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時,多學習就是好的嗎?(In Investing, Learning is Not Always Good)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的作者Morgan Housel在一篇文章中提到:

“People learn when they are surprised. Not when they read the right answer, or are told they’re doing it wrong.”

這句話看了讓人很有感觸。

人在看到正確答案或是被告知這樣做是錯的時候,是學不到的。只有當他們受到驚嚇的時候,才會學到。

人何時會受到驚嚇呢?

那就是現實狀況跟預期差很多的時候。

譬如,想買高股息股票,就靠公司的股息過退休生活。結果發現某一年,公司宣布停止配息。

譬如,將大量個人資產放在單一公司股票上面,說自己在”存股”。結果買到下一家安隆,或是股價長期下滑的公司。

事先跟這些人講說,靠單一公司股息過生活或是大量個人資產壓在一家公司上面,都是高風險投資行為。

他們很難聽的下去。他們通常會認為說,歷史上這些公司就是有穩定配息,我有研究,這公司不會倒,所以這些方法都是沒問題的。

他們在看到正確答案時,學不到。他們要發現事實跟預期不同時,他們才會學到。

這會有幾個問題。

第一,這種學習是否是有意義的?

很多人自動認為自己有從市場事件與個人投資經驗中學到東西,所以這些過程是有意義的。

真的嗎?

假如這些事情,前人的經驗,經典投資書籍早就有提到了呢?

譬如有個現代醫師,明明書中有說某病用某個藥不會有效。結果他還去用。

用了之後,患者沒有好,受苦更久。或甚至過世了。

你說,這位醫師的這個”學習”,有沒有意義?

一點意義都沒有。前人經驗早就告訴你沒用了。

這在醫學上會有問題,醫療實務上早就有明白指示與對應方針,你還選錯的路去走,這叫不當治療(Malpractice)。

然而,在投資界,有不少投資人對投資界已有的知識嗤之以鼻,說”那都是理論,我最注重實務,我都從市場實戰經驗中學習”。

大多人會希望自己不要遇到一個都不看書,只會從實戰學習的醫師。

然後自己投資的時候,就是一個只從實戰學習,都不看書的人。

這不是很矛盾嗎?

第二,代價是什麼。

一個錯誤的投資方式,等到你”學到”了,通常就是結果不如預期的時候,換句話說,就是虧大錢的時候。

你花個幾百幾千塊,看書或是參加正規投資課程,就可以學到的東西。現在要以幾十萬、幾百萬或甚至上千萬的資產為代價才能學到。

你說自己投資時最注重價格,是個價值型投資人?

不,從你不會從前人經驗學習,寧可自己花幾千,幾萬倍的錢來學習的這件事來看,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東西才是有價值的,也不是那麼珍習自己的資產。

第三,為了學習而學習。

不瞭解前人經驗,不看書的投資人,往往對市場、對投資,心中會有許多自以為的想法,然後在幾十年的投資過程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市場現實”教導”、戳破這些迷思。

也就是說,一個準備不足就冒然進入市場的人,在過程中,你會看到他不斷進行調整與修正。不少人認為這樣就是”認真”投資。

這叫假認真。

要真的認真,你會在投資前就知道這些迷思的存在,你會早就避開這些錯誤。也因為早已避開錯誤,所以不需要一直做調整。

所以投資金律的作者威廉.伯恩斯坦說:

“The surprised investor is a failed investor.”

被嚇到的投資人是失敗的。

不要被嚇到,不需要從驚嚇中學習。多看投資經典書籍,瞭解金融歷史,執行一個高耐受度,可以讓你度過各種波動與挑戰的投資組合。才是真正做好功課的投資人。

從驚嚇中不斷學習的投資人,恐怕是在無意義的浪費自己的時間與金融資產。

不要用愚蠢的方式去學習,還自以為用功。

可以事先知道,何必錯了才知道。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常見的投資謬思---投資就該繳學費(Money Down The Drain)

The Bogleheads’ Guide to the Three-Fund Portfolio讀後感1---躲過德軍砲彈,踩遍投資地雷的二戰老兵

你該真正在意的損失(Permanent vs. Temporary Loss)

草莽出英雄(Investment Return without Verification)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