的說法則是”不要看後照鏡開車”。
投資要回答的問題是未來怎樣比較好,但很多人自動把這個問題轉換為”過去什麼好”。這是應該避免的錯誤心態。
但在寫文章與讀者朋友的互動中,我看到一些例子,似乎把這句警語的應用,推到另一種”極端”的境界。
譬如我寫文章,整理了從2008年初到2020年底,這13年間,元大台灣高股息ETF(0056),波動比單純追蹤台灣50指數的0050大,同時累積報酬比較低。
有朋友有回應了”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
這樣說似乎是一種”立於不敗之地”,相當正確的說法。但這個回顧過去成績的目的,不在於告訴大家,0050未來一定會贏過0056。而是用歷史展現了,高股息投資策略未必會帶來比較好的成果。
有實例可以證明,它未必會贏。
這是一個合理的運用。
而面對這樣的事實,以 ”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來回應的朋友,他們心中到底是怎樣想的呢?
他們是否想著,"我鍾愛的0056,成果就是會比較好。綠角講的,未必成立。"
他們似乎是用”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來堅持自己的一廂情願。
看過去績效來預測未來就已經夠糟了。完全沒有歷史佐證,用自己的想像,以為未來投資世界就是會怎樣。那是怎樣的情形?
還有像遲來的判決一文,舉出實際的例子說明,過去表現好的經理人,接下來表現很差的現象。
其實這正是我們需要在意”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這句警語的理由。
但就有人針對這篇文章回應:”這是看後照鏡開車”。
Labels: 投資概念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讀後感3---教養陷阱
對於子女教養,“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有專章討論。
一開始的商業世界例子,是華碩如何從為戴爾代工,逐步取得各種能力。發展到後來,在筆記型電腦市場全面威脅戴爾的故事。台灣的讀者讀起來,應特別有感。
重點是,一家公司的能力有三個層次。第一個是資源,包括人員、資本、設備。
第二個是流程。公司的員工如何將資源轉化成更高價值的產品或服務。他們如何互動、協調、做決定。資源很重要沒錯,但讓一家公司真正勝出的,往往是流程。
最後是優先順序。就是這家公司到底最在意的是什麼?或者說是公司的文化。這會決定公司內部各級人員在面對問題時的決定方法。
其實,一個人的能力也是由這三個層次組成。
現代家長無不盡可能的給予小孩很多資源。譬如從小雙語教學,上才藝課、參加課後補習等等。
就像一家有前景的公司,市場上的投資人會熱烈的提供資本。對於未來有著光明未來的自己小孩,家長無不戮力以赴。
但在資本市場,提供資本是相對簡單的事,重點是公司的經營與管理。那才是成敗關鍵。
小孩也一樣。提供各種資源是相對簡單的事,重點是”流程”的建立。
什麼是人的流程?
譬如一個年輕人學會寫程式。他發現有個日常生活常見問題,他有沒有辦法自行寫出一個App幫助許多人解決問題。
或說有個小孩參加籃球隊,他有沒有學到團隊合作與領導能力。
或者一個小孩參加了很多才藝課程,他到底有沒有發現自己真的有興趣的地方。
重點是,提供這些資源,是要讓孩子建立應用知識的能力、面對未知的自信、找尋熱情的勇氣,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提供資源是要建立更重要的流程能力。
而現代教養陷阱就是,太多父母根本沒想到這點。他們以為,送給小孩許多課程與活動,把他的空閒時間與寒暑假全部填滿,就是給小孩最好的教育。
作者說,回想起來,他父母給他最好的教育,不是他們為他做了什麼,而是沒有為他做的事情。
作者小時候家中經濟狀況不好。國小時,作者最喜歡的一雙襪子破了。作者母親直接給他針線,叫他自己縫。母親檢查後,再教他要怎樣做才對。
就是這種凡事自行解決的過程,讓作者建立”我可以自己處理問題”的自信與態度。
事實是,你給小孩再多資源,他也學不到自信。自信來自於克服自己原本不會的事情。而不是家長跟老師,帶他們一路平順的走過所有事情。
太害怕小孩遇到挫折,養出的可能是禁不起挫折的小孩。
能力的第三個層次是優先順序。這來自於每一次事件,父母的態度與處理方法。
書中有個很好的例子。譬如晚餐時間,小孩才提到,有個明天要交的重要作業還沒動手。
身為父母的你要怎麼做?
閱讀全文
Labels: 非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50 Years in the Making讀後感2---兩位大師的不同看法
50 Years in the Making 的第二部分討論的股市的預期報酬。這本書是在2012發行,所以是當時的看法。
作者訪問了兩位知名人物。第一位是Stocks for the Long Run 作者Jeremy Siegel。
Siegel相信股市長期投資價值。通常狀況是,假如你對市場或投資有特定看法,當市場狀況對你的看法不利時,會遭到批評。
書中引用2009年Business Insider的一篇文章,文中指責這位華頓商學院的教授,在過去兩年,實在是完全錯誤了。
不過這有點斷章取意。Siegel是贊同股市做為長期投資資產,短期市場本來就有下跌的可能。認為股市值得長期投資,不等於股市時時都會上漲。
Siegel接受本書作者訪談時提到,過去11年美國股市約略持平,但同期間公司獲利增長,造成目前估價偏低,投資人在未來應可期待相當好的報酬。(此書在2012發表,訪談時間可能在2011或2010)。
另一位訪談的重點人物是Irrational Exuberance作者Robert Shiller。
Shiller的觀點比較保守。因為2011當時的CAPE來到21,長期平均是16。看起來股市已經太貴了。
但請特別留意。Shiller教授很小心,他沒有因為CAPE數值較高,就認為未來市場會下跌。他說,對於帶有投機性的資產,其表現是很難預期的。
作者的用意在於,我們看到兩個不同的聰明腦袋,對同一個市場產生不同的看法。千萬不要以為預測市場很簡單。
現在看起來,從2009之後的反彈一路到2020三月的美國大多頭似乎理所當然。
當這本書就列出當時的隱憂,譬如美國就業市場恢復速度如何,歐洲會不會陷入全面爆發的金融危機,美國會不會像日本一樣進入停滯的二十年?
其實有很多不確性與風險存在。
投資朋友往往想要找尋一個比較”平靜”,相對沒有問題的投資時點。但往往發現,市場永遠沒有平靜的時刻,永遠會有些問題。譬如現在可能擔心金融機構的穩定性、升息的可能、通膨加溫、疫情比想像嚴重等。
而其實正是因為承擔了這些不確定性與風險,股市這種高風險資產才有報酬較高的可能。
當大家都覺得一切不會有問題,市場只會一路向上的時候,恐怕才是真正要小心的時刻。
50 Years in the Making 份量很輕薄,容易看完。回顧了金融海嘯的成因,也預估了之後的市場發展。可幫助現代投資人瞭解當時投資人與市場的心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50 Years in the Making讀後感1---2008金融海嘯的長遠成因
More than You Know讀後感—P/E低就買,P/E高就賣,有什麼不對?
The Psychology of Money讀後感1---好運無法學習
“Everyone Believes it; Most Will Be Wrong”讀後感2---不要找尋風平浪靜的投資時刻
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 讀後感---理性動物的非理性面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2021七月回顧
本文回顧2021七月綠角財經筆記的狀況。
2021七月,部落格最熱門的十篇文章分別是:
1. “好享退”方案基金初步分析---高費用讓你”很難退”
2. 台灣ETF完整列表與費用總整理(List of All ETFs in Taiwan,2021)
3. 綠角財經筆記總目錄
4. 《長勝心態》(The Long Win)綠角推薦序—甚麼是成功的人生?
5. 綠角中文書局
6.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讀後感1---薪水陷阱
7.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Love, Money, and Parenting)讀後感—父母如何選擇教養方式
8. 2021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2—新冠疫情時的資金進出
9. 綠角開課計畫(Greenhorn’s Investment Class)
10.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讀後感---解決問題的成因,而不只是解決問題
七月主要發表的文章類型是書籍讀後感。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讀後感1---薪水陷阱是最熱門的讀後感。這本書很有意思,從工作切入,再談到家庭、教養與人生意義。後續讀後感預計在八月發表。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Love, Money, and Parenting) 一書觀點獨特。用詳細的論述與證據,討論整體經濟環境,父母的財務狀況,對於小孩教養模式的影響。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則討論如何藉由對話,去深入瞭解自己與他人的心理困境。
2021七月,訪客來源的前五個國家分別是台灣、香港、美國、新加坡與俄羅斯。
本土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從六月30日的55人降到七月31日的11人,持續改善。七月27開始也已經降到二級警戒(到八月9日)為止。但對疫情仍不可輕忽。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21六月回顧
2021八月回顧
閱讀全文
Labels: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