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經濟”讀後感


拚經濟”的作者是張夏準先生,他是劍橋大學經濟系教授。

這本書的用詞與說明相當平易近人,不會給人學術文章高不可攀的感覺。作者的目的在於,他認為現代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至少都要有一些經濟相關知識。

所以書中解釋了各種經濟學派,包括古典、新古典、行為經濟、馬克思、奧地利學派、熊彼得學派都有簡明扼要的說明。讓讀者知道,不同流派的核心看法與他們之間到底在吵什麼。

這本書對於各種經濟數字也有很好的說明。譬如最常用於衡量一國經濟產能的GDP。

GDP是Gross Domestic al Product的縮寫,指的是一段時間,某一國國內的生產總值。

生產指的是附加價值。譬如農夫種出小麥。小麥的市場價值就是這個經濟活動的產出。麵包師傅把小麥做成麵包,原料與產品價格的差距,就是麵包師傅帶來的生產價值。不能直接把麵包價格算入GDP,因為這會把小麥的價值重覆計算。

那第一個字母Gross代表什麼?

Gross指的是這個產出還沒有扣出生產工具的折舊。譬如麵包師傅用的烤箱,這個資本財的折舊就未計入GDP的計算中。

假如扣除資本財的折舊,那麼得到的數字就叫NDP,Net Domestic Product。

還有Gross National Product、Gross National Income,這些數字的意義。

為什麼世界銀行發表的各國生產數字是用GDP,但是所得數字用的卻是GNI(Gross National Income),理由在那裡?這些統計有那些缺點。書中都討論。

書中不只解釋了這些名詞,還對目前世界各國狀況有所說明,收入最高的國家是那幾個,收入高到什麼程度。全球最窮的國家是那幾個,收入低到什麼程度。

也就是說,書中內容的確如作者宣稱的,讓讀者對於經濟學的原理與實況,有個總覽式的瞭解。

除了這些客觀的說明之外,我覺得作者論點之中最有意思的有兩個地方。第一個是對知識經濟的討論。

作者提到目前”後工業”社會的說法相當盛行。這個說法大義是說,在已開發國家,煉鋼,汽車組裝,3C產品組裝,這些製造業已經逐漸從生產主流退出。取而代之的是服務業,譬如金融服務、公司會計與法律咨詢、企業管理這些知識密集,高附加價值的產業。

作者特別提到一個現象就是,在一國生產總值中,製造業的占比逐漸降低,未必代表這個產業正在式微。產業的比重是相對的,製造業比重下降,只是代表其它產業成長更快。假如以產出價值來看,製造業的產出價值很可能仍是增加的。

而且製造業有個特性。就是它愈進步,產品價格會愈低。譬如一樣兩萬台幣,在今天可以買到的電腦,跟二十年前買到的電腦,那完全是層次不同的東西。

今天的製造業也把很多原先內部自己做的事外包出去,譬如產品設計、工程規畫。這些東西假如製造業留在自己公司內部處理,那就會算是製造業的產值。假如是外包出去,就會變成服務業的產值。

作者提到,今天的世界,我們用的各種東西都是工廠製造出來的。未來世界的物品,仍然會來自製造業。

而且製造業帶來的各種生產技術與組織能力的進化,往往再進一步用於服務業,帶來效率的提升。

不要忽視製造業的核心地位。

另一個很有意思的論點在於書中這句話:

“經濟成長率到3%就是一級棒,剛於6%可視為奇蹟。十年以上長期經濟成長率每年超過10%只有兩種可能,挖到寶礦或是戰後復甦。”

也就是說,以目前人類的智能與技術來講,可以帶來年化3%的經濟成長,就已經是很不錯的成就。3%代表每24年,生產力就會成長一倍。是相當好的成果。就是當一個人把他的小孩,從出生養到出社會,他就會看到整個社會的經濟狀況改頭換面。

這就是經濟成長的現實。

假如你能體會這點,你可以想想看,長期二三十年,每年在股票市場賺15%、20%,是合理的期待還是過度的妄想?

真實世界中,努力勤做,就是每年經濟增長3%。

懂一個操作法或是會一些基本面分析,就可以每年賺20%?這合理嗎?

投資不要自愚,或是愚人。

總結來說,”拚經濟”這本書可以增進讀者對經濟基本知識與現實狀況的理解。書中作者也透露出自己較偏向希望透過政府作為來管控經濟的想法。但不管讀者是否同意作者的這個論點,書中內容對於瞭解經濟現實仍是相當有幫助的。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真確(Factfulness)讀後感1---世界比你想像中美好

Globalization讀後感1--專業分工與交換的必要

Economics in One Lesson讀後感1—關稅保護誰

The Way the World Works讀後感1---資本的兩種形態

什麼是比較優勢原則(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1 comments:

綠角 提到...

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