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讀後感1—你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花錢?

(想瞭解如何以資產配置的方式,針對個人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建構與執行資產累積階段的投資組合,長期參與市場。不僅可達成財務目標,也不會帶來自己所無法接受的短期嚴重下跌,歡迎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想對美國ETF有系統性的瞭解,瞭解其運作原理、投資策略,與挑選ETF時比較的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學會自行查詢英文網站的重要相關資訊,歡迎參加ETF關鍵報告)

(想要瞭解退休階段如何以總報酬帶來退休所需的現金流。而且生活費可跟上通膨,維持生活水準。單靠配息來支應生活費會有怎樣的風險。同時瞭解遇到負面狀況要做出怎樣的調整。歡迎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想深入掌握債券,瞭解央行利率政策與債市殖利率的關係、投資組合中該使用那種債券為宜,去冒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是否值得,如何看懂債券報價,進行比價,歡迎參加《全新》債券啟示錄)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是Morgan Housel在2025十月7日出版的最新著作。我看過他寫的《致富心態》(The Psychology of Money) 《一如既往》(Same as Ever)

就如書名,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討論的是如何花錢。但作者用的字是”Art”,不是”Science”。如何花錢不是一種科學,而比較像是一種藝術。

所以作者在書中談的不是明確的花錢指引。而是告訴讀者,你為何會想要這樣花錢。讓你看清楚自己行動背後的動機。看得到,就能掌握。而不是像出於本能般的,不停的受自己看不到的內在動機驅使,造成不明智的花費行為。

花錢到底是為了什麼?

不少人花錢,是為了讓別人對自己有個良好,或說是特別的印象。

譬如”我很成功”、”我很富有”。

怎樣讓別人知道自己成功又富有呢?

很簡單,豪宅大車、名錶香包。

他花錢是要讓別人知道自己過得很好。讓別人知道,自己在財富上有所成就。他想取得別人的認可。

但你也可以只為自己花錢。

不是說為自己花錢就一定要節儉。而是你在意的是自己,不是別人怎麼看你。

之前看過一個測試。就是如何知道你是真的喜歡跑車,還是喜歡它帶來的地位象徵?

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假如你住在一個島,島上就只有你這一戶人家,你還會不會買跑車呢?

就可看出答案。

同樣的道理,你可以喜歡高級機械表。你就是喜歡精巧的機械設計,繽紛閃亮的零件。自己擁有它,就可以帶來快樂。那你花錢去買是為了自己。

但假如你擁有一支高端手錶,只是為了給別人看,讓別人知道自己買得起。其實你是為了他人。

所以作者說: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asset is not needing to impress anyone.”

“最有價值的金融資產,是不必為了給他人留下印象。”

當你沒有給他人留下印象的必要,在各方面都花很多錢,買到最貴的需求就消失了。你自然會持有更多的金融資產,或是將錢花在其它自己真正在意的地方。

如何決定自己是否過的好,有內在與外在兩個標準。內在指的是,對於自己還有目前的生活,你有多滿意。外在,指的是別人如何看你。

很多人用外在標準在花錢,以讓別人”看得起”的方式花錢。而不是讓自己過得更滿足、更快樂的方式花錢。

人生很多面向都是這樣。譬如旅遊。

年輕時旅遊,比效率。通常會表現在兩個地方。第一是錢。看誰可以用最少的錢,在歐洲高消費國家玩上一個月。

於是住青年旅館,運氣不好,晚上根本睡不好。於是到處找最便宜的餐點。整趟玩下來,睡眠不足,幾近營養不良。只為了在跟別人討論時說:”你看,我可以用這麼少錢,就玩遍歐洲。

第二,時間。誰可以用最少時間,跑最多景點。於是每天都有”作戰計畫”。幾點要到那裡,留多久。接著再跑那裡。每一趟交通,都只有五分鐘的緩衝時間。只為了回國後,可以跟別人說:”你看,我在巴黎只待五天,就看過多少博物館,教堂與宮殿。”

到年紀比較大時,持續比較,但換個角度。旅遊時,看誰花得多。誰能花最多錢,來趟豪華旅遊。

你以為自己出國玩,其實是這些外在規則在玩你。

其實人可以不用理會這些,照自己的規則與喜好做就可以了。能給自己留下難忘回憶,日後回味再三的旅遊,不管花的錢是多是少,步調是快或慢,都是個美好旅程。

人生旅程不也是這樣嗎?

每天汲汲營營,為的到底是什麼?

讓別人知道我很厲害,我高人一等?

還是讓自己日子過的充實,滿足自己認可的人生意義呢?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Psychology of Money讀後感1---好運無法學習

“Same as Ever”讀後感1—用無效率帶來高效率

金錢的可能(The Use of Money)

凱因斯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讀後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