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stment Fables讀後感3---市價低於淨值,是買進訊號?


每章的開始,作者會寫個小故事。在討論帳面淨值(Book Value)這章,作者提到有位投資人,她看到某家公司的股價是帳面淨值的一半。她相信這是難得的機會。等於可以用0.5塊就買到價值1塊的東西。所以她買進。希望股價往帳面淨值靠近,她就可以獲利了。

之後她驚恐的發現,是帳面淨值逐漸往市價靠攏。實際狀況跟她原先預期的完全相反。

為什麼有些投資人會相信股票的帳面淨值是比市價更好的一個價值衡量基準?

有兩方面的考慮。

第一個理由,一家公司的帳面淨值是由會計師計算出來的。由一群會計專業人士估算出來的公司價值,總比心情起伏不定,也未必理性的投資大眾互相交易所決定的市場價格還要準確吧。

第二個理由在於,投資人相信,帳面淨值等同於公司的清算價值。也就是說假如在當下,這家公司停止營運,賣出所有資產,那麼至少也會得到帳面淨值。

但帳面淨值也有它的問題。在資產負債表上,長期固定資產的計算基礎是歷史價格,也就是當初買進的價位。然後依據日後的改進或減損,上調或是降低其價格。而債務方面,也是當初公司向銀行或跟投資人舉債的金額。跟目前的市場價格未必相同。

也就是說,帳面淨值未必就是一家公司股票更好的價格衡量基準。

一般我們可以預期,營收具高度成長性,風險較低的股票,其股價/淨值比會較高。風險高,營收成長不好的公司,股價/淨值比會較低。

所以不是直接去買股價低於淨值的股票,就是揀到便宜,划算。

重點是要找到市場錯判的地方。

譬如一家公司,股價/淨值比低,但其實它的風險沒那麼高,營收也將有起色。知道市場上其他人不知道的事,才是勝出之道

這種把”淨值”直接當成較為準確的價格基礎的現象,不只發生在股票投資人身上,也發生在ETF與封閉型基金( CEF )投資人身上。

有些ETF投資朋友說,當ETF出現折價,也就是說市價小於淨值,這就代表值得買進。當ETF呈現溢價,也就是說市價大於淨值,那就是太貴了,不值得買進(或應該要賣出)。

這是一模一樣的錯誤觀念。

淨值未必是比較準確的價格,有時候市價才是對的。

譬如在金融海嘯當時,雷曼兄弟倒閉後,美國整個信用市場陷入凍結。債券市場中即便是高評等公司債,也變成流動性很差,沒有什麼人在買賣。

沒有即時的成交價格,代表說這些資產失去即時的市場定價。

這時,這些投資級債券當下真正的價值,往往就由在股票市場掛牌,仍有在交易的債券ETF的市價來反應。

這時候以”陳舊”的債券成交價計算出來的ETF淨值,反而比較不具參考性。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封閉型基金(Closed-end fund) 。

假如你看到有人分析封閉型基金,說某某標的,因為它是折價狀態,代表它便宜,值得買進。

這恐怕是犯了相同的投資錯誤。

折價只是說市價低於淨值,不代表它就一定是比較便宜。折價可能變得更嚴重。現在的市價,未來回顧,可能是一個較高的價格。

溢價只代表市價高於淨值,也不代表它就一定是比較貴。溢價可能變得更嚴重。現在的市價,日後回顧,可能反而令人覺得便宜。

不論是針對整體市場,還是針對單一投資標的,假如你看到有人宣稱只要看一個數字、指標或方法,簡單就可以判斷貴或便宜。

第一個正確反應,存疑。

投資有那麼簡單就好了。

每股淨值未必是一個比較準確的價格。

市價有其值得尊重的地方。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Investment Fables讀後感1—你怕什麼,必有對應的投資童話

Investment Fables讀後感2—高股息股票的問題

《打破選股迷思的獲利心法》(Investment Fables)綠角推薦序--聽說某個選股方法有用?不如實際分析是否有用

常見的投資謬思—爛股票沒人要(Who the Hell are Holding the Dogs of the Stock Markets)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