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關鍵報告”2025十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5十月在台北舉辦的“ETF關鍵報告”參加朋友的課後回饋。
課程內容與整體架構,可見“ETF關鍵報告”內容介紹
想參加的朋友,可參考最新梯次課程:
“ETF關鍵報告” 2025十二月14日台北班
“ETF關鍵報告” 2026一月18日台中班
“ETF關鍵報告” 2026一月25日高雄班
所有開課時程,可見綠角開課計畫。
綠角感言
這次有朋友覺得,參加”ETF關鍵報告”比起閱讀部落格文章,感覺更整體,吸收更好。
這正是”ETF關鍵報告”的目的,用三小時的時間,讓參加者得到對ETF有架構有深度的瞭解。而且還有解釋重要資訊查詢方法,ETF比較的面向。以後看到新推出的ETF,也可自行搜尋資料與分析。
另外有朋友提到,”ETF關鍵報告”提到一些過去她不曾注意到的細節。譬如折溢價合理範圍。追蹤誤差等。
ETF容易買賣的特性,會讓人忽略其實內部有不少需要瞭解的地方。對一位預計在未來幾十年的期間,會長期使用ETF的投資者,假如能掌握相關知識,會長期受益於這些知識。
”ETF關鍵報告”並不只是我的產出,在多年的講授過程中,經過一位又一位朋友的建議與反應,慢慢改變成更符合參加者需求的內容,以及用更容易瞭解的方式來呈現。
感謝每一位參加與提出回饋的朋友。
我會持續透過文章與講座,分享ETF重要資訊。
課後問卷回饋
“由淺入深的表達的ETF的概念與選擇的知識非常受用。這是看完綠角部落格的文章之後更完整的一個課程。個人覺得更整體且吸收比單向的閱讀文章更好。後面的Q&A部分也很棒很實用。” 鍾小姐
“知道ETF還有追蹤方法與折溢價的細節,以前不會注意到的地方。” 陳小姐
“覺得最有收穫的是綠角的ETF實際分析。” 費小姐
“1. 從頭學起,需要自己多加研究/練習; 2. 老師課後提供的網頁能夠避免誤點詐騙連結/陷阱,有第一手官方資料可以驗證,心裡較為踏實; 3. 學習老師自律和求知的精神。” 林小姐
“瞭解如何選擇跟比較ETF。” 匿名朋友
“瞭解ETF優良特徵。” 林先生
“知道如何操作查詢及交易時機在那些時段較佳。內容有達到我想了解的需求,謝謝。” 匿名朋友
閱讀全文
Labels: 綠角投資課程介紹
大多股票是不賺錢的—國際股市也是如此嗎?(Less than 1% Stocks Contribute to 100% Wealth Creation)
(想瞭解如何以資產配置的方式,針對個人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建構與執行資產累積階段的投資組合,長期參與市場。不僅可達成財務目標,也不會帶來自己所無法接受的短期嚴重下跌,歡迎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想對美國ETF有系統性的瞭解,瞭解其運作原理、投資策略,與挑選ETF時比較的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學會自行查詢英文網站的重要相關資訊,歡迎參加ETF關鍵報告)
(想要瞭解退休階段如何以總報酬帶來退休所需的現金流。而且生活費可跟上通膨,維持生活水準。單靠配息來支應生活費會有怎樣的風險。同時瞭解遇到負面狀況要做出怎樣的調整。歡迎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我之前發表的大多股票是不賺錢的(Minority in Number, Majority in Return)一文,引用Arizona State University財金系Hendrik Bessembinder教授的研究,討論美國股市長期的可觀報酬,其實是少數公司創造的現象。
Bessembinder教授接著發表了”Do Global Stocks Outperform US Treasury Bills?”。討論全球股市以及美國以外的國際股市,是否跟美國一樣,有大多股市的財富增值來自少數股票的現象。
該研究搜集了全球股市,42個國家,總共61,100家公司,從1990到2018的報酬資料。
這六萬多家公司,總共創造了44.74兆美金的財富,其中23,905家是正財富創造,金額達66.57兆美金。其它37,195家,則是負財富創造,損失21.83兆美金。這些負財富創造的公司,占比高達60.9%。(37195/61100=60.8%)
全球股市在這29年當中,表現最好的811家股票,就貢獻了那44.74兆美金總財富創造的100%。
其它六萬多家公司在做什麼?
其它六萬多家公司,帶來的財富創造跟財富減損打平,對淨財富創造的貢獻是0。
811家公司,占研究公司總數61,100的1.33%。
一點多趴的股票,貢獻了這幾十年全球股市全部的財富創造。
以上是全球股市的狀況,作者也有關於美國以外國際股市的統計。
美國以外的國際股市,共囊括了44,476支股票。其中表現最好的221家公司,帶來94%的淨財富創造。表現最好的441家公司則帶來121%的淨財富創造。
(為何超過100%?因為後面四萬多家股票,帶來的是-21%的淨財富減損)
441家公司,是總數44,476的1%。也就是數量占比不到1%的股票,貢獻了整體市場的財富增長。
研究中也比較了美國與美國以外的國際股市,整體市場報酬來自少數股票的集中程度。
美國創造最多財富的前0.25%公司,帶來整體美國股市43.1%的淨財富增長。美國以外的國際股市創造最多財富的前0.25%公司,則帶來整體市場69.2%的淨財富增長。
美國創造最多財富的前1%公司,帶來整體美國股市71.4%的淨財富增長。美國以外的國際股市創造最多財富的前1%公司,則帶來整體市場121.4%的淨財富增長。
在淨財富創造方面,國際股市比起美國股市,是更集中在少數非常成功的公司。
這些現實狀況,可以讓人再更深入思考自行主動選股的風險。
假如你自行選股,你的注意力沒落在那不到1%的公司上,或是你曾注意到,但當時的你基於某種理由,譬如大型權值股跑不動、沒有自有品牌只是替人家代工、財報不具特別優勢,然後決定不投資,你就會錯過財富創造的主動力。
(這些理由在幾年前,曾被用來描述台積電)
在特定股票大漲之後,你常會看到許多人出來說,我之前就買了。或是說自己因為有使用其產品,體會到其優點,所以也買了這家公司的股票。
真的有很多人在大漲之前就買了嗎?
假如這家公司多年前根本是家小型股,其股票總市值就是個不是很高的金額,那有很多人買?
Nokia的手機跟柯達的軟片,也曾是稱霸一時的產品。當時受其產品感動,然後買進的投資人,成果如何?
不要低估選股的難度。
落後市場是努力選股之後,很容易就會達成的事。
全市場指數化投資,一張大網撒下去,持有市場上絕大多數的上市公司,不論未來誰表現最好,那家公司是財富創造的主力,你都不會錯過。
閱讀全文
Labels: 投資概念
在台灣,教育對薪資收入,到底有沒有用(Education Level and Salary in Taiwan)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行政院主計處的薪情平台的網站,除了可以查到從民國101年(2012)到民國112年(2023),每一個年度的全年總薪資分布。也可以查該年度,不同教育等級的受僱者全年總薪資的分布。
譬如下圖就是2023年,台灣高中學歷受僱者的全年總薪資的分布圖。
相同的方式可以查到大學與研究所教育程度的受僱者的全年總薪資。首先是高中與大學的對比。
|
十分位 |
高級中等 |
大學 |
增加 |
|
D1 |
29.8 |
31.8 |
6.7% |
|
D2 |
34.9 |
37.5 |
7.4% |
|
D3 |
38.2 |
43.1 |
12.8% |
|
D4 |
42.1 |
48.9 |
16.2% |
|
D5 |
46.2 |
55.8 |
20.8% |
|
D6 |
50.9 |
63.9 |
25.5% |
|
D7 |
57.5 |
76.3 |
32.7% |
|
D8 |
66.6 |
94.5 |
41.9% |
|
D9 |
86.4 |
126.6 |
46.5% |
譬如高級中等D1,29.8萬。指的是在2023年,全部高中教育程度的受僱者中,有10%的人,薪資低於29.8萬。D2是34.9萬。則代表有20%的人,薪資低於這個數字。
可以看到,教育程度從高中到大學,D1從29.8萬上升到31.8萬,增加6.7%。
高中的D5到大學的D5,增加20.8%。
高中的D9到大學的D9則增加46.5%。
教育程度從高中到大學,D1到D9全部都是增加的。而且全年總薪資愈高的區塊,增加幅度愈大。
下表則是教育程度大學與研究所的對比。
|
十分位 |
大學 |
研究所 |
增加 |
|
D1 |
31.8 |
39.7 |
24.8% |
|
D2 |
37.5 |
56.2 |
49.9% |
|
D3 |
43.1 |
70.9 |
64.5% |
|
D4 |
48.9 |
87.1 |
78.1% |
|
D5 |
55.8 |
105 |
88.2% |
|
D6 |
63.9 |
123.6 |
93.4% |
|
D7 |
76.3 |
142.3 |
86.5% |
|
D8 |
94.5 |
165.1 |
74.7% |
|
D9 |
126.6 |
229.5 |
81.3% |
也是D1到D9全面提升。但提升的形態,跟高中與大學的對比不同。
教育程度從大學提高到研究所,一開始從D1到D6也是全年總薪資愈高的層級,就增長愈多。
到了D6,93.4%增長幅度的高點之後,增長百分比就開始下降。
教育程度從大學到研究所,薪資增加百分比最高的是D5到D7這個區塊,都有86%以上的全年薪資增長。
譬如D5增加88.2%,從55.8萬來到105萬。D6增長93.4%,從63.9萬增加到123.6萬。
不同教育程度受僱者薪資分布形態很不一樣。
譬如下圖是高中學歷的薪資分布,有很多人聚集在60萬以下的地方,在D3、D4之間形成一個高峰。近14%的人,全年總薪資落在40萬附近。
下圖則是研究所教育程度的分布。這比較像一個高原。高原範圍約在D1到D7之間。最高的高峰也不到4%。
另外可以看到全年總薪資180萬以上的右尾。高中學歷者的右尾非常細,有人達到這些較高的薪資所得,但占比很低。研究所教育程度者,全年總薪資180萬有約1%的占比。比率比起高中學歷者高很多。
所以以台灣的經驗來看,全年薪資所得與教育程度明顯相關性。一般來說,教育程度愈高,薪資所得愈高。
高中教育程度的工作者中,也有全年薪資超過200萬的人,但很少。
研究所教育程度,全年薪資要超過200萬,則機會大很多。
假如要提升收入,獲取較高的學歷較有機會達成。
閱讀全文
Labels: 基本金融知識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2026四月18日台北班開課公告
由於十一月15日台北退休資產管理額滿,造成好幾位想參加的朋友排入候補。
所以綠角預計在2026年四月18日(星期六)於台北開立”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中部想參加的朋友,可參考2026三月14日台中班。
南部想參加的朋友,可參考2026年四月11日高雄班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可見綠角開課計畫。
詳細課程內容說明,請見“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程內容介紹。
課程特色,可見綠角“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後心得與重點摘要
之前參加過的朋友的課後心得,可見以下文章:
綠角『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後心得
從資產到現金流 退休資產管理-綠角課程課後心得
綠角-退休資產管理課程心得收穫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5四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5四月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5二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前言:
從1994 William Bengen發表”Determining Withdrawal Rates Using Historical Data”一文與1998The Trinity Study發表以來,財經學界與投資業界已有共識,退休應採用”總報酬”投資法(Total Return Approach)。
執行股債搭配的投資組合,然後採用一個提領策略定期從中提領。同時利用資本利得與配息來取得生活費。
一個合宜的投資組合與提領率可以有很高的機會,足夠的金錢,度過三、四十年以上的退休期間。
但許多投資朋友不知道這些二十幾年前就開始的研究成果,認為退休,就要買高配息股票、高配息債券。用配息支應生活費,只有配息才叫”現金流”。完全不知道總報酬投資法,也不知道為什麼一味追求配息可能反而帶來比較差的成果(課程中有實際的例子)。
課程目的是讓參加者知道如何將工作期間累積的資產,以穩健可行的方法,帶來退休期間的生活費現金流。
不僅要成功的提供長達三、四十年的退休期間的生活費(而且有跟上通膨)。而且也要知道遇到負面狀況時,譬如退休期間遇到金融市場大跌,或單年花費比率過高時的處理方法。
開課日期:
台北:
4月18日 星期六班
課程時間共六小時,以下為活動流程:
上午
09:00-09:50 退休投資該避免的三大誤區
10:00-10:50 投資組合與提領比率-歷史經驗
11:00-12:00 ETF實例驗證 Q&A
下午
14:30-15:20 投資組合建構與提領策略
15:30-16:30 投資組合監控與實務細節 Q&A
Labels: 綠角的書、演講與開課公告
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讀後感2—簡樸生活的必要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還是覺得只是例行公事呢?
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書中講了一個故事。1915年初,Endurance號受困在南極冰層。二十幾位船員棄船,然後徒步與划船逃生。從1915一月到1916八月,足足19個月,他們終於回到文明世界,南喬治亞島的一個捕鯨船補給站。
他們已經挨餓、受凍超過一年。在捕鯨站他們洗了熱水澡,吃上一頓熱騰騰的餐點,穿上一套新衣服,然後在室內溫暖的床上,睡上十幾個小時。
對他們,這就是來到天堂的感覺吧。
可是有頓熱餐,洗熱水澡,有乾淨衣服。那不是我們每天都可以做到的事嗎?
很多人追求好的生活,以為這會讓自己快樂。但當你認為自己該有怎樣的生活,你也有那樣的生活時,你不會覺得這有什麼特別或幸福之處。
重點是心中期待與現實狀況的差距。當現實超過預期,人才會快樂。
作者提到自己一位有錢的朋友,請了厲害的私人廚師。每天三餐,都是星級評等的餐點。
作者就想,每一天,三頓星級餐點。他這樣真的有快樂嗎?
他很可能早就把這些精緻好吃的餐點,視為理所當然。就像一般人,每天洗熱水澡一樣。根本沒什麼。
對於偶爾能去高級餐廳的一般人來說,那事前的功課、克服預訂的障礙、吃飯前的期待,這個經歷與過程,讓他們坐上餐桌的那一刻,知道這得來不易,會真切的享受這頓美食。
所以作者說,他過著相對簡樸的生活。不是因為他不喜歡那些好東西。正好相反,他喜歡。
原本簡單的生活,偶爾的經歷豪華與享受時,快樂程度會遠遠勝過,每一天,每一小時,都被這些豪華與享受圍繞著的人。
作者說:”Occasional treats can generate more joy than perpetual luxury.”。
偶爾的享受會帶來比持續的豪華,更多的快樂。
不要追求永不停息的享受與豪華,因為這不會帶來任何幸福的感覺。
過著相對簡單的生活,但偶爾有些享受與豪華。你會樂在其中。
人們追求鉅額財富,希望達到永不停息的豪華生活。卻不知,假如稍有財力,讓自己可以偶爾享受奢華,早已是更快樂的境界。
這也算是一種,身在福中不知福吧。
看透快樂生活的本質,你會知道,比起追求金錢,如何管理自己的期待,可能是更重要的功課。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5十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5十月在台北舉行的“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參加者的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程內容與架構說明,可見“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程內容介紹。
想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的朋友,可參考以下梯次: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5十二月13、14日台北班開課公告(剩一半名額)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26一月17、18日台中班開課公告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6一月24、25日高雄班開課公告
所有開課時程,可見綠角開課計畫。
綠角感言:
這次分別有朋友提到”終於找到可長可久又不用太費心的投資方式”、”假如能早點知道,就可以早點開始規劃投資”。
的確。持續參與市場是得到報酬的主要條件。假如可以愈早開始參與,有機會得到愈豐碩的累積成果。
但假如直接依循金融界人員的提示與建議進行投資,往往需要小心利益衝突的問題。許多檯面上的理財專家,看似講得頭頭是道,其實是沒有根據的投資方法。
自己心中有一套完整與健全的知識基礎,不僅是日後實際理財的基礎,也是避免誤入歧途的護盾。
但並不是每個人對投資理財都那麼有興趣,即使有興趣也未必有那麼多時間可以自行閱讀與然後建立起相關知識。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的內容其實不只是資產配置的原理與實際做法,在解釋各資產類別特性,為何不要擇時進出,為何採用定期投資與更多重要主題時,也會幫助參加者建立起完整的投資觀念。成為日後投資的基礎。
譬如知道採用定期投資的根本理由,就會知道定期投入搭配停損停利,有沒有道理。
譬如看到投資成本與績效的關係,就知道要對高成本標的敬而遠之。
知道再平衡的兩個作用,就不會刻意將再平衡當做追求報酬的工具。
許多問題,其實有了觀念之後,自然迎刃而解。
很高興能得到各位朋友的認同。感謝每一位參加與提出回饋的朋友。
課後問卷回饋
“謝謝綠角分享,非常受用,很高興自己在27歲的年紀就能聽到。回家後仔細複習,以及試算表的搭配,讓我對投資更有明確的方向感。課程中透過詳細的解析以及歷史經驗回顧,我覺得「了解因果關係」是非常重要的過程,這也是理財書籍無法學習到的知識,再次感謝。” 楊小姐
“1. 見樹也見林,尤其對新手來說有很明確的指引; 2. 引導學生具備批判思考能力,以數據輔佐解答; 3. 老師廣泛閱讀,分享理論和實務,獲益良多,感謝您!” 林小姐
“一直想找一個很長久又不用太費心的投資方式,綠角講解得很有邏輯又很清楚,覺得很受用,希望執行之後可以有理想中的成果。” 陳小姐
“學習到投資是可以自己有系統性的規劃跟評估,不用再像無頭蒼蠅。都是精華,要是早點知道,就可以早點整體規劃。” 匿名朋友
“感謝綠角老師用幾個小時把資產配置的基本觀念講解得很清楚,也舉了大量的範例讓我們更容易看懂,還分享了自身的經驗,很實用又豐富。” 傅小姐
“全面講解各個不同資產的特性,也可以突破一些過去投資的誤區。” 柳先生
“透過歷史資料回推,讓我可以分辨一些投資達人分享的投資理論, 是否可以受得起歷史的考驗。” 張先生
“感謝綠角教導,受益良多。” 洪小姐
“資產配置我本來覺得很複雜,但在課程中,不僅能知道正確的觀念與可以執行的步驟,十分感謝。” 傅先生
“最有收穫的是獲得了「底層邏輯」+ 「一套實用的方法」。了解底層邏輯後直接套用 Excel 表單實戰,遇到不熟悉的再看一下講義複習。雖然初起步從零開始有一點小卡,不過未來在每次定期定額投入時都會操作,相信能夠越來越順利。” 劉先生
閱讀全文
Labels: 綠角投資課程介紹
不採行主動投資與不該沉迷社群媒體的相同理由(Why You should Not Indulge in Active Investing and Social Media)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最近看到“Just Keep Buying”(持續買進) 與”The Wealth Ladder” 作者Nick Maggiulli的一篇文章” You Can’t Put a Price on Mental Freedom”,詳述自己放棄主動投資的心路歷程。
一開始,他是採用績效論點。主動投資長期下來,大多會落後對應的市場指數。時間愈長,落後比率愈高。而且這還是基金業,也就是專業經理人的成果。
這些基金經理人都不是笨蛋,每一個都是很有資格的投資專家,也都有動機將績效做好。結果卻是這樣的成果。
再來,作者轉到另一個理由。
投資的短期表現,有很高的運氣成份。譬如你花時間去做主動投資,一年、兩年成果很好,是你真的行,還是運氣好?
答案是不知道。
真的要確定,要花很長的時間,譬如二十年績效勝過大盤,你才有比較高的證據強度,證明自己的確有選股能力。
但問題是,假如花了幾十年,然後證明自己果然沒有選股能力呢?
幾十年的時間就這樣付之東流,這樣值得嗎?
所以,不要花時間去試。這也是他在“Just Keep Buying”(持續買進)書中闡述的論點 。
然後,作者來到了最後,也就是最重要的理由。那就是,心靈自由(Mental freedom)是無價的。
作者發現自己在年輕時,拿了約一千美元買了一支股票。然後會在一天當中多次查詢那支股票的報價。
同時,作者有好幾倍的錢放在標普500指數型基金上面,他根本不太理會。可能幾週才查一下價格。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差異?
因為,指數型基金與你無關。整個市場,也就是指數,是漲或跌,那不是你可以決定的。跌,也不是自己的過錯。
但個股就不同了。嚴格講起來,一般投資人也無法決定一家公司股價的漲跌。但是,它的表現,投資人就會覺得跟自己有關。漲了,是我主動選它的,我聰明、我厲害。跌了,嗯,還是我主動選它的,所以證明我不行。
主動去選擇個股或主動型基金,那個成果就跟自尊有關了。
你會很在意。
很在意會從兩個方面表現出來。
第一就是像作者那樣,頻繁查看報價。看自己是對或錯。看到股價持續上漲,持續得到正面的回饋,不斷證明自己是對的,會有一種以為自己是孔明再世的快感。
第二,就是長期結果不好,真的是無可挽回,徹頭徹尾的錯,仍是拉不下臉,無法認錯。
投資人可能會繼續持有這個表現不良的標的,期待未來某一天起死回生,最後證明自己是對的。或是開始為這筆投資找一些”非金錢的好處”、譬如”心安”等等。或甚至發明許多不合邏輯,荒誕不經的說法來合理話自己的投資選擇。
一旦涉及自尊,整個人的行為都會改變或扭曲。
作者沒有談到投資錯誤之後的行為,他主要的著眼點在於,主動投資就會造成當下注意力的難以集中。
不論你在看書、工作還是與家人相處,你都會想要看一下股價表現。
作者自己估算,頻繁查看股價這個動作,一年會花掉80小時。
80小時,可以做多少事?
去健身房一小時,80次。操場跑步一小時,80次。放假出門探訪家人,一次12小時,六次。
你花掉可以有很多其它用途的時間,來關注股價。而這些行為,只是因為你買了個股或是主動型基金,怕它表現不好,傷了自尊。
作者說,自己的時間有很多更好的用途。所以他放棄主動投資。
這跟許多主動投資暢議者的說法相左。他們說:”假如你沒時間研究,就指數化”。
有時間就要研究股票跟金融市場嗎?
對許多人來說,時間有其它更好的用途。用於持續關注金融市場,才是浪費。
也就是放棄主動投資,是讓自己有更完整的專注力,與更多自己的時間,作者接著講到現在的網路世界與社群媒體。
你手上拿的手機多少錢?
二萬還是四萬台幣?
不。你的手機價格遠遠高過這個數字。
你可以打開手機上的使用時間統計,然後乘上自己每小時的時間價值,簡單估算一年你花了多少錢在上面。
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居然花了那麼多錢在上面。
你用手機是用來查詢資料,處理公事,還是更多時候是看社群討論,媒體短片。一些看了之後,過兩天就根本不會記得的東西?
而這些手機製造商,網路社群媒體公司,正成為全球最大的企業。
他們讓你浪費時間與注意力,然後賺大錢。
作者原文是:
We are being pacified with digital bread and circuses while the owners of these platforms continue to get wealthier and more powerful.
真是令人觸目驚心。
每個人幾乎都有這樣的經驗,拿起手機,隨意看一下有意思的貼文,影片,半小時就這樣不見了。
作者提醒自己的說法是,自己每花在上面的一小時,就是一小時沒有用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時間,不管是自己的工作、有興趣的事,還是與家人的相處。
會讓你晚一小時達到自己希望完成的事業與人生狀況。
人需要心靈自由與注意力自主,一個不被主動投資與社群媒體綁架的心智,才有時間有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達到自己希望的人生境地。
具體建議?
我知道你正在用手機看這篇文章。
請放下手機,投資請改用指數化投資工具。
閱讀全文
Labels: 投資概念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2026四月11日高雄班開課公告
2025下半年”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都沒有在高雄開課,且持續有朋友來信詢問南部開課時間。
因此綠角預計於2026年四月11日(星期六)在高雄開立”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中部想參加的朋友,可參考2026三月14日台中班。
北部想參加的朋友,可參考2026年四月18日台北班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可見綠角開課計畫。
詳細課程內容說明,請見“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程內容介紹。
課程特色,可見綠角“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後心得與重點摘要
之前參加過的朋友的課後心得,可見以下文章:
綠角『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後心得
從資產到現金流 退休資產管理-綠角課程課後心得
綠角-退休資產管理課程心得收穫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5四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5四月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5二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前言:
從1994 William Bengen發表”Determining Withdrawal Rates Using Historical Data”一文與1998The Trinity Study發表以來,財經學界與投資業界已有共識,退休應採用”總報酬”投資法(Total Return Approach)。
執行股債搭配的投資組合,然後採用一個提領策略定期從中提領。同時利用資本利得與配息來取得生活費。
一個合宜的投資組合與提領率可以有很高的機會,足夠的金錢,度過三、四十年以上的退休期間。
但許多投資朋友完全不知道這些二十幾年前就開始的研究成果,認為退休,就要買高配息股票、高配息債券。用配息支應生活費,只有配息才叫”現金流”。完全不知道總報酬投資法,也不知道為什麼一味追求配息可能反而帶來比較差的成果。
這個課程目的,是讓參加者知道如何將工作期間累積的資產,以穩健可行的方法,帶來退休期間的生活費現金流。
不僅要成功的提供長達三四十年的退休期間的生活費(而且有跟上通膨)。而且也要知道遇到負面狀況時,譬如退休期間遇到金融市場大跌,或單年花費比率過高時的處理方法。
開課日期:
高雄:
4月11日 星期六班
課程時間共六小時,以下為活動流程:
上午
09:00-09:50 退休投資該避免的三大誤區
10:00-10:50 投資組合與提領比率-歷史經驗
11:00-12:00 ETF實例驗證 Q&A
下午
14:30-15:20 投資組合建構與提領策略
15:30-16:30 投資組合監控與實務細節 Q&A
Labels: 綠角的書、演講與開課公告
台灣高薪者與低薪者十年來差距的變化(Growth of Salary in Taiwan)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行政院主計處的薪情平台的網站,可以查到從民國101年(2012)到民國112年(2023),每一個年度的全年總薪資分布。
譬如下圖是2012的全年總薪資分布。
下圖則是2023年的狀況:
一樣60萬的收入,12年過後,會變成只超過60%的受薪者。
這樣看來,台灣的薪資是成長的,那到底成長多少呢?
|
十分位 |
2012 |
2023 |
|
D1 |
23.2 |
31.6 |
|
D2 |
27.6 |
36.8 |
|
D3 |
32.6 |
41.3 |
|
D4 |
38.3 |
46.5 |
|
D5 |
44.2 |
52.5 |
|
D6 |
50.9 |
60.1 |
|
D7 |
60.1 |
72.0 |
|
D8 |
73.3 |
91.7 |
|
D9 |
101.0 |
127.9 |
但是這十幾年間有通膨,扣除通膨之後,薪資仍有成長嗎?
從2012年底到2023年底這11年,台灣累積有13.7%的通膨。
也就是2023年底的113.7元,才有相當於11年前,也就是2012年底當時100元的購買力。
所以必需將2023的薪資所得,換算成2012的錢,才能看出薪資所得的實質的變化。換算後如下表:
|
十分位 |
2012 |
2023 |
實質成長率 |
|
D1 |
23.2 |
27.8 |
19.8% |
|
D2 |
27.6 |
32.4 |
17.2% |
|
D3 |
32.6 |
36.3 |
11.4% |
|
D4 |
38.3 |
40.9 |
6.7% |
|
D5 |
44.2 |
46.2 |
4.4% |
|
D6 |
50.9 |
52.8 |
3.8% |
|
D7 |
60.1 |
63.3 |
5.3% |
|
D8 |
73.3 |
80.6 |
10.0% |
|
D9 |
101.0 |
112.5 |
11.3% |
這個表格透露出一些很有意思的現象。
首先可以看到,這11年來,薪資成長幅度最高的,是薪資較低的那30%族群。
D1成長19.8%。D2成長17.2%。D3成長11.4%。這是表格中三個最高的實質成長率。
(再複習一下,D1指的是全部統計者中,有10%的人,薪資低於這個數字。D2則是全部統計者中,有20%的人,薪資低於這個數字)
這可能是因為低薪資所得者會被認為較需要照顧。所以政府持續的不斷提高最低薪資。從2012年一月1日的18780元,到2023年一月1日的26400。名目成長40.6%。扣除通膨後,實質成長23.6%。
第二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第四與第五高的成長率發生在D9與D8,分別是11.3%與10.0%。
這可能是高薪資所得的工作者不斷的提高能力,探索職涯可能,往上探尋更高的薪資。或者所處的產業剛好遇到景氣榮景,造成薪資明顯提高。
全年總薪資最沒成長性的,就是中間收入族群。D4到D7這十一年來的年薪成長都不到7%。最低的成長發生在D6,只有成長3.8%。
這或許可算是一種個人的”中等收入陷阱”。薪資落在中間的族群,反而成長性最低。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D1雖然成長率最高,達19.8%。但其一開始也只有23.2萬,所以成長後的數字是27.8萬。
D9雖然成長率沒那麼高,是11.3%。但一開始是101萬,所以成長之後來到112.5萬。
在2012,D1落後D9,77.8萬。到了2023,D1落後D9,84.7萬。
台灣貧富差距的真相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到,以家庭資產淨值來看,台灣貧富差距是擴大的。
以薪資所得來看,台灣也是高所得與低所得者差距金額擴大。
在台灣薪資收入相對較低的人,或是身處淨資產較少的家庭,與高薪者與高資產家庭相比,這十幾年來會覺得落差愈來愈大。
搭配上社群媒體的興起,讓人很容易可以看到其他人似乎有著比自己好很多的物質生活。
這種落差感,有時會令人心生不平,覺得別人憑什麼。或是讓人想要奮力一搏,認為別人行,我當然也行。
收入與財富差距帶來的心境與行為,會成為台灣社會愈來愈明顯的脈動。
Labels: 基本金融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