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ked Statistics讀後感3---什麼時候該對特定疾病進行廣泛篩檢

假如我們針對某一個少見但後果很嚴重的疾病,有高準確度的篩檢工具。我們是否要對全部人口進行篩檢呢?

作者在書中舉了個例子。譬如每十萬人口中有一人有某種不治療會危害生命的嚴重疾病。

針對這個疾病,我們手上有一種高準確度的篩檢方法。它從來不產生偽陰性(False negative)。也就是只要是有病的人,篩檢就是陽性。不會發生有病的人,經過篩檢卻顯示陰性的例子。

但是它會有萬分一之的偽陽性(False positive)。就是每一萬個健康沒病的人,經過這個檢查,會有一人被誤顯示為有病。

那你該用這個工具,進行廣泛篩檢,找出得病者,拯救他們嗎?

那麼準。篩檢陽性的人,大多是有病的吧。

不,篩檢陽性的人,可能大多是沒病的。

譬如某國有一億人口。十萬分之一的人有病,所以是一千人有病。這一千人經篩檢後,全都是陽性。

另外9999萬9千人是沒病的。這些沒病的人經過篩檢,其中會有萬分之一偽陽性,就是會有一萬人,沒有病,但檢查結果卻是陽性。

所以總成果是,你找到總共一萬一千人篩檢陽性,其中只有一千人有病,占陽性者9.1%。其它91%都是沒病的。

也就是說,你需要跟那些占九成的偽陽性者說:”你們可能有一種嚴重疾病,需進行進一步檢查”。這會造成他們的嚴重焦慮與心理負擔,也會對醫療資源造成沉重負擔。

也就是說,即便有高準確度的篩檢工具,假如該疾病很少見,一般只會對高危險族群進行篩檢,才有意義。

但假如該疾病是高盛行率。譬如每十人中,有二個人有病。

一樣用剛才的人口,跟想像中的檢查工具。

一億人口,其中二千萬有病。他們去篩檢,得到二千萬個陽性。

八千萬人沒病,其中萬分之一偽陽性,所有會有八千個人偽陽性。

總共二千萬八千人得到陽性的結果。其中二千萬真的有病,比率是91%。

這時候才是篩檢陽性的人,大多是真的有病。

並不是篩檢工具有高準確度,就能讓篩出陽性的人大多是真的有病的人。陽性者是否真的有病的比率,是由被篩檢的人當中,到底有多少百分比真的有病所決定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之前COVID19在台灣沒有那麼廣泛傳播時,沒有”普篩”的理由。這麼做會帶來大量偽陽性的困擾與麻煩。那時候篩檢只用於高風險族群,譬如確診者的同工作場所同事或住在一起的家人。

這也是為什麼,在COVID19整個傳播開來之後,只要篩檢陽性,就可視同確診,不需要再PCR的理由。因為這時候,篩出陽性,非常有可能就是真的有病。

瞭解統計,就會懂得一些疾病應對做法背後的理由。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Naked Statistics讀後感1---比想像中更好懂、更有趣的統計

Naked Statistics讀後感2---你該懂的統計幻術

Naked Statistics讀後感4---賭博、保險與投資的共通原則

Naked Statistics讀後感5---機率錯誤應用帶來的悲慘後果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