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佐斯傳》(The Everything Store)讀後感1—股市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貝佐斯在1990年代為DESCO這家對沖基金公司工作時,開始想到網路的銷售潛能。DESCO創辦人蕭大衛是很早就注意到網路科技興起,並開始思考其實際應用。他不僅把網路科技應用在自家公司,也常跟貝佐斯談論網路的商業應用。
他們想到成立一家”無所不賣的商店”。但實務上這很難立即達成。貝佐斯縮小範圍,思考到底有什麼東西是比較方便在網路上販售的。
他的答案是”書”。因為一本書,不論從A商店或是B商店買到,都是一樣的。而且美國的圖書批發商集中,他只要跟它們進貨就可以了,不必跟成千上百家的出版業者一一接觸。
所以雖然無法賣所有的東西,但他可以透過網路,賣所有可以買到書。全球在版書達三百萬冊,超過任何大型書店的庫存。於是,1994,貝佐斯離開DESCO,在西雅圖自家車庫創立了Amazon。
初始資金,貝佐斯拿出一萬美元,自己再貸款八萬四。公司創立元老卡芬拿出二萬五。貝佐斯的父母拿出十萬美金。
貝佐斯跟他父母講,血本無歸的機會高達七成。
1995貝佐斯透過在西雅圖商界的朋友,跟60位潛在投資人募資,希望每人出五萬美金,目標募得一百萬美金的資金。除了講公司發展前景之外,貝佐斯也跟投資人講,錢全部賠掉的機會是七成。
有些早期投資人的確投入了,但當時也有不少人根據當時看起來相當正確的理由,譬如人們還是喜歡實體書店,選擇不投資。而亞馬遜的第一位律師,想到錯過的機會,懊惱不已。
1997年初貝佐斯受邀到哈佛商學院跟學生演講。學生討論後,結論是大型實體業者看到這些機會之後也會往網路發展,亞馬遜將無法存活。建議貝佐斯把公司賣了。
其實事情常是這樣。這些事後看來賺成千上百倍的公司,在發展初期都是很有疑慮,前景堪憂的。假如這些公司股票保證能賺大錢,那它在當時就不會是那麼便宜的價格。
風險正是有報酬得根本理由。當初有些人會因此這些風險,選擇不投入。有人則進場冒險。事後看,這些人得到豐厚的獲利。但不要以為這些獲利是理所當然,容易取得的。有更多投入新創事業的人,資金是有去無回。
就如貝佐斯當時一再講的,身為理應對公司前景最有信心的創辦人,還是認為有七成的機會,錢拿不回來。
1997五月,亞馬遜上市,募集得到5400萬美金,這些錢與日後發債募得的資金,是亞馬遜當時不斷擴充與招募人才的底氣。
但成為公開上市公司,難免面對公開的批評。在網路科技世界開始走下坡的1999,霸榮雜誌刊出一篇標題是Amazon.Bomb的報導,唱衰亞馬遜。
亞馬遜當時會計長分析給貝佐斯聽,照財務指標,公司幾十年都不會有獲利。貝佐斯才稍微放鬆不計成本不斷擴張的油門,朝獲利的目標前進。
更負面的狀況在2000來到,當時蘇里亞(Ravi Suria)這位分析師連續發表多篇不利亞馬遜的報告。說它的債券爛透了,應僅早出脫。商品配送服務不及格。公司現金不足,即將面臨流動性風險。
這些報導重挫亞馬遜股價。2000六月,三週之內,亞馬遜股價從每股57美元跌到33美元。2001年,股價最低剩個位數。悲觀氣氛不只影響投資人,也影響公司員工。
貝佐斯在員工大會引用葛拉漢名言:”短期來看股市是個投票機,長期來看股市是個體重計”,要大家少留意股價,注意公司為顧客創造的價值。
問題是,蘇里亞分析師的負面看法可能會形成自我應驗的預言。
假如合作廠商真的相信亞馬遜現金吃緊,要求馬上結清貨款。那就真的會造成資金壓力。假如客戶真的相信網路購物只是曇花一現,那就不會再來網站上購物。
公司內部高層認為:”假如你不能證明自己清白,別人就會真的認為你有罪。” ,所以積極走動,與美國、歐洲各大供應商見面,當面澄清。
貝佐斯本人頻繁的上節目,一再說明公司財務沒有問題,那位分析師講的不是事實。
亞馬遜不是消極的接受這短期投票的成果。因為他們知道,短期嚴重悲觀的開票成果,可能會讓公司在長久之後,連站上體重計的機會都沒有。
這就是股市的有趣之處。
股市的存在,讓新創公司得以募集資金,讓世界上有提供各種創新與服務的業者,其中一部分成長為像亞馬遜這種巨人。
股市的存在,也會對公司經營者帶來方向矯正與監督的作用。像霸榮的報導讓貝佐斯醒過來,不能一直只想著花錢擴增。整天想著這個業務假如亞馬遜不做,就會被別人搶走了。假如我腦中這個點子沒有實行,等一下其它公司也想到怎麼辦。
貝佐斯創業頭幾年,就是整個頭像滾水一樣,不斷蒸發飄出各種點子與擴張的想法。1999之後,貝佐斯還是積極擴張,但也終於想到公司該賺錢這個重點。
但股市的負面作用,就在分析師過度負面的報告問世時出現。2000年網路科技泡沫破滅,股市大跌。在悲觀的氣氛中,描述悲觀的未來,很容易被投資人接受。
但這些氣氛不只局限在股市,它會散布到真實世界。假如不只是投資人,連客戶與合作廠商都對公司未來有很大的懷疑時,公司很難走的下去。
公司上市,進入股市,就必需同時接受其好處與缺點。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公司的品格”讀後感1---代理人問題
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讀後感1---公司才是最重要的創作
從A到A+(Good to Great)讀後感1---科學的研究方法
“師父”讀後感----效率與保守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