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規模小,所以收費就要高的荒謬理論(High Expense Ratio is Excusable with Low Assets?)
近年來,當我對台灣基金業者(包括境內與境外基金)的高收費提出批評時,我發現一個一再出現的理由就是:
“台灣基金業規模比美國小,當然收費要比較高啊!”
看來的確有理。
譬如一層樓的辦公室一個月需要100萬租金的話,假如管理資產總值有1億,那是1%的支出。但假如管理資產是10億,那就只是0.1%的支出。
資產愈高,支出比率才會愈低。
但這個看似表面有道理的說法,其實非常荒謬,請見以下幾點。
首先我們注意到,這句話說的是,因為資產規模低,所以內扣費用收費高。
那我們想問的是,當基金規模擴大時,基金業者有把內扣費用調降嗎?
就境外基金來看,台灣投資人買了上百億美金的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內扣費用有因為它有高達上千億台幣的規模而調降嗎?
不會有人說它是小基金吧?
就台股基金來看,你看看公開說明書,有那一家業者在資產規模上升後,費用調降的?有這麼做的業者是規則,還是例外?
也就是說,資產規模,只是業者用來合理化他們高收費的說詞。他們的收費跟規模一點關係都沒有。不管資產規模大或小,他們就是要收高額費用。
再來,現在看美國基金業者,當然它們的規模相當龐大。但大業者,也是從小做起。
Vanguard在1974創立之初,旗下基金整體內扣總開銷是0.71%。當時它管理的資產規模是14億美金。
請注意,這0.71%是主動管理的費用。Vanguard要到兩年後,1976才推出第一支標普500指數行基金。
美國目前規模最大的ETF,代號SPY的標普500 ETF,在1993發行當時,內扣總開銷就是0.2%。發行第一年,SPY資產總值是5億美金。
所以台灣業者說,美國基金跟ETF規模大,所以收費低的論點,是一種偏頗的說法。
他們刻意忽略,美國的低收費業者跟低收費投資工具,在一開始,在規模小的時候,收費就很低了。
就如一個不情願的小孩,高成本基金業者唉嚎、踢腳、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被拖進投資人愈來愈注意成本的現代投資世界。
基金業者不願意降低內扣費用,因為他們正是最在意經理費等內扣成本的一方。這些收費,就是他們的收入。有高收費,才有高收入啊。
Vanguard在1974收0.7%就可以做主動資產管理了。在現在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辦公室裡裝了不知幾台電腦的2020年,許多基金業者還要1.5%的經理費才能管理股票型基金。
真不知道這些21世紀的基金經理人跟分析師是不是仍人手一支計算尺(Slide rule)呢?
(Slide rule可是柏格本人非常擅長使用的工具)
對於還在找些荒謬理由合理化這些高收費的從業人員,我們只能搖搖頭,忽略他們。找尋真正在意投資人績效的低成本、高品質資產管理業者了。
當基金業者不願為投資人降低費用,還要找理由合理化自己背離潮流,忽略投資人需求的行為。我們投資人,為什麼還要認同它們呢?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在意投資人的資產管理公司才會有低費用(Serving Investors with Low Expense Ratios)
基金內扣費用,美國與台灣的強烈對比(Investors’ Inaction Fuels Expensive Mutual Funds’ Tyranny)
假議題與假大腦,基金與ETF費用率造成的困擾(Lies about Expense Ratio)
2020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2—美國基金費用持續下降
國民基金、貴族基金,傻傻分不清? (Camouflage for Expensive Funds)
買高費用基金,就是讓別人爽快花你的錢(Funds with High Expense Ratio Can Ruin Your Financial Life)
付出愈少,拿得愈多(The More You Pay, The Less You Get)
Labels: 基金
2 comments:
整天找藉口增加收入的基金業者說辭確實不可信,感謝綠角分享。
另外,善長應作擅長。
謝謝鼓勵與幫忙指正
內文已經修改~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