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現金流?指數化投資工具是比高股息ETF更好的選擇(High Dividend ETFs are Not the Best Source of Retirement Income)
(想要瞭解退休階段如何以總報酬帶來退休所需的現金流。而且生活費可跟上通膨,維持生活水準。單靠配息來支應生活費會有怎樣的風險。同時瞭解遇到負面狀況要做出怎樣的調整。歡迎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想深入掌握債券,瞭解央行利率政策與債市殖利率的關係、投資組合中該使用那種債券為宜,去冒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是否值得,如何看懂債券報價,進行比價,歡迎參加《全新》債券啟示錄)
(想瞭解如何以資產配置的方式,針對個人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建構與執行資產累積階段的投資組合,長期參與市場。不僅可達成財務目標,也不會帶來自己所無法接受的短期嚴重下跌,歡迎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想對美國ETF有系統性的瞭解,瞭解其運作原理、投資策略,與挑選ETF時比較的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學會自行查詢英文網站的重要相關資訊,歡迎參加ETF關鍵報告)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在靠高股息ETF多一份收入?背後有什麼代價? 一文的討論,幾位朋友提到一種說法。論述通常像以下這樣:
“買高股息ETF,然後花用配息,是一種當下享受財富的方式。投入指數化投資工具,長期累積資本成長,日後享用,是一種未來享受財富的方式。沒有誰對誰好。”
看起來很有道理。但我們可以再深入想一下。
首先,假如目的是要帶來現金流,高股息ETF是否是比指數化投資ETF更好?
假如有兩支投資同一個股市的ETF:
A標的年化報酬8%
B標的年化報酬5%
兩者波動程度類似。何者可以在持有期間,為投資人帶來較多的現金流?
很明顯是高報酬的標的。
但假如加上這樣的標籤呢?
A標的,指數化投資ETF,年化報酬8%
B標的,高股息ETF,年化報酬5%
這時候很多人就會說高股息ETF比較能帶來現金流?
到底是那一個星球的數學,告訴投資人低報酬標的帶來的現金流會比較多?
當然是高報酬,才會有比較多錢可以用。
不用講什麼高深的投資理論,只需要基本常識就好。
有基本常識的話,我們至少都同意一點,高報酬的投資工具才能帶來較多的現金流。
換句話說,報酬率勝過高股息ETF的指數化投資工具,更能帶來現金流。
請不要再扯什麼”要賣才有現金流,所以無法帶來現金流”的說法了。高股息ETF的配息,也有經理人賣股,實現資本利得的部分。
高股息ETF幫投資人賣股票帶來現金流就可以。自己持有的標的自行部分賣出,實現資本利得帶來現金流就不可以。這不是很奇怪的論點嗎?
”要賣才有現金流,所以無法帶來現金流”真的是該拿上檯面”討論”的說詞嗎?有什麼理由會無法賣出?
我從2006開始財經寫作,都一直用資產累積階段,帶來成長的用途在講指數化投資工具。講說用指數化投資工具,累積資產,享受長期成長的成果。很多關於指數化投資的書籍與論述,也都是從這個角度去解說指數化投資工具的用途。
但指數化投資在退休提領階段,也非常有用。我在2020編製“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時,大量研讀退休提領相關書籍與文章。我發現,退休提領階段跟資產累積階段一樣,都可以用指數化投資工具組成的資產配置投資組合帶來很好的成效。
退休時,一個以指數化投資工具組成的資產配置投資組合,可以讓退休者在長達幾十年的期間,年復一年提領相同購買力的生活費。
(當然這需要一個合宜的股債比與提領率)
再想一下這句話: “幾十年的期間,年復一年提領相同購買力的生活費”
這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的事情。
這代表,假如今年通膨率5%,明年生活費就要比今年多5%。假如退休20年,累積100%的通膨,20年後的生活費,是一開始退休的兩倍。
這代表,不論目前股票或債券市場是經歷高殖利率或低殖利率時代,退休者都可以取出相同購買力的金額。不用理會當下的殖利率環境。
這也代表,不論這些投資工具的目前配息率是高或低,也都可以取出每年相同購買力的金額。不用在意投資標的是高配息還是低配息。
想想看,假如退休者持有的是高股息ETF可以達成這點嗎?
用高股息ETF的配息支應退休現金流,由於生活費全部來自配息。基金公司宣布配息多少,退休者就只能被動的接受。不要說每年跟上通膨,維持相同購買力了。假如某一年配息變少還會造成生活費明顯減少,生活水準降低。
指數化投資工具建構起的資產配置投資組合,則可以非常穩定與順暢的帶來年復一年的現金流。
靠高股息ETF的配息取得生活費,你是受制於人。
利用指數化投資工具組成的資產配置投資組合,用總報酬來支應生活費。則是操之在己。不用理會配息率、市場環境、單年股債市漲跌,都可以維持穩定的退休現金流。
那一種才是比較理想的退休現金流形態?
答案明顯。
提領階段,用指數化投資工具做成資產配置投資組合成效比高股息ETF要好,好在三個地方:
1每年生活費更穩定
2可以提領更久的期間
3在低提領率,有更強的資產成長性
(這在“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都有實例展現)
換句話說,就算你要當下享受財富,指數化投資ETF仍是比高股息ETF更好。
除了現金流之外,第二個問題在於,有些人說,投入指數化投資工具,為了長遠的未來,譬如二十年後退休累積的錢,要二十年後才能用。期間都享受不到,其實更無法確定自己能不能活到二十年。
這就是關於退休資產累積(或是任何長期資產累積)的錯誤觀念,就是退休資產要到退休才有用。
不,退休資產在你持有的期間,全都有用。那就是你的錢,你的資產,假如你在退休的那天還沒有到之前,就發生什麼事情,這些資產就是你的資源與底氣。
假如你五十幾歲,累積兩千萬的退休資產,你就比較不會擔心萬一自己突然過世,家裡的經濟狀況。你會知道,自己走後,子女仍可以靠這些錢長大成人。資產是一種保險,一種安心的力量。
假如你在壯年時,得到較罕見的疾病。治療選項中,有一個比較高貴的療法。你手上的資產,讓你可以選用。
假如你在預計退休前八年,公司狀況不好,你想要離開。請問是持有兩千萬資產比較敢離開,還是持有五百萬資產比較敢離開呢?
退休資產不是到退休那天才有用。夠份量的資產總價值,在人生每個階段、每個分叉路口,都很有用。
所以,說指數化投資工具無法帶來當下的現金流,高股息ETF才可以。這恐怕是出於對”總報酬提領法”的不瞭解。不知道用指數化投資工具組成的資產配置投資組合,可以帶來比高股息ETF更穩健,更長久的現金流。
說指數化投資工具累積的錢財,只能在遙遠與未知的未來使用。則是完全忽略財富的作用。什麼時候,持有較高總價值的財富變成一個缺點,一個次佳選擇?
假如一位投資人願意深入思考,他很可能會發現過去這些擁護高股息ETF投資的說法,恐怕都是不合理也站不住腳的。
投資時,符合直覺的做法,往往不是一個很好的解答。
投資的重大挑戰就在於,你是否有勇氣與信心,透過持續的學習,打破自己關於投資的直覺想法呢?
主動選股績效會比較好
高股息ETF比較適合帶來現金流
這兩個都是符合直覺,但不符合實際狀況的說法。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Your Journey to Financial Freedom”讀後感5—退休資產,不是到了退休才有用
靠高股息ETF多一份收入?背後有什麼代價?(The Cost of Using Distributions from High Dividend ETFs to Supplement Monthly Income)
存某某張高股息ETF?小心,你可能在設定錯誤的財務目標(Are You Accumulating Certain Shares of High Dividend ETFs?)
從高股息ETF取得退休現金流,就不需低點賣出的迷思(High Dividend Yield ETFs are NOT Silver Bullet that Prevents Retirees from Selling Low in Bear Markets)
單位數迷思---元大台灣50ETF(0050)分割的啟示(Obsession with the Number of Shares)
Labels: 投資概念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