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pectives on Equity Indexing讀後感2----自己追蹤指數很簡單?


Perspectives on Equity Indexing書中,Vanguard前投資長,Gus Sauter寫的章節,可以讓讀者窺見指數化投資工具的日常運作細節。

他提到指數追蹤方法一般有兩種,複製與採樣。

複製法很好理解,就是直接按比重,持有指數中的每一支證券。這個方法應可以提供很小的追蹤誤差。落後幅度不應大於內扣費用成本。

採樣則有兩種方式。

第一是分層採樣。把一個指數切分成不同的區塊,譬如由市值跟產業做出區分。然後在每一個區塊中進行採樣。從每個區塊中選出股票,組成指數化投資組合。

另一則是最佳化(Optimization)。這要用電腦解一個Utility function。算式中有各支股票跟各種報酬因子(Return factors)的相關性。算出一個最佳化投資組合。一般來說,這個做法可帶來比分層採樣更低的追蹤誤差。

指數型基金跟進行指數化投資的ETF,何時會複製,何時會採樣呢?

這有幾個決定因素。

首先是指數本身。假如指數由流動性良好的證券組成,譬如標普500指數,那一般會用複製。

這時後,業界與投資人會很在意追蹤誤差,每0.01%的差距都是要可以解釋的。

看到這段文字不禁有些感嘆。美國資產管理業界在90年代,就對複製法有0.01%的追蹤差距都要在意的要求。到了2021年,台灣資產管理業者,連追蹤由本國股市50家大公司組成的一個相對簡單的指數,都可以交出很不怎樣的指數追蹤成果。這是怎樣的技術差距?

假如指數中有流動性差的證券,譬如小型股指數或是全市場指數,則可能偏向使用採樣法。

另一個因素是基金本身。

假如在基金剛發行的期間,由於資產規模較小,無法買齊指數中的每一支證券,這時會偏向採樣法。等到資產規模大了,再轉成複製。

還有資金進出狀況。假如資金進出幅度大,基金持有一個流動性較好投資組合會比較有利,這時會偏向用採樣,去持有指數中流動性相對較好的證券。

指數化投資的主要優勢就在於低成本。這章最後討論資產管理業者如何處理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最大組成不是交給券商的交易費用,是市場衝擊跟買賣價差。書中提到機構法人在使用的各種不同交易管道。雖然一般投資人用不到,但可以看到指數化投資在交易執行面是非常講究的。

有時會有人覺得說,追蹤一個指數,有什麼難的。這恐怕是過份低估進行超低成本、超準確指數追蹤所需要的專業能力。

付出一點點的內扣費用,買這樣確實的專業管理能力,而不是花高額內扣費用,買虛無縹緲的主動勝出能力。我覺得相當值得。

現代專業資產管理,在成功追蹤指數方面,有相當傑出的成就。

資產管理不論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要持續交出勝過市場的成果,是一件很難捉摸的事情。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Perspectives on Equity Indexing讀後感1----Enhanced Indexing是指數化還是主動投資?

指數化投資要義(The Essence of Indexing)續

對於指數化投資的常見誤解(Misunderstandings about Index Funds)

你不該這樣做指數化投資(Thou Shalt Not Indexing in This Way)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