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五種財富》(The Five Types of Wealth)讀後感2—達到富有的關鍵

(想要瞭解退休階段如何以總報酬帶來退休所需的現金流。而且生活費可跟上通膨,維持生活水準。單靠配息來支應生活費會有怎樣的風險。同時瞭解遇到負面狀況要做出怎樣的調整。歡迎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想深入掌握債券,瞭解央行利率政策與債市殖利率的關係、投資組合中該使用那種債券為宜,去冒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是否值得,如何看懂債券報價,進行比價,歡迎參加《全新》債券啟示錄)

(想瞭解如何以資產配置的方式,針對個人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建構與執行資產累積階段的投資組合,長期參與市場。不僅可達成財務目標,也不會帶來自己所無法接受的短期嚴重下跌,歡迎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想對美國ETF有系統性的瞭解,瞭解其運作原理、投資策略,與挑選ETF時比較的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學會自行查詢英文網站的重要相關資訊,歡迎參加ETF關鍵報告)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人生的五種財富將金錢財富放在最後,但我認為這是五種財富中需要第一個處理的。問題不是我們對於金錢關注不夠,而是太過關注,投入太多資源,嚴重排擠其它四種財富。

講到金錢財富,一開始作者就講”足夠”。

馬克.吐溫曾說過:

“It isn’t what a man has that constitutes wealth. No – it is to be satisfied with what one has; that is wealth”

“不是一個人擁有的東西構成財富。而是一個人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那才是財富。”

這句話的核心意義就是,富有是一種心態,一種知道自己已經擁有足夠的物質與金錢的情境。

有錢不是擁有特定數量的錢或資產。將重點放在這上面,最大的危險就是永遠覺得不夠,一直想著再多一點會更好。

要把追求財富的投入,蓋上蓋子,設定上限。你才會有資源與時間,去追求人生的其它四種財富。

富有其實是一個等式。左邊是你擁有的資產,右邊是你的期待。

太多人在追求金錢時,把重點全放在左邊。但其實,右邊,你的期望,是一個同等重要,也需要被管理的面向。

核心重點在於,如何讓自己的期望不要無止盡的膨脹。

作者建議的方法是想像一個”足夠的生活”(Enough Life)。由幾個實際面向組成:

你住在那裡
你擁有什麼
你跟最親近的家人在做什麼
你專注在什麼事物
你有多少的財務緩衝

住在那裡,擁有什麼,這是物質財富上的目標。這些想像,讓我們的期望固定下來。十年、二十年之後,你達到這個目標,你就知道已經達到多年前的期待。

設定一個生活場景,而不是只看金錢數字。只看數字,很容易走上”愈多愈好”之路,會變成無法停止的追尋。

而” 你專注在什麼事物”,則是一個核心問題。

工作仍是你的生活重心嗎?

假如工作仍占據生活的大部分,理由是需要更多的錢。那恐怕你還沒達到足夠的境界。

但假如你做這份工作,是因為從中得到的滿足與成就。錢,你已經夠多了。再從工作中得到的錢,只是附帶的。那你比較像是已經達到”夠了”的境界。

或者,你專注的根本不是工作,而是你真正喜歡的事物,會或不會帶來金錢收入也不重要。那是已經擺脫金錢的束縛。

”足夠的生活”與自己現況的差別,就是我們管理自身財務,需要達到的目標。

這不是一本專門的個人理財書籍,但內容已經掌握到重點面向。個人財務就三個重點:

收入
支出
投資

這三方面,分別要注意那些面向。如何擴大收入,管理支出,合宜投資,都有專章討論。

人生的五種財富的好處之一,就是不會只講大方向,實際如何執行也有完整論述。這讓它成為一本實用的書籍。



閱讀全文

想要現金流?指數化投資工具是比高股息ETF更好的選擇(High Dividend ETFs are Not the Best Source of Retirement Income)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靠高股息ETF多一份收入?背後有什麼代價? 一文的討論,幾位朋友提到一種說法。論述通常像以下這樣:

“買高股息ETF,然後花用配息,是一種當下享受財富的方式。投入指數化投資工具,長期累積資本成長,日後享用,是一種未來享受財富的方式。沒有誰對誰好。”

看起來很有道理。但我們可以再深入想一下。

首先,假如目的是要帶來現金流,高股息ETF是否是比指數化投資ETF更好?

假如有兩支投資同一個股市的ETF:

A標的年化報酬8%
B標的年化報酬5%

兩者波動程度類似。何者可以在持有期間,為投資人帶來較多的現金流?

很明顯是高報酬的標的。

但假如加上這樣的標籤呢?

A標的,指數化投資ETF,年化報酬8%
B標的,高股息ETF,年化報酬5%

這時候很多人就會說高股息ETF比較能帶來現金流?

到底是那一個星球的數學,告訴投資人低報酬標的帶來的現金流會比較多?

當然是高報酬,才會有比較多錢可以用。

不用講什麼高深的投資理論,只需要基本常識就好。

有基本常識的話,我們至少都同意一點,高報酬的投資工具才能帶來較多的現金流。

換句話說,報酬率勝過高股息ETF的指數化投資工具,更能帶來現金流。

請不要再扯什麼”要賣才有現金流,所以無法帶來現金流”的說法了。高股息ETF的配息,也有經理人賣股,實現資本利得的部分。

高股息ETF幫投資人賣股票帶來現金流就可以。自己持有的標的自行部分賣出,實現資本利得帶來現金流就不可以。這不是很奇怪的論點嗎?

”要賣才有現金流,所以無法帶來現金流”真的是該拿上檯面”討論”的說詞嗎?有什麼理由會無法賣出?

我從2006開始財經寫作,都一直用資產累積階段,帶來成長的用途在講指數化投資工具。講說用指數化投資工具,累積資產,享受長期成長的成果。很多關於指數化投資的書籍與論述,也都是從這個角度去解說指數化投資工具的用途。

但指數化投資在退休提領階段,也非常有用。我在2020編製“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時,大量研讀退休提領相關書籍與文章。我發現,退休提領階段跟資產累積階段一樣,都可以用指數化投資工具組成的資產配置投資組合帶來很好的成效。

退休時,一個以指數化投資工具組成的資產配置投資組合,可以讓退休者在長達幾十年的期間,年復一年提領相同購買力的生活費。
(當然這需要一個合宜的股債比與提領率)

再想一下這句話: “幾十年的期間,年復一年提領相同購買力的生活費”

這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的事情。

這代表,假如今年通膨率5%,明年生活費就要比今年多5%。假如退休20年,累積100%的通膨,20年後的生活費,是一開始退休的兩倍。

這代表,不論目前股票或債券市場是經歷高殖利率或低殖利率時代,退休者都可以取出相同購買力的金額。不用理會當下的殖利率環境。

這也代表,不論這些投資工具的目前配息率是高或低,也都可以取出每年相同購買力的金額。不用在意投資標的是高配息還是低配息。

想想看,假如退休者持有的是高股息ETF可以達成這點嗎?

用高股息ETF的配息支應退休現金流,由於生活費全部來自配息。基金公司宣布配息多少,退休者就只能被動的接受。不要說每年跟上通膨,維持相同購買力了。假如某一年配息變少還會造成生活費明顯減少,生活水準降低。

指數化投資工具建構起的資產配置投資組合,則可以非常穩定與順暢的帶來年復一年的現金流。

靠高股息ETF的配息取得生活費,你是受制於人。

利用指數化投資工具組成的資產配置投資組合,用總報酬來支應生活費。則是操之在己。不用理會配息率、市場環境、單年股債市漲跌,都可以維持穩定的退休現金流。

那一種才是比較理想的退休現金流形態?

答案明顯。

提領階段,用指數化投資工具做成資產配置投資組合成效比高股息ETF要好,好在三個地方:

1每年生活費更穩定
2可以提領更久的期間
3在低提領率,有更強的資產成長性

(這在“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都有實例展現)

換句話說,就算你要當下享受財富,指數化投資ETF仍是比高股息ETF更好。

除了現金流之外,第二個問題在於,有些人說,投入指數化投資工具,為了長遠的未來,譬如二十年後退休累積的錢,要二十年後才能用。期間都享受不到,其實更無法確定自己能不能活到二十年。

這就是關於退休資產累積(或是任何長期資產累積)的錯誤觀念,就是退休資產要到退休才有用。

不,退休資產在你持有的期間,全都有用。那就是你的錢,你的資產,假如你在退休的那天還沒有到之前,就發生什麼事情,這些資產就是你的資源與底氣。

假如你五十幾歲,累積兩千萬的退休資產,你就比較不會擔心萬一自己突然過世,家裡的經濟狀況。你會知道,自己走後,子女仍可以靠這些錢長大成人。資產是一種保險,一種安心的力量。

假如你在壯年時,得到較罕見的疾病。治療選項中,有一個比較高貴的療法。你手上的資產,讓你可以選用。

假如你在預計退休前八年,公司狀況不好,你想要離開。請問是持有兩千萬資產比較敢離開,還是持有五百萬資產比較敢離開呢?

退休資產不是到退休那天才有用。夠份量的資產總價值,在人生每個階段、每個分叉路口,都很有用。

所以,說指數化投資工具無法帶來當下的現金流,高股息ETF才可以。這恐怕是出於對”總報酬提領法”的不瞭解。不知道用指數化投資工具組成的資產配置投資組合,可以帶來比高股息ETF更穩健,更長久的現金流。

說指數化投資工具累積的錢財,只能在遙遠與未知的未來使用。則是完全忽略財富的作用。什麼時候,持有較高總價值的財富變成一個缺點,一個次佳選擇?

假如一位投資人願意深入思考,他很可能會發現過去這些擁護高股息ETF投資的說法,恐怕都是不合理也站不住腳的。

投資時,符合直覺的做法,往往不是一個很好的解答。

投資的重大挑戰就在於,你是否有勇氣與信心,透過持續的學習,打破自己關於投資的直覺想法呢?

主動選股績效會比較好
高股息ETF比較適合帶來現金流

這兩個都是符合直覺,但不符合實際狀況的說法。



閱讀全文

《人生的五種財富》(The Five Types of Wealth)讀後感1—除了金錢,你必需顧及的其它四種財富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人生的五種財富作者是Sahil Bloom。

他在大學畢業之後,直接進投資公司。到了30歲,有高收入,有頭銜,有房有車。他有一切成功象徵。但他找不到原先以為該有的快樂與滿足。

這叫Arrival fallacy。人總以為達到某個目標就會帶來持久的幸福與快樂,譬如年收入達到200萬,資產總值達2000萬。然後發現自己達到之後,根本沒有原先想像中的幸福。

怎麼辦?

設下一個更大的金錢數目,繼續追逐。

不停的追逐下個目標,讓人忽視就在眼前的幸福與美麗。

很多人就是犧牲人生所有其它的幸福,換得金錢上的勝利。因為太多人就是將錢當成人生唯一的目標。

人生要設定相對正確的目標。你不是生下來賺更多更多,永遠不夠的錢。目標是,在你一生幾十寒暑,你是否幸福快樂,你是否過著有意義的生活,你是否與親近的家人與朋友有良好關係,得到溫暖與支持,你是否大多時間都有著健康的身體?

作者發現當自己一味的追求物質成就的那幾年,健康因為不正常的作息與缺乏運動走下坡。與家人的關係因為缺乏陪伴而惡化,同時錯過與年邁父母相處的機會。

將錢擺在第一位,然後將所有其它東西放在後面,都成為可以為錢犧牲的東西。這就是許多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作者說,人會不幸福,因為我們以錯誤的方式衡量與度過人生。將金錢與錢可以買到的物質享受,視為人生計分板上唯一的追求。將人生是否成功、是否富有、是否快樂,完全就用金錢這個單一面向來衡量。這就是核心錯誤。

要改用一個新的計分板。人生的財富不是只有錢這一項,還有其它四項重要財富,那就是時間、社會、心理與身體。

當你均衡的顧好這五個面向,也就是書名所指的”人生的五種財富”,你才會成為一個真正富有的人,同時也享有幸福與快樂。

你要自行把錢之外的四個項目,放在計分板上。當你會去估算這些面向的表現,你就會在意。就像你每年計算一次自己的資產總值會讓你注意金錢一樣。

金錢以外的這四個面向,不是知道它們重要就好。大多人都知道這些也很重要,卻沒有落實在行動中。

重點是,要有實際衡量與照顧它們的方法。書中也有相關說明。

以累積人生的五種財富做為目標,會改變你對生活的看法。不再是每天匆忙的趕著,彷彿達到目標前的日子,都是次等、不重要、需要快速度過的。

你的人生不再需要等待,不用等到資產達到某某萬的一天,也不是等待職位升到某一等級的那一天。

不是。

每一天,都可以讓你覺得幸福。

Readmoo電子書連結

博客來連結



閱讀全文

關於長期公司債銷售的不同觀點(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Long-Term Corporate Bonds)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本週一發表銀行專賣長年期公司債的真相一文後,許多讀者朋友在綠角臉書專頁上回應與討論。不管這些回應是贊同或是反對,綠角感謝各位朋友的參與。

這些回應可以分成幾個類別。以下分別討論,並加上我的看法。

第一個類別是看懂且瞭解的一般投資人。

他們的回應大多會是像以下這樣:

“謝謝”
“原來如此”
“已經上了賊船怎能辦”

他們看懂了,知道原來透過銀行買賣債券,不是表面上看得到的手續費與信託保管費而已,還有報價上的收費。知道自己以後要小心。

第二個類別是沒有看懂的人。

他們不太知道,文中講的成本,是直接加在債券報價上面。賣債券給你的時候,賣比較貴。跟你收購債券時,用比較低的價格跟你收購。

他們以為買賣債券,只有那個1.75%,還會打折的手續費。

另外一種沒看懂的狀況,是不知道一次性成本跟持續成本可以進行轉換。

譬如該文的例子。將價格一口氣拉高5%賣給投資人,在20年期債券,會造成到期殖利率0.4%的損失。

這個計算可以反過來,持續性成本也可以換成一次性的損失。

譬如某個基金,一年收1.5%的內扣總開銷,十年下來,假如基金本身都沒有獲利,那麼它會跌到只剩86塊。(0.985^10=0.8597)

每年1.5%的減損,十年下來會造成累計14%的損失。

重點就是,假如銀行要把一次性的損失淡化(損失來自銀行的收費),那麼它勢必要推銷長天期債券。

把時間拉長到二十年、三十年以上,才能把可觀的一次性收費,沖淡成每年零點幾趴的損失。

第三族群是債券業內人士。就是實際債券交易人員。

這次發文,很難得的,有專業人士的分享。非常有參考價值。轉貼如下:

文中提到的bp是basis point的縮寫,中文叫”基點”。一個基點代表0.01%,萬分之一。這是債券交易員議價的單位。他們就是要關注到那麼小的差異。

然後銷售端(TMU是Treasury Marketing Unit的縮寫),就把交易室給的債券價格直接再加上幾塊錢,然後賣給客戶。

這位交易員在兩個地方感到吃驚。首先是這樣加上的費用,會讓債券的到期殖利率損失大量的bp。第二,這樣的價格居然有客戶願意接受。

債券交易室裡面為了萬分之幾的差距在議價,銷售部門可以直接加百分之幾賣出。

有人說知識帶來財富。其實很多時候,知識可以幫人保住財富。

第四族群則是銀行從業人員。

幾乎沒有例外,全都反對文章中的看法。

這些留言恐怕大多反應的是立場。

這些人的立場是要從金融產品銷售中獲利,那是他們的動機與誘因所在。覺得這個做法不合理的人,又發現無法改變環境時,其中大多會退出這個行業。

所以我之前在反對高成本共同基金時聽到的批評全都再次出現了,像是:

“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飲料在量販店跟超市買價格本來就不一樣”

假如只有一兩個人,給我看債券部位,都是長期公司債,或許還能說是特例。但假如幾十個人都是這樣呢?

那正代表銀行就是大力且一致的推銷長天期公司債給投資人。

投資人形形色色,為什麼剛好都需要長天期公司債?

是長天期公司債適合每一種投資人,還是這種債券剛好符合銀行的銷售需求?

我文中批評的就是為了銷售與業績,讓投資人去承擔高度利率風險,買進不合宜標的,以及收費不透明的問題。

說一個出發點有問題銷售做法是有問題的,跟說一隻黑貓是黑色的,是本來就可以的事。

難道我要看著黑貓說牠是白的嗎?還是要給銀行業這種有問題的銷售方式大力鼓掌呢?

陳述事實為什麼是” 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假如你不是站在”有問題的那艘船”上,你就不會被打到啊。

還有說同一罐飲料在不同地方買,價格不同的問題。好像很正確。

一般成年人會知道,同樣的一罐可樂,在超市、量販店,跟飯店都會有不同的價格。假如某天他在超市買了,那他通常知道代價。但他就圖個方便,當下就有冰涼的飲料可以喝。他知道自己損失了什麼,還是自願做這個決定。那當然就是他自己的選擇。

但請問,一般投資人是否知道,除了銀行之外,其它還可以買到公司債的管道?他是否清楚知道,銀行的收費是比較像在量販店還是在飯店買飲料?

銀行在銷售的時候,是否有清楚的講明這些收費,或甚至告知其它管道的存在,讓投資人有更完整的資訊做出更完善的選擇?

還是”他們不知道最好”,”剛好方便我們以交易員都會吃驚的價格賣出債券”,用這種態度在行銷呢?

有些事情,大家都在做,不代表這樣做就是正確的。

傷害客戶,帶來獲利,絕非可長可久的經營與獲利之道。

希望銀行從業人員可以多看看那則貼文中一般投資人的反應與那則債券交易員的回應,而不是認為自己做的,一定不會錯。



閱讀全文

投資,你應得到你該得到的(You Should Get Your Fair Share of Market Returns)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一開始,我們先看兩個假想場景。

有天,你直接透過網銀開立六個月期定存。當下系統顯示的六個月期固定利率是1.3%。不疑有他,你就直接選擇然後開立了。

同一天,你看到自己的先生也剛好在開立定存。一樣是六個月,卻是2.0%的利率。結果你查了一下,各家銀行的六個月定存利率都在2%附近。

你會不會去銀行問:”為什麼別人都有2%的定存利率,你們銀行只有這種遠低於行情,1.3%的利率?”

有天,你買筆電,商家給你一台4萬的報價,不疑有他,你就直接買了。提著新電腦回家的路上,你走過一些店面。你發現這些業者賣同一型號的電腦,就是3萬5附近的價格。你會不會想去原本的店家,問道:”為什麼你們店就是特別貴?”

日常生活,我們知道,要拿到行情價。

銀行跟商家也都知道要給客戶合理的對待。偏離行情太多,會被客戶指責。

這是一般生活通則。

但在投資時,有些人的想法就完全不一樣了。

譬如有些高股息ETF投資人跟主動基金投資人,面對自身標的報酬長期且嚴重落後市場的狀況,說:”沒關係啦,有賺就好。”

我們來看個場景。假如有天,你發現自己的父母,投資一支”美股特別基金”。不僅有相當的資金放在上面,而且還投資了十年。

從2015年初,到2024年底,美國全市場ETF, VTI ,有12.5%的年化報酬。累積總報酬225%。

但這個”美股特別基金”在這十年,只給你父母年化2%的報酬。

市場有12.5%報酬,然後只給你父母2%。你會不會認為他們遇到詐騙,想打電話舉報?

或者比較有”商業頭腦”的人會想:”假如我可以自己來經營一個類似的基金。在市場報酬8%的時候,只給參與者2%的報酬,我自己留下6%。那我不就賺翻了。用別人的資本來幫我賺錢耶。”

你看到父母這個狀況會覺得很荒謬。然後很多人自己投資,拿到遠遜於市場的報酬,卻是甘之如飴。

這會不會太奇怪?

在1976第一支可供一般人投資的指數型基金問世之前,主動型基金經理人面對落後市場的批評,他們可以聳一聳肩說:”那是指數報酬,你又拿不到。”

但在指數化投資工具問世之後,這句說詞再也無法當成落後市場的擋箭牌了。運作良好的指數化投資工具所取得的市場報酬,就是行情。

某一年台股指數上漲30%,你假如是投資台灣股市,你就該希望自己取得接近的成果。

而不是市場漲30%,你只賺15%,然後安慰自己說:”至少還有賺”。

至少還有賺?

那你會在定存利率有2%行情的時候,接受1%的利率嗎?

反正有賺就好。

你會在某台電腦行情三萬五的時候,花四萬買嗎?

反正買到就好,

假如後兩者都是你不會在日常生活接受的狀況,為什麼你會接受股市投資少賺沒關係的說法呢?

投資股市,你就該取得股市的報酬。投資那個市場,就該取得那個市場的報酬。

對於嚴重落後渾然不覺,或是知道但以為沒關係,恐怕都不是一種健康的投資態度。



閱讀全文

銀行專賣長年期公司債的真相(Why Financial Advisors Recommends Long-Term Corporate Bonds)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全新》債券啟示錄” 課後,有些朋友在體會到長期債券的風險與單一公司債的問題後,會拿手機讓我看他實際持有的債券,詢問這些當初銀行推薦的標的要如何處理。

幾乎沒有例外,這些單支債券幾乎都是長年期公司債。

為什麼銀行理專會很一致的推銷長年期公司債呢?

我們先看”長年期”。

譬如有一支債券,現在賣你1000。一年後到期,給你50元利息,並歸還1000元的本金。

請問它的到期殖利率是多少?

很簡單,就是5%。

然後,銀行在賣這支債券給你的時候,加上5%的收費。現在賣你1050。債券一年後到期,給你50元利息,並歸還1000元的本金。

請問它的到期殖利率是多少?

會變成0%。

金融業者在賣債券給投資人時,會將賣價往上拉。在跟投資人收購債券時,則會將買入價格壓低。這個價格的上調與下壓,就是業者的獲利來源之一。

短期債券只要加上費用,會對報酬產生明顯的影響。很難不被投資人發現。

接著看下一個例子。

你在2025年初買進一支十年期債券,花費1000元。之後這支債券每年給你50元的配息,最後到期時還你1000元。狀況如下表中間欄位的”原始狀況”。

(原始狀況的第一列是-1000,代表花費1000買進。之後的數字都是正數,代表都是收進來的現金流)

日期

原始狀況

加上收費

2025/1/1

-1000

-1050

2026/1/1

50

50

2027/1/1

50

50

2028/1/1

50

50

2029/1/1

50

50

2030/1/1

50

50

2031/1/1

50

50

2032/1/1

50

50

2033/1/1

50

50

2034/1/1

50

50

2035/1/1

1050

1050

這樣可以算出,你會得到5%的到期殖利率。

然後請看上表最右欄位的” 加上收費”。這一張1000元的債券,銀行賣你的時候加上5%的費用,賣你1050。之後也是每年拿50元配息,最後拿回本金。

這時候到期殖利率會下降為4.4%。跟原本的5%相比,就只下降0.6%。跟剛才的一年期債券,只要加上5%的費用,就會讓報酬變零相比,影響看起來比較輕微。

接下來看20年期的債券。

”原始狀況”是你在2025年初花1000元買進一支債券,。之後這支債券每年給你50元的配息,最後到期時還你1000元。

” 加上收費”則是一開始就被收5%的費用,花費1050買進這支債券。之後的現金流跟”原始狀況”相同。

日期

原始狀況

加上收費

2025/1/1

-1000

-1050

2026/1/1

50

50

2027/1/1

50

50

2028/1/1

50

50

2029/1/1

50

50

2030/1/1

50

50

2031/1/1

50

50

2032/1/1

50

50

2033/1/1

50

50

2034/1/1

50

50

2035/1/1

50

50

2036/1/1

50

50

2037/1/1

50

50

2038/1/1

50

50

2039/1/1

50

50

2040/1/1

50

50

2041/1/1

50

50

2042/1/1

50

50

2043/1/1

50

50

2044/1/1

50

50

2045/1/1

1050

1050

假如是原始狀況,到期殖利率是5%。加上5%的收費後,到期殖利率降為4.6%。這時就只降低0.4%而已。

從上面例子可以看到,債券到期年限愈長,銀行收費造成的到期殖利率的減損看起來會愈小。也愈不容易被投資人發現。

但請小心,每年落後0.4%,20年下來,其實是很可觀的差異。

這是金融業慣用手法,藏匿費用。而為了隱藏費用,推銷投資人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長年期債券,顯著的利率風險,卻完全是投資人在承擔。

第二個問題,為何要賣公司債?

像目前20年期美國公債到期殖利率是4.96%。20年期的AA級公司債到期殖利率可以到5.69%,A級公司債則有6.0%。

公司債殖利率比公債高。

假如銀行賣客戶低殖利率債券,譬如殖利率只有3%。因為收費造成殖利率下降0.5%,會變成只有2.5%。感覺會低很多。

但假如是比較高殖利率的債券,譬如殖利率有6%,因為收費造成殖利率下降0.5%,殖利率也還有5.5%。就會覺得差距不是那麼大。

所以推銷公司債的動機之一,也是用來藏匿費用。

另外,公司債的流動性比公債低很多。一般投資人幾乎不太可能查到單一公司債的及時報價行情,無法確認自己到底被多收多少錢。這種局面,剛好可以讓投資人被高費用宰殺,還渾然不覺。

金融業者之所以選長年期、公司債進行銷售,完全是以自身為考量。

然後為了業者的銷售業績,投資人要去承擔的高度利率風險與單一公司債的信用風險

這些風險其實對很多投資人來說,是他們不想要,也沒必要承擔的。

為什麼為了金融業者的行銷,方便他們隱藏費用,所以投資人的債券部位都要承擔高度利率風險與信用風險?

我很想問,這種狀況,到底是投資人在服務金融業者,還是業者服務投資人?

本末倒置,莫過於此。



閱讀全文

“《全新》債券啟示錄”2025四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5四月在台北舉行的“《全新》債券啟示錄”參加朋友的課後回饋。

想參加"《全新》債券啟示錄"的朋友,可參考以下梯次:

” 《全新》債券啟示錄”2025七月20日台北班

”《全新》債券啟示錄”2025七月27日台中班

整體課程架構與內容說明,可見:
“《全新》債券啟示錄” 內容介紹

綠角感言:

至2024六月底,全球債券市場總市值136兆美金,超過全球股票市場總市值100兆美金。債券是一個重要的資產類別。許多投資人持有債券。

但問題就在於,債券看起來太簡單了。以致於許多人以為自己對債券有足夠的瞭解,就直接以心中的想法進行投資。

結果是,自以為投入高風險債券標的,會帶來顯著成長。卻不知道債券成長性跟股票相比,差距多少。

或以為自己買的是一種穩定的債券,會在危機時帶來穩定性。結果在危機時與股票一齊大跌。

傷害我們最嚴重的,往往不是我們不知道的事情。而是我們以為這樣,結果卻非如此的事情。

假如有投資債券的需求,需要對債券有正確理解。有了正確的理解,才會知道該投資那種債券,該如何投資,以確實得到自己需要的資產類別特性。

"《全新》債券啟示錄"詳細解釋債券的各個重要面向。

譬如債券的兩大風險: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這些風險的特性,以及承擔這些風險分別會得到多少回報。幫助投資朋友判斷是否值得。

投資債券的方式,譬如透過ETF以及直接買進債券的比較。何時該用那種方法?

台灣與美國業者發行的類似債券標的的比較,包括成本、追蹤誤差等。幫助參加者做出選擇。

並剖析各種常見的債券迷思。

很高興內容能得到許多朋友的肯定。我會再透過文章與講座,持續分享相關知識。

感謝每一位參加與提出回饋的朋友。

課後問卷回饋

各種債券在金融風暴及長期的表現,讓我對資產配置的方式改變觀點。” 張小姐


內容都非常豐富實用。比我預期學到的東西更多。” 陳小姐


“1)對於債券本質的了解
2)股債配置的重要性
3)內扣總開銷長期造成的成本支出
4)選擇下單中間商減少手續費支出成本 ” 陳小姐


清晰的數據驗證各種假設與常見迷思說法。感謝綠角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並傳授正確的概念,在四個課程全部上完後,我的操作也順利漸入佳境上了,非常感謝” 匿名朋友


債券概輪、債市結構...債券投資基本知識,對投資債券有了完整的概念。” 楊先生


瞭解不同期別債券的特性。謝謝綠角老師豐富又淺明的解說,讓我每次上課都有滿滿的收穫。” 匿名朋友


“1. 美國短、中、長公債的比較。 2. 了解整個債券投資的框架和邏輯。 ” 游先生


債券概念相對複雜,但是綠角用很簡單的描述讓我理解

我分別在 2019(ETF)、2024(資產配置、退休資產)、2025(全新債券啟示錄) 把四門課程上完,不論是資產還是心靈,都收穫滿滿,非常喜歡綠角在課程中生動的範例說明,很好理解而且印象深刻。很感謝綠角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知識與經驗以及推出課程,讓我從二十幾歲就可以踏上健康的資產累積之路。” 黃先生




閱讀全文

複利、配息再投入與總報酬(Compounding, Dividend Reinvestment and Total Return)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很多投資爭論源自於定義的不明確。本文討論,投資人常提及的”複利效果”與相關迷思。

複利,英文稱Compounding,基本定義是,原本的獲利,繼續用來賺取未來的獲利。

譬如你投入100元到某標的。第一年它上漲10%。

所以一年之後,價值成長為110元。

你都沒去動它。第二年,它又再漲10%,從110漲到121元。

這時就可以看到複利效果。因為第二年的獲利11元,其中10元來自原本100元的投入,另外1元來自第一年10元的獲利。

本金100元賺10%,第一年的獲利10元也賺10%。10加1,形成第二年11元的獲利。

這就是用原本的獲利,再去賺之後的獲利。利上加利,就是複利。

這個簡單的例子可用於澄清第一個迷思,就是以為複利需要”再投入”,拿錢再投入才有。

其實不用。原本的獲利就讓它持續留在原標的,繼續去賺取未來的報酬,就可達到複利效果。

第二個相關迷思,就是許多高股息ETF投資人說:

“標的配發出高額股息,再投入原標的,會有更強的複利效果”。

這個問題可以這樣看。

第一個場景,假如一個標的,你原先投入100。第一年它有10%的獲利。總價值來到110。

這時基金公司決定不配息,所以你持有價值110元的該標的。用110元的資產去參與之後的市場成長。

第二個場景則是,一樣的標的,你原先投入100。第一年它有10%的獲利。總價值來到110。

這時它配發10元的配息。配息配發之後,你持有價值100元的原標的與10元的現金。

這時你把這10元的現金配息再投入,就會變成持有110元的原標的。總共110元,去賺取未來的報酬。

會配息的標的,是你要將配息”全部再投入”原先標的,才會達到跟原本不配息相同的複利效果。

不是有配息,然後將配息再投入,會取得”更強”的複利效果。是要將全部配息再投入,才會跟不配息打平而已。沒有任何”更強”的地方。

而由於配息一配發下來,政府常會以所得稅等名目向投資人收稅。一旦配息,譬如配出100,可能其中10元就被政府拿走,你手上剩90元。就算你將這90元完全再投入,也比不上這100元就不配息,持續留在標的中的效果。

所以,實際狀況是,配息愈高,愈會讓投資人被政府課稅,”複利效果”會愈差。

不斷的高配息,就是不斷的讓政府將手伸進你的口袋掏錢出來。你會變成只有相對較少的資金去參與市場,那裡來的”比較高的複利效果”?

假如你真的要最完整的複利效果,你會避開高配息標的。

有些標的不僅將持有證券的資本利得與現金配息做為配息,它還將本金配發出去,以維持”高配息率”。這種狀況,你假如將這些配息全數花掉,不要說複利效果了,你用於參與未來市場成長的本金還變得更少。

長期持續拿本金進行配息的標的,其實會嚴重妨害複利效果,因為它會造成未來參與市場的資金會愈來愈少。

一個標的本身的增值、配息與配息再投入所得,三者加總,形成總報酬(Total Return)。

總報酬是投資人最該關心的數字。

譬如有某一支基金,十年前每股單價是10元,到了今年,每股還是10元。所以它這十年的年化報酬就是零?

未必。假如過去十年,它每一年都配發了1元的配息呢?

另外一個情形,有一支基金,十年前每股單價是10元,期間每一年配發1元的配息,所以其年化報酬是10%?

也不一定。假如它目前是每股2元呢?

所以,不是有配息就有獲利。配息不是”穩賺”。投資人可能賺到配息,卻有更大的資本損失。總成果是負報酬

。 配息只是許多投資人想把它當成是一種確定入袋的獲利。假如你有正確的觀念,你會知道,配息不是總報酬。總報酬多少才是重點。

總結來說,複利的定義就是讓之前的獲利再持續參與市場賺取未來獲利。不是要賣出再買進才有複利。

會配息的標的,需要將配息全部再投入,才會達成跟單純不配息持續參與市場,一樣的效果。

而由於政府會對配息課稅,投資人很難將配息完整再投入。所以要有最高的複利效果,其實需避開高配息標的。



閱讀全文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5四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5四月在台北舉行的“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參加者的課後回饋。

想參加這個課程的朋友,可參考最新梯次: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5七月19日台北班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2025七月26日台中班

綠角感言:

投資有些地方可以很簡單,譬如投資股市。不少人想要分析單一公司,買進個股。但其實可以簡單一點,指數化投資就好。

投資也些地方不能想得太簡單。譬如退休投資,很多人想說退休需要現金流,所以就買進會配息的資產,譬如高股息股票,高股息ETF,或是債券,這樣就好了。

這恐怕是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

投資有趣的地方是,有某種表面上的好處,常會有背地裡的壞處。

不少投資朋友沒有想到的是,高股息股票停止配息的可能與單一公司的風險,以及高股息ETF與退休時資產主力全在債券,分別會帶來怎樣的風險。

退休投資與提領策略是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投資人可以持有一個股債搭配的投資組合,利用其總報酬,長期與穩定的支應退休生活支出。

瞭解這個做法,看到這個做法的強度與優點,就不會想要再去使用那些符合直覺的退休現金流做法了。

而不知道退休投資組合管理與提領知識的人,則恐怕會持續的認為:”我這樣也可以啊”、”我這樣沒什麼不好啊”。

就像沒有自來水之前,根本不知道原來有自來水這種東西的人們,也會覺得每天去井口河邊打水,生活也是可以過啊。他們不知道,人可以有更便利乾淨的水源。

不要做一個在有自來水的時代,還堅持去河邊打水的人。

現代退休投資方式與提領策略,值得深入瞭解。

感謝每一位參加與提出回饋的朋友。

課後問卷回饋:

“綠角大大用實際的範例去分析退休合適的股債配置及提領部分,這個策略讓我對未來做滿25年就退休充滿著信心,非常感謝提供這樣的課程,雖然我離退休之日還有10幾年 但我一定要趁綠角還有在授課的時候來聽。” 馮小姐


退休後資產如何實際操作管理及風險監控、對通貨膨脹的正確認知。” 項小姐


提領比率與投資組合實驗推導出的具體策略、資產就是保障的概念、提領監控。” 張先生


利用歷史數據仔細試算提領率的部分,相當具體且有幫助。” 吳小姐


“解開了保險的迷思,未來可以避開不必要的保險,也透過各種資料驗證確立未來實作的信心。” 林小姐


“老師透過不同面向講解退休現金流,尤其沒想到在長照花費意外的高,發現自己原本預先設定的金額可能需要提高或思考如何因應。” 林小姐


“提醒退休要注意的事項,還有不同情境的試算。” 葉小姐


“我覺得各種情境模擬有助於建立我的信心,債券近年表現欠佳,要在資產組合裡配置債券真的很痛苦,但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上完課才有辦法心平氣和地加強債券部位;有趣的是,雖然事先看課綱對於結論其實心裡有數,卻還是要看完數字模擬才有辦法踏出這一步,投資需要的反直覺的心理障礙,可以在這堂課程被克服。” 張小姐


“我是長期有在追蹤綠角部落格文章,投資經驗也有20年了。所以綠角老師的上課內容大致熟悉。但一整天六堂課下來也是有精疲力盡的感覺,因為上課的內容滿滿都是乾貨,綠角老師的節奏又很明快,必須要很專注才能跟上綠角老師。比當學生在學校上課還累。” 郭先生




閱讀全文

富邦台灣采吉50ETF分析介紹(006208,2025年版)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富邦台灣采吉50ETF,台股代號006208,簡稱”富邦台50”,於2012七月17日上市,追蹤台灣50指數。

台灣50指數由台灣股市市值最大的50家公司組成。雖只有50家,但其市值加總已占台股總市值的七成。可以說台股的表現,大多就是由這50家公司決定。

006208與元大台灣卓越50ETF(0050)都是追蹤台灣50指數。兩者直接競爭。

富邦台50資產目前規模2440億台幣,比起2024分析時的848億台幣,規模大幅成長。

今年台灣ETF業界最重要的話題,就是0050與006208的費用競爭。先是0050在2025一月調降經理費與保管費。同時著手進行受益人投票。通過之後。進行分割。

接著006208在六月也跟進調降費用。其經理費與保管費收費模式改成跟0050相同的,隨資產增大,收費降低的模式。

原本006208的經理費是0.15%。調降之後的經理費變成:
一千億的資產,經理費0.15%
一千億到五千億的部分,收0.10%
五千億到一兆的部分,收0.08%
超過一兆的部分,收0.05%

保管費原本是0.035%。調整後變成:
資產一兆以下的部分,收0.03%的保管費。
超過一兆台幣的部分,收取0.025%的保管費。

經理費與保管費只是ETF的部分支出。再加上其它開銷後,形成ETF的年度內扣總開銷(Expense ratio)。006208過去五年內扣總開銷如下表:

年度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內扣總開銷

0.36%

0.35%

0.24%

0.25%

0.23%


2024內扣總開銷是0.23%。比2023低。從我 2016開始寫文章分析006208以來,006208內扣總開銷有逐年降低的現象。

不少分析著重在0050跟006208調降費用後,經理費與保管費,那千分之幾的差距。但近年來,0050與006208最顯著也最值得留意的差別,在於指數追蹤成果。

富邦台50(006208),元大台灣50(0050)和台灣50總報酬指數,2013至2024各年度報酬如下表:

 

富邦台50

元大0050

台灣50

總報酬指數

2013

11.44%

11.59%

11.91%

2014

16.77%

16.96%

17.61%

2015

-6.22%

-6.08%

-5.69%

2016

18.66%

18.67%

19.12%

2017

18.61%

18.39%

18.83%

2018

-4.84%

-4.89%

-4.42%

2019

33.06%

32.99%

33.71%

2020

31.87%

31.63%

32.26%

2021

22.10%

21.77%

22.42%

2022

-21.69%

-21.78%

-21.49%

2023

29.01%

28.79%

29.34%

2024

48.52%

48.15%

48.96%


2013到2016,0050的指數追蹤成效比較好,這四年都是0050較為貼近指數表現。2017之後狀況反轉。2017到2024都是006208的表現更為貼近目標指數。

2022,0050落後指數0.29%。006208落後0.20%。
2023,0050落後指數0.55%。006208落後0.33%。
2024,0050落後指數0.81%。006208落後0.44%。

近三年,都是0050落後幅度較大。

但是其實有一個比較不好的現象,那就是在過去3年,0050與006208的指數追蹤落差都是愈來愈大。

在相同的收費結構下,006208由於規模較小,經理費加上保管費,會比0050略高。但假如0050無法扭轉過去八年,每一年追蹤誤差都比006208大的劣勢。0050恐怕還很難說是台灣股市指數化投資的當然首選。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