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ift of Fear”《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讀後感1—暴力防範,你責無旁貸

The Gift of Fear作者是Gavin de Becker。

他是Gavin de Becker & Associates創辦人。這是一家專門提供暴力預防與個人安全的機構。客戶包括美國聯邦機構,美國司法部等。

這本書專門討論個人人身安全。這也是我第一次閱讀這個主題的書。

作者的寫作功力相當好。第一章從一個年輕獨居女性在住處遭到強暴的案件開始。詳細描述歹徒如何從在樓梯間,偽裝成看似好心提供協助的年輕人,一步步的接近與控制受害者。最後在兇手去廚房拿刀子時,受害者成功逃離。

後來的章節會一一分析,這個陌生人在接近的過程中,所有不對勁的地方。

作者的核心觀點在於,暴力是可預測,也可預防的。

暴力在美國是一個太嚴重的問題。書中舉出很多可怕的數字,譬如日本全年因槍擊受傷的人數,大概就是紐約市一個週末的槍擊受害者數目。美國每年被伴侶或認識的人殺害的婦女數字,可以達到一千人以上。一架載滿300人的客機失事,會是全球報導的悲劇。美國這些死去的婦女,等於是每四個月就一架大型客機失事的死亡數字,卻少人關心。

面對這些事實,許多人的反應與對策是”否定”。心中想著:“那是其它暴力盛行的社區、其它國家的事。跟我沒關係”。

否定有兩個問題。第一是拿掉自己的防線。假如你知道自己或親人有可能會受到暴力危害,你才會打開暴力預防的雷達。直接認為壞事就是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就不必防備,反而身處更大的風險。

第二是,否定只是一種安慰。否定的人知道其實暴力威脅是存在的。他知道問題其實存在,只是他直接選用否定的心態去面對。這會造成一種持續存在的焦慮感。

沒有必要。我們需要正視與承認暴力威脅的存在,用警覺取代焦慮。

面對暴力事件,另一個錯誤態度是認為那都是一些不正常的人,或是一些惡魔與禽獸做的事情。這些暴力行為是嚴重偏離常軌,難以理解的事。

很多人以為暴力事件是隨機與沒有意義的。

不,作者說它們往往都是帶有目的與意義的。

只有當你試圖去瞭解這些犯罪者背後的動機與思維,你才能看出暴力犯罪的先兆。

作者提到一則事件,一個男人槍殺了他的前妻。在這之前,這個男人就被下了禁止令,不可以接近前妻。但他還是持續威脅她、跟蹤她。事發前一週已經發生過一次他拿槍指著前妻的事情。然後新聞報導中寫:”官員說沒有人可以事先知道會發生這個不幸”。

作者說:”這太荒謬了”。

你的個人安全是你自己的責任。任何尋求事後補救與正義的司法判決,都不能完全彌補受害者的傷痛。

不要成為受害者,這是你自己該擔起的責任。不能完全只靠警方跟司法人員。

第一章後半,有個作者處理家庭暴力事件的描述。太太拿上膛的手槍指著先生,家中還有一位十歲男孩與兩歲女童。作者如何處理,詳情相當精采。看這段有一種看小說的感覺,情節緊湊,很想知道最後如何。有興趣的讀者,可一同看書體會。



後記:本書中文版是《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

博客來連結

Readmoo電子書連結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Gift of Fear”《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讀後感2—恐懼的天賦

“The Gift of Fear”《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讀後感3—學會拒絕

“The Gift of Fear”《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讀後感4—刺殺的理由

《輕鬆駕馭意志力》(The Willpower Instinct)讀後感2—接受自己的人性與缺點

《人慈》(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綠角推薦序—莫讓少數人的邪惡掩蓋整體人類的良善

“人類大命運”(Homo Deus)讀後感1---意義的來源

3 comments:

J 提到...

我非常推薦這本書,台灣商務在1998年有個舊版的翻譯,書名叫"求生之書"(已絕版),很高興他們發行了新的翻譯版本。作者在書中提供非常實用的建議,教導我們善用恐懼做出合理的判斷,而不是恐慌。

綠角 提到...

感謝J的分享~

林品瑜 提到...

1998年王偉忠在台北之音開了一個跟讀書有關的節目,固定來賓是蔡康永,第一次就是導讀「求生之書」,節目中蔡康永提到一句話我至今印像深刻。他說:永遠要小心那些不尊重妳意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