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bunking Some Myths and Misconceptions about Indexing讀後感續—推行不易的指數化投資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第三個關於指數化投資的迷思是,假如低成本投資那麼有效,那麼市面上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高收費的基金或投資方式呢?

很多人說,”這些投資方式一定有它們的價值,才可以賣那麼高的價格。”

投資大眾真的是太寬容了。這種說法,不知道已經造福了幾個世代的高收費金融業者。

一般生活經驗會是我們花愈多的錢,可以得到品質愈高的東西。但投資不是這樣。

投資的狀況是剛好反過來。你付出愈多投資成本,績效就會有愈差的傾向。

高收費的投資工具,不只是一種投資方式,更是一種財富轉移方法,可以將客戶的錢,轉到金融業者手上。

不相信嗎?請看如何將別人的資產轉到自己名下

第四個迷思是,市值加權會對高股價的股票配置太多的比重。

會有這樣的想法,最大的癥結在於分不清,股價高價不等於價格被高估,低價也不等於值得買進。

假如股票低價就等於價值被低估,高價就等於價格被高估,那麼價值投資豈不是一個專買低價股的投資策略?這樣對嗎?

這個問題我之前也討論過,可以參考對於指數化投資的常見誤解---續2這篇文章。

第五個迷思是,指數化投資工具在熊市時表現較差。

為什麼?因為主動經理人可以將資金移出市場,改以現金持有,躲過市場下跌。而指數化投資工具只能跟市場同步沉淪。

這只是一種想像。實際經驗恐怕是恰好相反。

在下跌的市場中,主動型基金一樣下跌,通常還跌更多。

要在市場下跌前準確的把資金轉出市場,就是擇時進出。適時進出市場是比主動選股更困難的任務。光是選股一項,主動經理人就常常無法打敗指數化投資工具了。要求他們在更困難的擇時任務上勝出,恐怕是緣木求魚。

就如這篇文章開投所講的,指數化投資工具的成功,已經有實際經驗佐證。 Vanguard在1976發行第一支供一般大眾投資的指數型基金,至今已經近40年。1993美國出現第一支成功的ETF,SPY,發行至今也已經超過20年了。

近年美國投資界,投入指數化投資工具的資金,也已經超過投入主動型基金的總金額。文章中引用統計資料,至2013年底的六年期間,美國進入被動投資工具(包括指數型基金與ETF)的總資金是1兆3700億美金。同期投入主動型基金的資產是4290億美金。指數化投資工具明顯勝出。

指數化投資,也有一個立足於簡單加減法的堅實基礎。

僅管那麼有說服力,但許多批評與誤解仍然存在

身為一個指數化投資人,我深有同感。

一個簡單有效,對廣大投資人有益的投資方法,卻因為它太務實的打破許多主動投資人投資致富的美夢,所以被批評得一文不值。

一個大舉降低投資成本,每年只需要萬分之幾到千分之幾的內扣費用就可以運行的指數化投資工具,卻因為擋到太多以高費用基金為生的金融業者財路,被束之高閣,甚至全力阻擋。

對投資人真正有益的好東西,不會主動前來找你。金融業者甚至不希望你知道這種投資工具的高超之處。

指數化投資的好處,正等著所有願意深入思考,也願意為自己多想一點的投資朋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Debunking Some Myths and Misconceptions about Indexing讀後感—指數化投資不需要效率市場

“Contagious”《瘋潮行銷》讀後感2——人喜歡談什麼?

對於指數化投資的常見誤解(Misunderstandings about Index Funds)

指數化投資要義(The Essence of Indexing)

指數化投資的理論與實務基礎(The Theoretical and Pragmatic Basis of Indexing)

綠角的投資理念1—指數化投資(Greenhorn’s Investment Principles--Indexing)

Bogl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3—基金投資人的新觀點

3 comments:

匿名 提到...

Just curious if you've read and/or written any critique on various index investing strategies (disclaimer: I am an index fundamentalist like Bogle). I've come across a couple of articles comparing equal-weighted vs. cap-weighted indexing. Although there are caveats, e.g.,taking on additional risks, and skewing a fully diversified portfolio toward an essential mid-cap holding, the 20+ years historical returns seem to support equal-weighted approach (arguably because of more risks involved). Care to shed some light on it? I'd really like to learn of your thoughts on this, thanks.

匿名 提到...

Pls. disregard my earlier request, I've found several articles you post back in 2007, 2009, and 2012 re: equal-weighted indexing, thx.

綠角 提到...

市值加權的指數才是純粹的被動投資
其它加權方式
就會拿到跟市場不一樣的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