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Years in the Making讀後感2---兩位大師的不同看法



50 Years in the Making 的第二部分討論的股市的預期報酬。這本書是在2012發行,所以是當時的看法。

作者訪問了兩位知名人物。第一位是Stocks for the Long Run 作者Jeremy Siegel。

Siegel相信股市長期投資價值。通常狀況是,假如你對市場或投資有特定看法,當市場狀況對你的看法不利時,會遭到批評。

書中引用2009年Business Insider的一篇文章,文中指責這位華頓商學院的教授,在過去兩年,實在是完全錯誤了。

不過這有點斷章取意。Siegel是贊同股市做為長期投資資產,短期市場本來就有下跌的可能。認為股市值得長期投資,不等於股市時時都會上漲。

Siegel接受本書作者訪談時提到,過去11年美國股市約略持平,但同期間公司獲利增長,造成目前估價偏低,投資人在未來應可期待相當好的報酬。(此書在2012發表,訪談時間可能在2011或2010)。

另一位訪談的重點人物是Irrational Exuberance作者Robert Shiller。

Shiller的觀點比較保守。因為2011當時的CAPE來到21,長期平均是16。看起來股市已經太貴了。

但請特別留意。Shiller教授很小心,他沒有因為CAPE數值較高,就認為未來市場會下跌。他說,對於帶有投機性的資產,其表現是很難預期的。

作者的用意在於,我們看到兩個不同的聰明腦袋,對同一個市場產生不同的看法。千萬不要以為預測市場很簡單。

現在看起來,從2009之後的反彈一路到2020三月的美國大多頭似乎理所當然。

當這本書就列出當時的隱憂,譬如美國就業市場恢復速度如何,歐洲會不會陷入全面爆發的金融危機,美國會不會像日本一樣進入停滯的二十年?

其實有很多不確性與風險存在。

投資朋友往往想要找尋一個比較”平靜”,相對沒有問題的投資時點。但往往發現,市場永遠沒有平靜的時刻,永遠會有些問題。譬如現在可能擔心金融機構的穩定性、升息的可能、通膨加溫、疫情比想像嚴重等。

而其實正是因為承擔了這些不確定性與風險,股市這種高風險資產才有報酬較高的可能。

當大家都覺得一切不會有問題,市場只會一路向上的時候,恐怕才是真正要小心的時刻。

50 Years in the Making 份量很輕薄,容易看完。回顧了金融海嘯的成因,也預估了之後的市場發展。可幫助現代投資人瞭解當時投資人與市場的心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50 Years in the Making讀後感1---2008金融海嘯的長遠成因

More than You Know讀後感—P/E低就買,P/E高就賣,有什麼不對?

The Psychology of Money讀後感1---好運無法學習

“Everyone Believes it; Most Will Be Wrong”讀後感2---不要找尋風平浪靜的投資時刻

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 讀後感---理性動物的非理性面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