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你應得到你該得到的(You Should Get Your Fair Share of Market Returns)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一開始,我們先看兩個假想場景。
有天,你直接透過網銀開立六個月期定存。當下系統顯示的六個月期固定利率是1.3%。不疑有他,你就直接選擇然後開立了。
同一天,你看到自己的先生也剛好在開立定存。一樣是六個月,卻是2.0%的利率。結果你查了一下,各家銀行的六個月定存利率都在2%附近。
你會不會去銀行問:”為什麼別人都有2%的定存利率,你們銀行只有這種遠低於行情,1.3%的利率?”
有天,你買筆電,商家給你一台4萬的報價,不疑有他,你就直接買了。提著新電腦回家的路上,你走過一些店面。你發現這些業者賣同一型號的電腦,就是3萬5附近的價格。你會不會想去原本的店家,問道:”為什麼你們店就是特別貴?”
日常生活,我們知道,要拿到行情價。
銀行跟商家也都知道要給客戶合理的對待。偏離行情太多,會被客戶指責。
這是一般生活通則。
但在投資時,有些人的想法就完全不一樣了。
譬如有些高股息ETF投資人跟主動基金投資人,面對自身標的報酬長期且嚴重落後市場的狀況,說:”沒關係啦,有賺就好。”
我們來看個場景。假如有天,你發現自己的父母,投資一支”美股特別基金”。不僅有相當的資金放在上面,而且還投資了十年。
從2015年初,到2024年底,美國全市場ETF, VTI ,有12.5%的年化報酬。累積總報酬225%。
但這個”美股特別基金”在這十年,只給你父母年化2%的報酬。
市場有12.5%報酬,然後只給你父母2%。你會不會認為他們遇到詐騙,想打電話舉報?
或者比較有”商業頭腦”的人會想:”假如我可以自己來經營一個類似的基金。在市場報酬8%的時候,只給參與者2%的報酬,我自己留下6%。那我不就賺翻了。用別人的資本來幫我賺錢耶。”
你看到父母這個狀況會覺得很荒謬。然後很多人自己投資,拿到遠遜於市場的報酬,卻是甘之如飴。
這會不會太奇怪?
在1976第一支可供一般人投資的指數型基金問世之前,主動型基金經理人面對落後市場的批評,他們可以聳一聳肩說:”那是指數報酬,你又拿不到。”
但在指數化投資工具問世之後,這句說詞再也無法當成落後市場的擋箭牌了。運作良好的指數化投資工具所取得的市場報酬,就是行情。
某一年台股指數上漲30%,你假如是投資台灣股市,你就該希望自己取得接近的成果。
而不是市場漲30%,你只賺15%,然後安慰自己說:”至少還有賺”。
至少還有賺?
那你會在定存利率有2%行情的時候,接受1%的利率嗎?
反正有賺就好。
你會在某台電腦行情三萬五的時候,花四萬買嗎?
反正買到就好,
假如後兩者都是你不會在日常生活接受的狀況,為什麼你會接受股市投資少賺沒關係的說法呢?
投資股市,你就該取得股市的報酬。投資那個市場,就該取得那個市場的報酬。
對於嚴重落後渾然不覺,或是知道但以為沒關係,恐怕都不是一種健康的投資態度。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安聯收益成長基金---業者不希望你知道的事
分析基金過去績效的系統性方法—以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為例(A Systemic Way to Analyze Past Performance)
指數化投資要義(The Essence of Indexing)
指數化投資---市場風險的代罪羔羊?(Indexing, the Scapegoat of Market Risk?)
Labels: 基本金融知識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