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債券啟示錄”2025七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5七月在台北舉行的“《全新》債券啟示錄”參加朋友的課後回饋。

想參加"《全新》債券啟示錄"的朋友,可參考以下梯次:

”《全新》債券啟示錄”2025十一月16日台北班

整體課程架構與內容說明,可見:
“《全新》債券啟示錄” 內容介紹

綠角感言

債券常被視為一種簡單,容易理解與也易於掌握的資產類別。但其簡單面貌之下,有很多需要也值得深入瞭解的地方。

需要,因為不知道,會身陷風險而不自知。
值得,因為假如你將長期使用債券這個資產類別,這會是一生受用的知識。

許多關於債券的誤解正來自於看似理解,其實不理解。

譬如,認為高評等債券很安穩,於是就用”疊券”的方式投資。買了債券,質押後借錢再買,一直循環。

以為這樣做可以用債券的低風險取得近似股票的高報酬,恐怕是一種根本錯誤的想法。

”美國公債”這種所謂金融界的安全資產,什麼時候發生過危機,起因為何,當時狀況,如何結束。在”《全新》債券啟示錄”有完整說明。

另外,投資級公司債的信用風險低,不代表不會違約。低風險事件不是不會發生的事。一開始是高評等的公司債,經過十年、二十年的累積違約率變化,也有實際數字的展現。讓投資人看到,也體會到風險所在。

還有一種過去在討論債券很常發生的現象,就是把存續期間(Duration)與到期日(Maturity)兩者替換使用。譬如有一支債券五年後到期,所以就以為它會存在這個世界上五年的時間,所以有人就說這支債券的存續期間是五年。

這是錯誤的說法。也是一種”自己以為是怎樣,就該是怎樣”的危險態度。

存續期間是債券的專有名詞,用來衡量利率風險。計算有點複雜,但”《全新》債券啟示錄”會用一種相對直觀的說明,幫助投資朋友掌握其概念。

另外一種常見的錯誤態度,就是以為台灣業者發行的債券ETF可以是美國類似標的的替代品。”《全新》債券啟示錄”會深入的分析其費用與追蹤成果,展現其差別所在。

債券不是一種以為它怎樣,就是怎樣的資產。債券有廣泛的相關知識,也有許多常見的迷思。值得投入時間與瞭解與破除。

課後問卷回饋

釐清基本觀念,破除常見迷思,提供實際可執行的投資方法。非常感謝,講解清楚明瞭,許多觀念一生都能受用!” 許先生


“由於之前對債券只能說是一知半解,這次來參加課程覺得很放心且完整的吸收到有邏輯且連貫的債券知識,非常有幫助。” 吳小姐


“對債券的講解整個都很完整也很有架構,都很有收穫。” 林先生


了解直債,公債ETFs,公司債之間的差異。資產配置中美國公債的優勢與弱點。” 林先生


瞭解債券跟ETF的市場邏輯。” 白先生


都很有收穫。” 徐先生


覺得最有收穫的是債券梯,存續期間(Duration)與到期日(Maturity)的差別,短中長債的差異。內扣開銷的考量。” 李先生


定期定額勝率高於單筆在最低點的證明與圖示。” 賴小姐


“列出台灣美國債劵ETF比較。” 邱先生


“因為我是債券小白,所以收穫滿滿。” 林先生



閱讀全文

The Wealth Ladder讀後感7—擁有財富才能體悟的事

(想瞭解如何以資產配置的方式,針對個人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建構與執行資產累積階段的投資組合,長期參與市場。不僅可達成財務目標,也不會帶來自己所無法接受的短期嚴重下跌,歡迎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想對美國ETF有系統性的瞭解,瞭解其運作原理、投資策略,與挑選ETF時比較的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學會自行查詢英文網站的重要相關資訊,歡迎參加ETF關鍵報告)

(想要瞭解退休階段如何以總報酬帶來退休所需的現金流。而且生活費可跟上通膨,維持生活水準。單靠配息來支應生活費會有怎樣的風險。同時瞭解遇到負面狀況要做出怎樣的調整。歡迎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想深入掌握債券,瞭解央行利率政策與債市殖利率的關係、投資組合中該使用那種債券為宜,去冒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是否值得,如何看懂債券報價,進行比價,歡迎參加《全新》債券啟示錄)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作者帶入財富階梯的概念,不是說這是一個闖關賽,誰能爬的愈高,誰就擁有愈好的人生。

重點不是有錢的人生,而是一個更好、更快樂的人生。(原文:Not richer life, but a better life)

對於錢的作用,作者有個絕佳比喻。

作者以前以為鹽就跟其它的調味料,像胡椒粉、七味粉一樣,你加下去,菜就有更多味道。

他後來發現,不是這樣。胡椒粉、咖哩這些東西,都有自己的味道,你加下去,菜會多出味道。鹽不是,鹽是提升原本食物的味道,它是一個促進劑。

錢也一樣,錢可用來”促進”各種活動。

譬如你喜歡聽音樂,假如有錢,可以跟親友一起去聽自己喜歡的歌手或樂團的現場演奏,那不是更棒嗎?

譬如你喜歡旅遊。假如你有足夠的金錢,你不僅可以在國內玩,也可以很自在的出國旅行。你可以享受的風光與經驗,不就更多了嗎?

重點是,你要有一個你本來就喜歡的事情,然後你可以用錢來增進它。讓經驗更美好。

假如沒有想吃的東西,鹽無法發揮作用。

假如沒有喜歡、想做的事,錢用處不大。

許多人犯下的錯誤,就是直接把錢當做目標。以為錢愈多,人生就愈好。

這就像一個人家中廚房堆滿了鹽,但卻沒有任何食物需要烹煮一樣。都是無意義的累積。

假如一個人的生活,除了累積錢、追求錢,沒有其它的活動,那麼他的生活與金錢,可以說都是空洞的。

但假如一個人除了賺錢之外,他也有自己的生活,喜歡的活動、時常往來的親友。那麼錢是用來增進這些生活經驗的良好工具。

金錢以外的財富,作者直接引用《人生的五種財富》(The Five Types of Wealth) 的論點。該書提到,一個人可以有五種財富。第一個是金錢,其它四種財富,就是值得追求,以及可以用錢來提升與改進的地方。

譬如Social wealth。一般指的是人際關係,譬如跟配偶相處融洽、有幾位知心好友。

但其實,除了跟誰往來,Social wealth也代表,不跟誰往來。

作者引用美國製片者John Waters的說法。他說:真正有錢,代表不再需要跟任何混蛋往來。”

面對反覆無常,沒有道理的上司,有財務底氣的員工,可以選擇離開。

面對糟糕的先生,財務自主的太太也可以離開。

財富,讓你可以不再看到,也不需要再跟這些難以相處的人往來。這會帶來心理健康與寧靜。此乃無價珍寶。

心理健康方面,作者討論了壓力、工作這些面向。我覺得其中最有深意的地方是,當一個人完成了一個有難度,需要付出很多的任務或工作,他會覺得有成就感,有自尊。這對心理健康有正面助益。

真正讓人開心的往往不是這個工作賺到的錢。不是錢。而是自己終於克服困難,做出成果的成就感。錢比較像是附帶的好處。

只得到錢,無法帶來如此的滿足。譬如樂透得主,一生下來就有大筆錢財等著他的人。他們有錢,但是不會得到自己能完成高難度任務所帶來的滿足、信心與自尊。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時間財富。不是有愈多的自由自在,什麼都不必做的時間,就會覺得快樂。

時間財富的重點在於,你用這些時間做什麼。

作者提到,自己寧願每天有一小時,做自己可以找到意義與價值的活動,而不是每天十小時漫無目的的休閒。

時間財富的衡量,並不是你有多少自由的時間,而是你拿多少時間去做你認為有意義、值得去做的事情。

最後一章,作者分享了自己爬升財富階梯的過程。從小時候父母離異、宣告破產。到自己進入史丹福大學,找到工作,在三十幾歲爬到第四階。

這整個爬升財富階梯的過程,不只是讓一個人變有錢而已。作者提到,裡面有個”Hidden lesson”。

為何說是隱藏的?

因為,這幾乎一定要你爬過才能體會。假如你位在財富梯級的最下方,這些事情再怎麼跟你講,你可能都不會相信。

那些Hidden lesson呢?

首先、錢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當一個人沒錢的時候,他會全心全意的去賺錢。他很可能認為,所有人生中不快樂、不順的解方,就是擁有更多錢。

等到他有了足夠的錢,他會發現,配偶令人難以忍受的習慣,還是一樣。孩子的不良行為,絲毫未變。

當錢不再是最大的問題之後,人就會開始注意到其它切身問題。而且常痛苦的發現,錢無法解決。

當你以為錢可以解決時,你還會有點希望。但當你有了錢,發現這個問題是連錢都解決不了的時候,你會非常失落,同時體會到問題的嚴重性。

再來,人生中許多快樂是免費的。

作者提到,當一個人沒錢的時候,他往往看著自己買不起的東西,想說自己假如更有錢,買得起就好了。當他真的有錢,已經可以輕鬆負擔這些過去買不起的東西時,他很可能反而會轉向考慮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不給人一個東西,他會一直想要。但當他可以自由的決定是否要這個東西時,他反而會選擇不要。

因為沒錢而造成很多東西買不起,就像前者的狀況,會讓人一直想要。於是追求金錢讓自己買得起,反而忽略內心的真正想望。

沒錢不只會帶來物質上的限制,同時也是一種心理上的束縛。沒錢的狀況會讓人產生特定的行為與想法,而不自知。

但假如你跟沒錢的人講:”錢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很多快樂不需要錢”。他們往往覺得陳義過高,或者認為這是已經有錢的人,在安慰人的說法。

作者邀請你,假如可以,你也有這個企圖,來爬財富階梯,享受這個過程,然後親身體會從沒錢到有錢的心境改變,以及真的是否帶來有錢才懂的體悟。



閱讀全文

美國資產管理業有多集中(The Highly Concentrated US Fund Industry)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美國晨星2025年Fund Family Digest,分析美國規模最大的150家資產管理業者的現況、市佔率、特性等。有許多值得瞭解的內容。本文節錄其重點與我的看法。

首先這張圖,是2025八月底,依管理資產總值(AUM)排序的美國前十大資產管理業者。

Vanguard管理9.36兆美金,是美國最大的基金公司。第二大的BlackRock管理資產總值4兆美金。Vanguard資產總值是第二名的兩倍以上。

前三大業者管理的資產總值占整個美國所有基金公司旗下資產總值的一半。其它上百家公司,分剩下的另一半。

這個圖則是用圖形面積的方式,來呈現各大公司的占比。

Vanguard最大,占28%。BlackRock第二,12%。

Firms 11-150,則是第11到第150大的公司,合計占比是25%。

目前美國整體資產管理業者,進行指數化投資的資產總價值是18兆美金。主動投資的資產總價值則是15.2兆美金。

這張圖的左側,是主動投資前五大公司與第六到第150大的公司的占比。

右側則是指數化投資,前五大公司與第六到第150大的公司的占比。

主動管理的前五大基金公司占比是47%。

指數化投資的前五大資產管理業者,占比則高達89%。幾乎整個指數化投資資產總值的一半,都在Vanguard旗下。

不論在主動投資還是指數化投資的世界,美國資產管理業界都是高度集中。

Vanguard是唯一一家,在主動與指數化投資,都排名前五大的基金公司。

這張圖則是美國前十大ETF發行業者。

BlackRock最大,Vanguard第二名。

在指數化投資的世界,Vanguard管理的資產價值遠遠高過第二名BlackRock。但在ETF,Vanguard反而落後BlackRock。這代表Vanguard管理的指數化投資資產,很大一塊是在基金上面。

譬如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 (VTI),資產總價值5400億美金。其基金版本,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Index Fund,則有約1.46兆美金。

仍有大量資金,許多投資人,是用基金進行指數化投資。

這張圖是美國前十大資產管理公司,該公司規模最大的五支基金,在公司管理資產總值的占比。

集中程度最高的是State Street,最大的五支基金,就占其管理資產總值的56%。State Street旗下規模最大的標的SPY,就占其管理資產總值的44%。

集中程度第二高則是Invesco。這家公司的資產主力在QQQ。

這張圖則是美國前十大資產管理業者,旗下基金的晨星Medalist Rating占比分布。

Medalist Rating是美國晨星的前瞻性評等。從基金的經理人、投資程序與母公司狀況三方面進行分析,然後給出評級。

圖中深藍色是黃金評等,橘色是白銀評等,淡藍色則是青銅評等。

可以看到Vanguard旗下97%的基金有得到正向的(也就是青銅評等以上)Medalist Rating。而其深藍色區塊(黃金評等)的比重,是十大業者中最高的。

Vanguard有高市占率,旗下基金得到良好評等,公司評等(Parent rating)也高。

這是2025年這份報告看到的狀況。

我在2006開始用美國券商投資時,一開始就是鎖定使用Vanguard的標的。並不是我能預見未來,知道在19年過後,Vanguard會成為美國業界的霸主。

其實Vanguard的市占率是否成為美國第一,並不是我在意的事。

作為一個指數化投資者,我在意的是,資產管理公司能否用低成本提供良好的資產管理服務。

低成本。我才能將市場報酬的絕大多數握在自己手上。
良好的服務,我才能取得貼近市場的指數追蹤成果。

從Vanguard這家公司的結構成立以來的歷史,我有很好的理由相信它會做好這些工作。所以我買進,並長期持有Vanguard投資工具。

而這家公司也因為有做好這些基本功,不僅讓原有的客戶持續投資,也吸引大量新客戶。

資產管理公司把投資做好,所以吸引了大量資產。

而不是為了吸引資產,不斷”推陳出新”,用各種奇形怪狀的策略吸引投資人。發現成果不佳,做不下去,就換下一個策略。

順序不對,成果截然不同。而很多基金公司,還在後面這條路上樂此不疲。

近20年的時間,我看到自己放在Vanguard投資工具上面的資產總值顯著成長。這家公司也看到自身管理的資產總值大幅躍進。

可以說, Vanguard伴隨我一起成長,一起走過漫長的投資之路。

這不正是資產管理的最高境界嗎?

為投資人帶來成果,也因此,為自己帶來了成就。

感謝柏格先生50年前的創舉,建立一家前所未見的由投資人共有的資產管理公司。從這個穩固根基,發展出各種良好特點。

也感謝這幾十年來,在Vanguard的每一位專門人才的貢獻。用超低成本提供高品質服務,年復一年貼近指數的成果,需要運作效率與資產管理技術。

當然,也必需慶幸自己在2006當時,就放棄國內高成本基金,直接選用美國當地的低成本指數化投資工具。

因為,就算Vanguard再怎麼進步,指數化投資做得再好,假如不去使用,那這些成果都跟自己沒有關係。

更好的投資環境與標的,始終屬於願意踏出這一步,去掌握機會的投資人。



閱讀全文

“ETF關鍵報告” 2026一月18日台中班開課公告

上次台中開立”ETF關鍵報告”已經是2025年六月,且持續有朋友詢問下一次台中開課時間。

所以綠角預計在2026年一月18日(星期日下午),於台中開立"ETF關鍵報告"。

"ETF關鍵報告"是解說"ETF"這項投資工具運作原理、比較與選擇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的專門課程。

北部想參加ETF課程的朋友,可參考2025十二月14日台北班

南部想參加的朋友,可參考2026一月25日高雄班

想瞭解整體投資概念,以及如何根據個人需求設計投資組合、制定投資計畫的朋友,可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中部課程是”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26一月17、18日台中班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請見綠角開課計畫

之前參加過的朋友的評價,可參考:

“ETF關鍵報告”2025八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ETF關鍵報告”2025六月台中班學員課後回饋

“ETF關鍵報告”2025五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詳細課程內容,可見:

“ETF關鍵報告”內容介紹

前言:

指數化投資的ETF,是目前可以讓一般投資人,用最低的成本,最簡單的方式,就取得市場報酬的方法。

而且,光是指數所代表的市場報酬,長期下來就可以勝過大多主動型基金,專家選股的成果。

不論是台灣投信基金,或是在台灣銷售的境外基金,普遍有內扣成本過高的問題。

台灣當地的ETF,又可能有指數追蹤效益不彰或是隱藏高額內扣費用的問題。

美國成熟的低成本指數化投資工具,已經成為許多投資人的明智選擇。

但是,你是否從未注意過自己下單時ETF的買賣價差與折溢價?

你是否認為ETF只要內扣費用愈低就會愈貼近指數表現,卻不知道要如何衡量資產管理公司的指數追蹤能力?

”ETF關鍵報告”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參加者對美國ETF有一整體的瞭解,抓住重點,讓ETF成為你得心應手的投資工具。

ETF課程相關資訊如下:

課程特色:

1. 美國已有三千九百支以上的ETF。投資於全球各地市場,各種資產類別,使用多種策略。懂得美國ETF,可以大幅擴增自己的投資機會

2. ETF關鍵報告是針對美國ETF的專門課程,主題明確。從第一節課的基本概念,到最後一節課的交易需要注意事項,由淺到深,每個段落都有確切的學習重點。確認參加的朋友都能對美國ETF有確實的掌握。

3. 課程內容由台灣最早開始有系統的寫文章介紹美國ETF的綠角編寫與全程講解。課程中,投資朋友將可以看到綠角多年ETF的投資心得

閱讀全文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26一月17、18日台中班開課公告

上次台中開立”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已經是2025年六月,且持續有讀者朋友留言詢問下一次中部開課時間。

綠角決定在2026年一月17、18日於台中開立"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同一個周末的星期日下午,於同一教室開立“ETF關鍵報告” 一月18日台中班。歡迎想要深入瞭解資產配置課程中美國ETF的朋友,可報名參加。

北部想參加這個課程的朋友,可參考2025十二月13、14日台北班

南部朋友可參考2026一月24、25日高雄班開課公告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可參考綠角開課計畫

之前參加過的朋友的課後心得,可見以下文章: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5八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5六月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5六月台中班學員課後回饋

長期執行資產配置的實際成效,可見:

定期投入ETF資產配置投資組合的實際成果(Asset Allocation with Periodic Investments,2025更新)

前言:

資產配置是一個容易執行,低時間與低金錢成本的投資方式。而且可根據個人的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做出調整。

不需要再一直留意或擔心經濟前景與金融市場的狀態。單純的配置,有時甚至就打敗專業經理人不斷根據市場狀況調整的操作績效

但台灣投資人到底要如何做資產配置?

目前討論資產配置的書籍,大多是英文作品的譯作。鮮少以台灣投資人為出發點的資產配置書籍。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是一個以台灣投資人觀點出發的課程。

這個課程將詳細解釋各種資產類別的特性、歷史經驗、資產配置的核心效果、綠角選擇的方法、以及如何建構一個符合自身目標投資組合的實際做法。定期投入方法的比較與選擇,再平衡的實際做法,都有專門討論。

期望能讓參加過的朋友,對投資,對於各種金融資產的特性有正確且更完整的認識。

詳細課程內容可參考“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程內容介紹這篇文章。

開課日期:

台中:一月17、18號


課程時間共九小時,分星期六與星期日兩天上課。以下為活動流程:

時間                                   活動內容                         
星期六上午

08:40-08:55          
報到
09:00-09:50          
資產配置的理由
10:00-10:50          
資產類別介紹1 
11:00-12:00          
資產類別介紹2  Q&A

12:00-13:30                  午餐與休息

星期六下午

13:30-14:20          如何決定資產比重與投資工具的選擇
14:30-15:20          
報酬率預估(歷史經驗與目前狀況) 
15:30-16:30          
資產配置範例                                        Q&A

星期日上午

08:40-08:55          報到
09:00-09:50          定期投入方法(定期定額與定期定值)
10:00-10:50          再平衡與生命週期投資                               
11:00-12:00          投資組合的改進空間與資產配置的障礙 Q&A  

閱讀全文

“ETF關鍵報告” 2026一月25日高雄班開課公告

上次高雄開立”ETF關鍵報告”已經是2025年六月,且持續有朋友留言詢問下一次南部開課時間。

所以綠角預計將於一月25日(星期日下午),於高雄開立"ETF關鍵報告"。

"ETF關鍵報告"是解說"ETF"這項投資工具運作原理、比較與選擇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的專門課程。

北部想參加ETF課程的朋友,可參考2025十二月14日台北班

中部想參加ETF課程的朋友,可參考2026一月18日台中班

想瞭解整體投資概念,以及如何根據個人需求設計投資組合、設定投資計畫的朋友,可以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南部課程是”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6一月24、25日高雄班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請見綠角開課計畫

之前參加過的朋友的評價,可參考:

“ETF關鍵報告”2025八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ETF關鍵報告”2025六月台中班學員課後回饋

“ETF關鍵報告”2025五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詳細課程內容,可見:

“ETF關鍵報告”內容介紹

前言:

指數化投資的ETF,是目前可以讓一般投資人,用最低的成本,最簡單的方式,就取得市場報酬的方法。

而且,光是指數所代表的市場報酬,長期下來就可以勝過大多主動型基金,專家選股的成果。

不論是台灣投信基金,或是在台灣銷售的境外基金,普遍有內扣成本過高的問題。

台灣當地的ETF,又可能有指數追蹤效益不彰或是隱藏高額內扣費用的問題。

美國成熟的低成本指數化投資工具,已經成為許多投資人的明智選擇。

但是,你是否從未注意過自己下單時ETF的買賣價差與折溢價?

你是否認為ETF只要內扣費用愈低就會愈貼近指數表現,卻不知道要如何衡量資產管理公司的指數追蹤能力?

”ETF關鍵報告”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參加者對美國ETF有一整體的瞭解,抓住重點,讓ETF成為你得心應手的投資工具。

ETF課程相關資訊如下:

課程特色:

1. 美國已有三千九百支以上的ETF。投資於全球各地市場,各種資產類別,使用多種策略。懂得美國ETF,可以大幅擴增自己的投資機會

2. ETF關鍵報告是針對美國ETF的專門課程,主題明確。從第一節課的基本概念,到最後一節課的交易需要注意事項,由淺到深,每個段落都有確切的學習重點。確認參加的朋友都能對美國ETF有確實的掌握。

3. 課程內容由台灣最早開始有系統的寫文章介紹美國ETF的綠角編寫與全程講解。課程中,投資朋友將可以看到綠角多年ETF的投資心得

閱讀全文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6一月24、25日高雄班開課公告

上次高雄開立”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已經是2025年六月,且不斷有朋友留言詢問下一次中南部開課時間。

綠角決定在2026年一月24、25日於高雄再次開立"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同一個周末的星期日下午,於同一教室開立“ETF關鍵報告” 2026一月25日高雄班。歡迎想要深入瞭解資產配置課程中美國ETF的朋友,可報名參加。

北部想參加這個課程的朋友,可參考2025十二月13、14日台北班

中部想參加的朋友,可參考2026一月17、18日台中班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可參考綠角開課計畫

之前參加過的朋友的課後心得,可見以下文章: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5八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5六月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5六月台中班學員課後回饋

長期執行資產配置的實際成效,可見:

定期投入ETF資產配置投資組合的實際成果(Asset Allocation with Periodic Investments,2025更新)

前言:

資產配置是一般投資人最容易執行,管理的金錢與時間成本最低的投資方式。

單純的配置,有時甚至就打敗專業經理人不斷根據市場狀況調整的操作績效

但台灣投資人到底要如何做資產配置?

目前討論資產配置的書籍,大多是英文作品的譯作。鮮少以台灣投資人為出發點的資產配置書籍。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是一個以台灣投資人觀點出發的課程。

這個課程將詳細解釋各種資產類別的特性、歷史經驗、資產配置的核心效果、綠角選擇的方法、以及如何建構一個符合自身目標投資組合的實際做法。定期投入方法的比較與選擇,再平衡的實際做法,都有專門討論。

期望能讓參加過的朋友,能對投資,對於各種金融資產的特性有正確且更完整的認識。

詳細課程內容可參考“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程內容介紹這篇文章。

開課日期:

高雄:2026年一月24、25號

課程時間共九小時,分星期六與星期日兩天上課。以下為活動流程:

時間                                   活動內容                         
星期六上午

08:40-08:55          
報到
09:00-09:50          
資產配置的理由
10:00-10:50          
資產類別介紹1 
11:00-12:00          
資產類別介紹2  Q&A

12:00-13:30                  午餐與休息

星期六下午

13:30-14:20          如何決定資產比重與投資工具的選擇
14:30-15:20          
報酬率預估(歷史經驗與目前狀況) 
15:30-16:30          
資產配置範例                                        Q&A

星期日上午

08:40-08:55          報到
09:00-09:50          定期投入方法(定期定額與定期定值)
10:00-10:50          再平衡與生命週期投資                               
11:00-12:00          投資組合的改進空間與資產配置的障礙 Q&A  

閱讀全文

台灣與美國家庭財富狀況的差距(Comparison of Household Wealth in Taiwan and USA)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這篇是台灣家庭財富系列文章的第四篇。

最一開始是台灣財富梯級現況—你位在那一階呢?,顯示了台灣最近一次家庭財富統計,五分位與十分位的家庭財富狀況。

第二篇是台灣貧富差距的真相。比較了三十年來,台灣家庭財富的變化。其中最低的20%家庭,狀況實在令人擔憂。

第三篇則是攀爬台灣財富階梯需要多高的資產報酬率?。討論三十年來,維持相同的家庭財富位階,或想要往上爬,分別需要多少的資產報酬率。

這一篇文章則是將台灣與美國家庭財富的狀況進行對比。

之前文章提到,台灣家庭依資產淨值分成十等份,狀況如下表:


十分位

家庭淨資產 ()

D1

143

D2

319

D3

490

D4

677

D5

894

D6

1171

D7

1547

D8

2134

D9

3391


表中D1,143萬的意思是,所有台灣家庭,有10%的家庭,淨資產是在143萬以下。

D2,319萬則代表,有20%的台灣家庭,淨資產在319萬以下。

美國的狀況呢?

美國國家統計局有2022美國家庭財富狀況的報告。(台灣的報告是2021年底的情形,算相近的時間點)

美國狀況如下表:

百分位

家庭淨資產 (美金)

10th

0

25th

18,280

50th

176,500

75th

614,700

90th

1,603,000


10th是零,代表美國最沒錢的10%家庭,淨資產價值是在零以下。十分之一的美國家庭,資產是負值。代表在這樣一個富裕國家,其實很多家庭根本沒有資產。

台灣的10th是143萬台幣。比美國的零,明顯要好。

美國家庭財富的50th是176,500美金。代表有一半的美國家庭,淨資產價值在這個數字以下。

2022年初,美金對台幣匯率是27.7。176,500美金等同489萬台幣。

台灣在2021年底,家庭財富中位數是894萬台幣。台灣家庭財富的中位數,也是比美國高。

美國家庭財富的75th是614,700美金,約當1700萬台幣。台灣沒有75th百分位的資料。台灣有的資料點是70th與80th,分別是1547萬與2134萬台幣。美國的75th,1700萬台幣就約略落在這中間。所以可以說美國到了最有錢的前25%家庭,終於追上台灣。

美國家庭財富的90th是1,603,000美金。約當4440萬台幣。

台灣家庭財富的90th是3391萬台幣。

美國前10%富有的家庭,持有超過4440萬台幣的資產。台灣前10%富有家庭,資產淨值在3391萬台幣以上。美國前10%富有家庭比台灣前10%富有家庭更有錢。

從這樣的對比可以看到,美國資產淨值較低的75%的家庭與台灣資產淨值較低的75%的家庭相比,是更窮的。

但美國資產較高的25%家庭與台灣資產價值較高的25%家庭相比,則更有錢。

美國的貧窮家庭,比台灣貧窮家庭更窮。美國的富有家庭,比台灣富有家庭更有錢。這是更大的財富差距。

美國那10%淨資產不到0的家庭,他們的生活型態,安全感,以及對社會的觀感,會跟最有錢那10%的家庭非常不同。

就如同台灣最貧窮20%家庭的狀況,美國貧窮家庭也是形塑美國的政治現實與社會氛圍的重要力量。



閱讀全文

“ETF關鍵報告” 2025十二月14日台北班開課公告

由於“ETF關鍵報告” 已經在前天順利完成,目前北部沒有開放報名的梯次。

所以綠角決定在2025十二月14日(星期日),於台北開立"ETF關鍵報告"

"ETF關鍵報告"是解說"ETF"這項投資工具運作原理、比較與選擇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的專門課程。

中部想參加ETF課程的朋友,可參考2026一月18日台中班

南部想參加ETF課程的朋友,可參考“ETF關鍵報告” 2026一月25日高雄班

想瞭解整體投資概念,以及如何根據個人需求設計投資組合、設定投資計畫的朋友,可以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最近的梯次是”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55十二月13、14日台北班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請見綠角開課計畫

之前參加過的朋友的評價,可參考:

“ETF關鍵報告”2025八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ETF關鍵報告”2025六月台中班學員課後回饋

“ETF關鍵報告”2025五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詳細課程內容,可見:

“ETF關鍵報告”內容介紹

前言:

指數化投資的ETF,是目前可以讓一般投資人,用最低的成本,最簡單的方式,就取得市場報酬的方法。

而且,光是指數所代表的市場報酬,長期下來就可以勝過大多主動型基金,專家選股的成果。

不論是台灣投信基金,或是在台灣銷售的境外基金,普遍有內扣成本過高的問題。

台灣當地的ETF,又可能有指數追蹤效益不彰或是隱藏高額內扣費用的問題。

美國成熟的低成本指數化投資工具,已經成為許多投資人的明智選擇。

但是,你是否從未注意過自己下單時ETF的買賣價差與折溢價?

你是否認為ETF只要內扣費用愈低就會愈貼近指數表現,卻不知道要如何衡量資產管理公司的指數追蹤能力?

”ETF關鍵報告”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參加者對美國ETF有一整體的瞭解,抓住重點,讓ETF成為你得心應手的投資工具。

ETF課程相關資訊如下:

課程特色:

1. 美國已有三千九百支以上的ETF。投資於全球各地市場,各種資產類別,使用多種策略。懂得美國ETF,可以大幅擴增自己的投資機會

2. ETF關鍵報告是針對美國ETF的專門課程,主題明確。從第一節課的基本概念,到最後一節課的交易需要注意事項,由淺到深,每個段落都有確切的學習重點。確認參加的朋友都能對美國ETF有確實的掌握。

3. 課程內容由台灣最早開始有系統的寫文章介紹美國ETF的綠角編寫與全程講解。課程中,投資朋友將可以看到綠角多年ETF的投資心得

閱讀全文

如何拉高債券投資的思考層級(You Can be Strategic About Bonds)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美國晨星個人理財總監Christine Benz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清楚說明債券投資的關鍵。我覺得她講出了許多債券投資人的盲點。

Benz提到,自己收到很多讀者關於債券的問題。像是這樣:

“近期殖利率曲線變陡,要選哪種債券比較好?”
“假如聯準會又開始升息,我是不是應該賣出債券轉往現金?”

她也聽到理財顧問說:

“我將客戶的債券都調整到短期”
“由於通膨疑慮,我請客戶全部出清債券部位”

不論是投資者或是金融從業人員,很多人認為債券投資的重點,就是要看聯準會接下來是升息或降息、看通膨是高是低,看殖利率曲線的型態、看就業報告等各種指標,不斷地進行調整。這樣就可以在債券世界趨吉避凶。

還是趨凶避吉?

作者引用晨星Mind the Gap的研究,投資人投資債券基金取得的報酬,在2000到2024的滾動十年期間,比起債券基金本身的報酬明顯落後。

投資人挑時間點買賣債券基金,都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好的報酬。不是為了降低報酬。結果卻是損害自身的成果。

債券投資不是只能從戰術層面去思考。不是只有這許許多多應付短期變化的操作,才是債券投資之道。

投資人可以用戰略層面來思考。那就是在你的整體投資組合中,債券的作用到底是甚麼。

最常見的主要作用,就是用高評等債與高風險資產搭配,用來緩和股市下跌時,整題投資組合的損失。

這是債券可以達成的作用。可以透過長期持有債券達成。不需要進行買賣操作。

我過去也寫了多篇文章,印證債券這方面的效果。像以下四篇:

資產配置在2025全球關稅戰中的表現

資產配置者眼中的肺炎疫情與股市大跌1—股債搭配的效果

資產配置在美中貿易戰的效果

資產配置是否有發揮效果呢?以2018十月全球股市修正為例

比較少被提到的是,債券在高風險資產長期表現不良時的作用。

即便是在百年以來,全球股市表現名列前茅的美國股市,也曾發生長達十年,股市報酬不彰,債券反而成為主要報酬來源的情形。

(股市十年累積報酬落後公債,這在美國從1926以來,發生過幾次?還有短、中、長期公債與股市的負相關有何差別,都是"《全新》債券啟示錄"的部分主題)

股市大多頭時代,債券的穩定性常被忽略,甚至看不起。

還有人說,股市波動沒甚麼,撐過去就好。

這些人在真正風險來臨時,就像夏蟬到了冬天,全都會消失不見。像2025年四月,川普大刀闊斧要重整全球貿易與合作體系時,全球股市明顯下跌時,你看不到”撐過去就好”這種言論。因為當時,市場的確有很好的下跌理由,也不知道跌到何時會停。

不要低估高風險資產的風險。以為自己口頭上對風險無視,就可以在風險真的出現時,對風險免疫。

就像一個人可以說:”我不怕槍”。等到真的被恐怖份子用槍指著頭的時候,他會不會怕呢?

你說”槍不一樣啊,大家都知道打下去會重傷或死人耶。”

市場風險不也是這樣嗎?

有多少歷史經驗證明,許多投資人就在大跌當中撐不下去,在恐慌中狼狽離開市場,造成嚴重虧損,或是根本無法再站起來。太多證據證明是危險的東西,為什麼有人會覺得對自己就不構成風險呢?

2008金融海嘯有多少人虧損?

2020肺炎疫情,有多少人在恐慌中賣在低點,錯過後面的反彈?

然後未來,在20xx年將發生的大空頭,投資人都不會虧損。因為大家心性都變強了,都知道只要撐下去就可以。

這會不會太天真了。

風險要事先準備,不是以為自己可以預先知道何時風險會出現,這種想法的後果往往是措手不及。也不是口頭上輕忽風險,然後沒有準備。

傳統安全資產,債券,不要一直想去操作它,帶來更好的報酬。好像要把穩定的債券,弄到跟股市一樣高的報酬,才算”合理”,才能顯得自己”很會投資”。戰術層級的操作,恐怕很難帶來理想的成果。

想好自己投資債券的目的,讓其發揮穩定的作用,選好對應的合宜債券類別。用戰略等級進行思考,單純長期持有。你會得到債券的作用,也會得到比短線進出更好的成果。



閱讀全文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5十二月13、14日台北班開課公告

十月台北資產配置已順利完成,目前台北沒有開放報名的梯次。

所以綠角決定在2025年十二月13、14日,於台北開立"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同一個周末的星期日下午,於同一教室開立“ETF關鍵報告” 2025十二月14台北班。歡迎想要深入瞭解資產配置課程中美國ETF的朋友,可報名參加。

中部想參加資產配置課程的朋友,可參考2026一月17、18日台中班

南部想參加的朋友,可參考2026一月24、25日高雄班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可參考綠角開課計畫

之前參加過的朋友的課後心得,可見以下文章: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5八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5六月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5六月台中班學員課後回饋

長期執行資產配置的實際成效,可見:

定期投入ETF資產配置投資組合的實際成果(Asset Allocation with Periodic Investments,2025更新)

前言:

資產配置是一個容易執行,低時間與低金錢成本的投資方式。而且可根據個人的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做出調整。

不需要再一直留意或擔心經濟前景與金融市場的狀態。單純的配置,大多就可勝過專業經理人(或投資人自己)不斷根據市場狀況調整的操作績效

但台灣投資人到底要如何做資產配置?

目前討論資產配置的書籍,大多是英文作品的譯作。鮮少以台灣投資人為出發點的資產配置書籍。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以台灣投資人觀點出發

詳細解釋各種資產類別的特性、資產配置的核心效果、綠角自己多年來的實際經驗。

以及如何建構一個符合自身目標投資組合的實際做法。定期投入方法的比較與選擇,再平衡的實際做法,都有專門討論。

還有附帶一個Excel試算表,可順利的完成定期投入與再平衡時,每個標的要買賣幾股的計算。

目標在於讓參加過的朋友,不僅能對資產配置以及各種金融資產的特性有正確且更完整的認識而且也懂得實際執行的方法。

詳細課程內容可參考“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程內容介紹這篇文章。

開課日期:

台北:2025年十二月13、14號

課程時間共九小時,分星期六與星期日兩天上課。以下為活動流程:

時間                                   活動內容                         
星期六上午

08:40-08:55          
報到
09:00-09:50          
資產配置的理由
10:00-10:50          
資產類別介紹1 
11:00-12:00          
資產類別介紹2  Q&A

12:00-13:30                  午餐與休息

星期六下午

13:30-14:20          如何決定資產比重與投資工具的選擇
14:30-15:20          
報酬率預估(歷史經驗與目前狀況) 
15:30-16:30          
資產配置範例                                        Q&A

星期日上午

08:40-08:55          報到
09:00-09:50          定期投入方法(定期定額與定期定值)
10:00-10:50          再平衡與生命週期投資                               
11:00-12:00          投資組合的改進空間與資產配置的障礙 Q&A  

閱讀全文

“ETF關鍵報告”2025八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5八月在台北舉辦的“ETF關鍵報告”參加朋友的課後回饋。

課程主題與整體架構,可見“ETF關鍵報告”內容介紹

想參加的朋友,可參考最新梯次課程:

“ETF關鍵報告” 2025十月19日台北班

所有開課時程,可見綠角開課計畫

綠角感言

ETF不論在台灣還是美國,近幾年都有顯著的成長,標的數目與管理資產總值大幅增加。

但普及未必代表更多人對ETF有適當的理解。

譬如看到追蹤同一指數的ETF,只會看內扣總開銷,以為內扣費用愈低就愈好,不知道當費用差距低到只有0.01%或0.02%時,就需要進行更全面的分析。有其它需考慮的重點,要與成本一同納入考量。

或者對ETF的運作原理不明白,以為進行指數化投資的ETF在面對成分股股價大漲,在指數中的占比提高時,ETF就要買進更多股票。

這等於是不知道成分股股價上漲,自然就會造成ETF投資組合中,該股票占比提升。ETF不需要買進股票。

有這個錯誤認知,就會以為ETF追漲殺跌,擴大市場波動。會相信一些對ETF的不實指控。

像投資同一市場的標的,有的ETF流動性好,有的內扣費用低。那些優點適合那些投資目標?

還有,在美國一樣叫ETF,背後可以採行不同的結構。這些結構會如何影響ETF的績效?

其實有很多可以深入討論的地方。

“ETF關鍵報告”讓剛接觸的朋友,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建立起對ETF的系統性認知。

也可以讓已經投資一段時間的朋友,看到過去自己忽略的地方。

感謝每一位參加與提出回饋的朋友,我會持續分享ETF相關知識。

課後問卷回饋

“根據ETF分析表,可以找到合適的ETF,非常感謝。” 蘇小姐


“以前看著台灣與美國玲瑯滿目的各種ETF,不知道如何分析與研究,只能從網路上看到不同人推薦不同的ETF,也不知道哪些是符合自己希望的資產配置標的,感謝綠角老師分享幾個ETF檢視的關鍵指標,讓我們能自行看懂每個ETF,然後自己就能做好資產配置規劃

謝謝綠角老師在週末兩天提供高CP值的課程,非常有收穫,也謝謝工作人員貼心服務大家。” 黃先生


“謝謝你們,內容很紮實,很棒。” 張小姐


所有概念都對投資小白來說很有幫助, ETF分析表可以幫助自己很有步驟與方法的蒐集資訊。” 郭小姐


“非常感謝綠角老師與工作人員的用心安排,課程進行能很輕鬆果斷的切入主題既不浪費時間又不會感到突然。

近十年前拜讀了綠角老師的基金八堂課與前進美國券商,看一篇篇老師介紹不同股債組合比的成果展示,為自己正式錨定理財方向而踏上ETF之路。雖然是有進行股債投資組合,選的也是好標的,然而這數年來,知道VT, VTI, BWX, BND等等是代表什麼,但他們對我來說卻很像熟悉的陌生人,直到這次總算趕上綠角老師的課,決定從基本面向來重新認識一遍,感到從頭到尾好多細節都不曾注意過

接下來,再準備上資產配置戰略總覽,期待發現更多盲點,也更認識我的組合們。” 黃小姐


更深入認識美股ETF的本質和內扣成本的重要性。綠角老師很鉅細靡遺的探討和引用數據佐證,讓人信服!工作人員很親切!” 莊小姐


“ETF關鍵報告清楚講解了套利機制、查詢方法以及追蹤指數的分辨查詢方式,能幫助我在搜尋茫茫美國ETF名單時有可遵循的方向。” 吳小姐


“我覺得挑選ETF的基本資料很完整,也會說明每個欄位背後的邏輯~” 藍小姐


覺得最有收穫的是如何從財經網站找到ETF重要資訊及綠角對ETF交易的提醒。謝謝綠角及工作人員,讓我過了充實的一個下午!” 羅小姐


瞭解如何查詢ETF的詳細資料。” 曾小姐


提供資料網站連結可以查詢,也提供整理好的資料可以實作查詢ETF各項資料很實用。” 楊先生


深度了解ETF應該思考的各部份。” 劉小姐


“1. 對於ETF有更系統和全面的了解 2. 知道如何篩選和比較ETF” 匿名朋友


課程精實緊密,每個主題都很重要。” 鄧先生




閱讀全文

攀爬台灣財富階梯需要多高的資產報酬率?(Required Rate of Return to Climb Wealth Ladder in Taiwan)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一開始,先看一下台灣貧富差距的真相文章中的表格:

(非常建議還沒看過之前文章的朋友,先看過之後,再閱讀本文。較能前後連貫)

 

1991

2021

平均家庭資產淨值

526

1077.8

最高20%家庭平均資產淨值

1306

3377.5

最低20%家庭平均資產淨值

77.7

50.67

(單位皆為萬台幣,都是1991的錢)

1991台灣家庭平均資產淨值是526萬台幣,30年過後,到2021,成長為1077.8萬台幣(已去除通膨,是1991的錢)。這是2.05倍的實質成長。

30年達到2.05倍的成長,需要多少年化報酬率呢?

計算可得,是2.42%。

這30年,台灣的年化通膨是1.4%。也就是說,假如你的資產可以達到年化約3.8%的名目報酬率(2.4+1.4=3.8),就可以在這30年,讓家庭資產維持在台灣的平均數。

光是要維持相同的財富位階,就需要成長。

也就是說,假如你將資產主力放在扣除通膨後,幾乎沒什麼成長或甚至是負成長的定存上面。或是你有投資股市這類風險資產,但方法不當,錯過報酬。當別人在爬財富階梯時,你是在坐向下的溜滑梯。

家庭資產淨值最高的20%家庭,平均財富從1306萬成長到3377.5萬台幣。這是變成2.59倍,需要年化3.22%的實質成長率。

3.22%比維持平均所需的2.42%更高。

怎樣才能取得3.22%的30年實質成長率,加上年化1.4%的通膨,約4.6%的名目成長率呢?

衡量台灣股市表現的加權股價指數,從1991年底到2021年底,年化報酬是4.69%。

也就是說,這段期間的台灣股市報酬,約略可以讓一個1991資產前20%的家庭,在30年後資產仍維持在前20%。

(台灣股市比較好的衡量標準是有計入股息的加權股價報酬指數。但是報酬指數要從2003才開始有資料。所以這裡使用歷史較久的加權股市指數。)

台灣股市近幾年的大多頭,可能會讓不少人對台股30年間只有4.69%的年化報酬感到訝異。

這30年,台股有很多次重大下跌。

1995跌27.38%。1998跌21.60%。2000跌43.91%。還有2008下跌46%。

1991年底到2021年底這30年,可以分成前20年與後10年兩個段落。

前20年,1991年底到2011年底,台股年化報酬2.2%。
後10年,2011年底到2021年底,台股年化報酬9.9%。

這30年台股的成長,很大部分是發生在較近的年度。報酬分布在時間上非常不平均。這我在金融市場並非平均,意外實為正常有討論過。

不要因為近幾年的大漲,就忽略了歷史就已經明白展現的風險。股市可能長期報酬低落。

在1991資產最低的20%家庭,30年後要爬升到最高的20%,需要多少年化實質報酬呢?

答案是13.4%。

加上同期1.4%的年化通膨,那是長達30年,14.8%的年化名目報酬率。

這要完全靠投資達成,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也就是說,要從相對較低的財富位階往上爬升,不能只靠投資,這樣動力不足。投資之外,同時還要將工作所得儲蓄下來,持續轉換成資產,這樣才能在財富位階有效向上爬升。

有一些處在相對低階財富的人,將投資視為唯一的爬升之路。這會很辛苦。

前耶魯大學校務基金投資執行長,史雲生先生,創下20年年化報酬16.1%的成績,就是法人投資界的標竿人物了。

也就是說,能達成30年,年化近15%的報酬,就可以晉身全球投資名人堂。

以此為目標,相當於以成為大聯盟傳奇傑出球員為目標。

不是不可能,但機會非常非常低。

想要爬升財富階梯,工作所得仍是不可忽略的重點。特別是所得的成長性。

三個狀況整理成下表:

需要實質成長率

維持平均家庭資產淨值

2.42%

20%維持在前20%

3.22%

最低20%前進到最高20%

13.40%


基本原則是,光是要維持相同的財富位階,就需要扣除通膨後,實質的資產成長。

只維持相同購買力的資產價值,在台灣社會的財富位階會往下掉。

這未必代表一種很苛刻的環境。在一個愈來愈富裕的社會,這是本應如此。

要在財富階梯上爬升,需要收入與投資兩個動力來源。

收入方面,重點不僅是當下收入多少,對於愈年輕的人,更重要的是未來收入的成長性。

收入不會成長,然後要面臨未來幾十年很可能愈來愈高的資產價格與生活費,是一個可以的話,最可好用力跳出來的困境。不要覺得這樣還好,目前生活還過得去,就一直待下去。幾十年後,後果浮現,很難彌補。

不當投資,會造成財富位階下滑。對於年齡愈大的族群,這點愈重要。

譬如一個55歲的人,他日後的工作所得可以再幫助資產成長的部分已經不多,其整體資產價值的主要決定因素是他的資產放在那裡,用什麼方式去投資。

負面狀況就像在股市一年漲二、三十趴的時候,沒有參與到,因為相信高股息或其它主動投資策略,只賺二、三趴。

長期如此,傷害逐漸累積。這個人可能會發現自己在50歲是,是穩穩的台灣財富前10%家庭,到了七、八十歲,掉到中位或更後面。愈活愈窮。

當然不是說一定要往上爬,愈來愈有錢,人才會更幸福。

John D Rockefeller是美國石油大亨,1920年代的全球首富。毫無疑問的富豪。

但洛克斐勒當時沒有跨國噴射機航班,沒有電視,沒有手機。沒有抗生素,缺乏破傷風、麻疹與天花疫苗。想想看,沒有這些東西的生活。

也就是說,當代社會的一般人,就過著比100年前全球首富更好的日子。

但現代的一般人不會覺得自己在財富上比洛克斐勒幸福。

因為這些享受與進展,已被視為理所當然,本來就要有的東西。

雖常說不要跟人比,但很實際的問題就是,財富或多或少就是有跟他人相比,自己處在什麼位置的成份。

看清楚自己目前處在什麼位置。想要往上爬的話,知道方法。不想往下掉的話,也知道預防之道。

這樣,可算是財富方面的明白人。



閱讀全文

定期定額投入美國ETF績效分析---以VWO為例(Dollar-cost Averaging into Vanguard FTSE Emerging Markets ETF,2025更新)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本文計算與呈現對全球新興市場股市ETF,Vanguard FTSE Emerging Markets ETF (美股代號:VWO)定期定額投資的成果。

投入方式是從2007年1月到2024年12月為止,共18年,分別在每年的一、四、七、十月,每季定期投入

投入時間在該月的第一個營業日。以收盤結算淨值做為買進價格。

每季投入目標為600美金。因為過去透過美國券商下單買ETF大多只能買進整數股。所以通常無法剛好將600美金全部投入。每次投入的目標雖是600美金,但因為ETF只能買進整數股,所以有時投入金額會比600多一些,有時會少一些。

配息在扣除30%預課稅款後,剩餘款項於配息的可配發日當天,以ETF的收盤淨值再投入。

根據這樣的條件定期買進,過程如下表:

日期

買入價

買進股數

投入金額

分割後

股數

2007/1/2

76.87

8

614.96

16

2007/4/2

78.9

8

631.2

16

2007/7/2

92.58

6

555.48

12

2007/10/1

106.38

6

638.28

12

2008/1/2

103.87

6

623.22

12

2008/4/1

96.66

6

579.96

12

2008/7/1

45.81

13

595.53

n/a

2008/10/1

34.1

18

613.8

n/a

2009/1/2

24.5

24

588

n/a

2009/4/1

24.35

25

608.75

n/a

2009/7/1

32.23

19

612.37

n/a

2009/10/1

37.67

16

602.72

n/a

2010/1/4

42.11

14

589.54

n/a

2010/4/1

42.85

14

599.9

n/a

2010/7/1

38.13

16

610.08

n/a

2010/10/1

45.87

13

596.31

n/a

2011/1/3

48.57

12

582.84

n/a

2011/4/1

49.57

12

594.84

n/a

2011/7/1

49

12

588

n/a

2011/10/3

35.47

17

602.99

n/a

2012/1/3

39.1

15

586.5

n/a

2012/4/2

43.74

14

612.36

n/a

2012/7/2

39.82

15

597.3

n/a

2012/10/1

42

14

588

n/a

2013/1/2

45.11

13

586.43

n/a

2013/4/1

42.8

14

599.2

n/a

2013/7/1

39.03

15

585.45

n/a

2013/10/1

40.77

15

611.55

n/a

2014/1/2

40.15

15

602.25

n/a

2014/4/1

40.87

15

613.05

n/a

2014/7/1

43.46

14

608.44

n/a

2014/10/1

41.22

15

618.3

n/a

2015/1/2

39.84

15

597.6

n/a

2015/4/1

41.23

15

618.45

n/a

2015/7/1

41

15

615

n/a

2015/10/1

33.2

18

597.6

n/a

2016/1/4

31.88

19

605.72

n/a

2016/4/1

34.49

17

586.33

n/a

2016/7/1

35.28

17

599.76

n/a

2016/10/3

37.69

16

603.04

n/a

2017/1/3

36.11

17

613.87

n/a

2017/4/3

39.76

15

596.4

n/a

2017/7/3

40.86

15

612.9

n/a

2017/10/2

43.51

14

609.14

n/a

2018/1/2

46.83

13

608.79

n/a

2018/4/2

46.12

13

599.56

n/a

2018/7/2

42.05

14

588.7

n/a

2018/10/1

41.07

15

616.05

n/a

2019/1/2

38.15

16

610.4

n/a

2019/4/1

43.01

14

602.14

n/a

2019/7/1

42.97

14

601.58

n/a

2019/10/1

40.12

15

601.8

n/a

2020/1/2

45.22

13

587.86

n/a

2020/4/1

32.65

18

587.7

n/a

2020/7/1

40.27

15

604.05

n/a

2020/10/1

43.42

14

607.88

n/a

2021/1/4

50.28

12

603.36

n/a

2021/4/1

52.51

11

577.61

n/a

2021/7/1

53.91

11

593.01

n/a

2021/10/1

50.00

12

600.00

n/a

2022/1/3

49.61

12

595.32

n/a

2022/4/1

46.8

13

608.4

n/a

2022/7/1

41.3

15

619.5

n/a

2022/10/3

37.04

16

592.64

n/a

2023/1/3

39.71

15

595.65

n/a

2023/4/3

40.19

15

602.85

n/a

2023/7/3

39.29

15

589.35

n/a

2023/10/2

40.28

15

604.2

n/a

2024/4/1

40.62

15

609.3

n/a

2024/7/1

41.94

14

587.16

n/a

2024/10/1

43.86

14

614.04

n/a

2024/1/2

48.21

12

578.52

n/a

(VWO在2008年六月18日進行過分割。一股分割為兩股,淨值減半。所有在這個日期前買進的股數,會有兩倍的分割後股數。)

18年共72次投入,累積1063股。

下表則是各次配息再投入的狀況:

日期

(可配發日)

每股配

息金額

累積

股數

配息

總額

去除30%

課稅款後

買入價

買進

股數

2007/12/31

0.9845

28.0000

27.5660

19.2962

104.93

0.1839

2008/12/31

1.178

111.3678

131.1913

91.8339

23.56

3.8979

2009/12/31

0.545

199.2657

108.5998

76.0199

40.99

1.8546

2010/12/29

0.815

258.1203

210.3680

147.2576

47.35

3.1100

2011/12/28

0.906

314.2302

284.6926

199.2848

37.74

5.2805

2012/9/28

0.525

363.5107

190.8431

133.5902

41.82

3.1944

2012/12/27

0.45

380.7051

171.3173

119.9221

43.72

2.7430

2013/3/28

0.058

396.4481

22.9940

16.0958

42.99

0.3744

2013/6/28

0.506

410.8225

207.8762

145.5133

38.87

3.7436

2013/9/27

0.345

429.5661

148.2003

103.7402

40.78

2.5439

2013/12/27

0.216

447.1100

96.5758

67.6030

40.53

1.6680

2014/3/31

0.105

463.7779

48.6967

34.0877

40.58

0.8400

2014/6/30

0.418

479.6180

200.4803

140.3362

43.17

3.2508

2014/9/30

0.446

496.8687

221.6035

155.1224

41.69

3.7209

2014/12/29

0.174

515.5896

89.7126

62.7988

40.03

1.5688

2015/3/31

0.071

532.1584

37.7832

26.4483

40.74

0.6492

2015/7/2

0.386

547.8076

211.4537

148.0176

41.08

3.6032

2015/10/1

0.45

566.4107

254.8848

178.4194

33.20

5.3741

2015/12/28

0.159

589.7848

93.7758

65.6431

33.12

1.9820

2016/3/21

0.057

610.7668

34.8137

24.3696

34.43

0.7078

2016/6/20

0.223

628.4746

140.1498

98.1049

34.17

2.8711

2016/9/19

0.45

648.3457

291.7556

204.2289

37.1

5.5048

2016/12/27

0.17

669.8505

113.8746

79.7122

35.11

2.2704

2017/3/28

0.071

689.1209

48.9276

34.2493

40.04

0.8554

2017/6/27

0.253

704.9762

178.3590

124.8513

40.72

3.0661

2017/9/25

0.522

723.0423

377.4281

264.1997

43.40

6.0875

2017/12/27

0.2121

743.1299

157.6178

110.3325

45.43

2.4286

2019/3/28

0.0816

831.4165

67.8436

47.4905

41.94

1.1323

2019/6/20

0.2792

846.5488

236.3564

165.4495

42.4

3.9021

2019/9/27

0.5186

864.4509

448.3042

313.8130

40.32

7.7831

2019/12/27

0.5591

887.2340

496.0525

347.2368

44.48

7.8066

2020/3/26

0.0581

908.0406

52.7572

36.9300

34.68

1.0649

2020/6/25

0.17

927.1054

157.6079

110.3255

40.13

2.7492

2020/9/24

0.4256

944.8546

402.1301

281.4911

42.19

6.6720

2020/12/24

0.3009

965.5266

290.5270

203.3689

48.77

4.1700

2021/3/25

0.0684

981.6966

67.1480

47.0036

50.51

0.9306

2021/6/24

0.2803

993.6272

278.5137

194.9596

54.02

3.6090

2021/9/23

0.4727

1008.2362

476.5932

333.6153

50.87

6.5582

2021/12/23

0.478

1026.7944

490.8077

343.5654

49.00

7.0115

2022/3/24

0.1339

1045.8059

140.0334

98.0234

46.34

2.1153

2022/6/24

0.3057

1060.9212

324.3236

227.0265

42.08

5.3951

2022/9/22

0.5294

1081.3163

572.4489

400.7142

38.47

10.4163

2022/12/22

0.6347

1107.7326

703.0779

492.1545

38.78

12.6909

2023/3/23

0.0281

1135.4236

31.9054

22.3338

39.71

0.5624

2023/6/23

0.2267

1150.9860

260.9285

182.6500

40.19

4.5447

2023/9/21

0.3275

1170.5306

383.3488

268.3442

39.29

6.8298

2023/12/21

0.8649

1192.3605

1031.2726

721.8908

40.28

17.9218

2024/3/20

0.0385

1225.2823

47.1734

33.0214

41.28

0.7999

2024/6/25

0.1704

1240.0822

211.3100

147.9170

42.28

3.4985

2024/9/24

0.1344

1257.5807

169.0189

118.3132

43.28

2.7337

2024/12/24

1.0656

1272.3144

1355.7782

949.0448

44.28

21.4328

(第一次再投資得到的0.1839股,在2008六月分割後,會成為0.3678股。

累積股數是到該次配息日期,此一模擬投資法已經累積多少股。將累積股數*每股配息金額,即可得該次配息總額。券商代為執行的配息再投入,可以買到小數點以下的非整數部位。)

每次配息再投入,共得230.7472股。

自行每季投入累積1063股,配息再投入共得230.7472股。總共是1293.7472股。

以2025第一個營業日(2025一月2日),VWO收盤淨值每股43.92計算,1293.7472股,價值56821.38美金。

投入資金總額是43280.83美金,粗報酬率是31.29%。

以XIRR函數計算內部報酬率是3.23% (年化)。

去年計算2.10%的年化報酬相比,今年(2025)計算,報酬率進步到3.23%。但在全球四大分區中,這是最差的定期投入成果。

下表是美國、歐洲、亞太與新興市場股市ETF,18年定期投入,與今年(2025)到目前為止的成效:

地區

美國

歐洲

亞太

新興市場

標的

VTI

VGK

VPL

VWO

定期投資成果

12.37%

4.18%

3.76%

3.23%

今年到目前報酬

13.91%

28.06%

25.21%

23.22%

(今年到目前為至是2025年初到2025十月13日收盤)

以全球股市四大地區來看,美國定期投資取得12.37%的年化報酬,遠遠勝過其它地區3%到4%的成果。也難怪近年會有”不需全球分散,只要美國就好”的說法。

但2025到目前為止,美國只有漲十幾趴,其它三個地區都漲了二十幾趴。今年還沒結束,美國未必會是2025表現最差的地區。

但重點是,過去表現最好,未來不見得會持續表現好。面對未知的未來,全球分散仍是穩健策略。不僅去除了將資金放在單一地區,而該市場長期表現不良的風險,而且未來不論那個地區表現最好都不會錯過。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