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的親子對話》讀後感---經營家庭關係不能追求效率
《薩提爾的親子對話》的作者是李儀婷老師。
之前看了《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覺得蠻有意思的,於是繼續找相關書目來看。
這本《薩提爾的親子對話》跟我之前看的《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比較不同的地方在於,《薩提爾的親子對話》直接展示實際例子,對於冰山理論著墨較少。
即便在後半提到冰山,也不是馬上把每一層都說給讀者聽。而是用一則又一則的案例與故事,分別解釋每一層冰山。這樣的好處是馬上讓讀者看到這一套對話方法的效用。
但基本原則仍是相同的。就是使用薩提爾對話方法必需有平靜的內心,要能查覺自己情緒的起伏。克服與控制情緒,而不是被情緒牽著走。
小孩一般較難擺脫情緒的束縛,假如大人也是情緒動物,兩者往往只會互相撕咬。大人要自己先定下來,才能幫小孩走出來。這本身就需要相當的修鍊。
看著書中許多精采的對話,我們可能忘記作者也是一路學習過來。在大女兒二歲之前,她採用打罵教育,之後才換成薩提爾對話模式。本書內容是多年學習與練習的成果。
小孩吵鬧怎麼辦?
許多家長採用”直接”的處理方法。說:”你再不乖我們就回去”或是”數到三給我坐好”。
小孩吵架怎麼辦?
家長跳出來,馬上介入,叫他們不要吵了。
看起來這是最有效率的處理方法。短時間內立即見效。在工作、交通、飲食各方面都講求效率的時代,對於孩子的問題,許多家長也追求最短時間就能馬上處理的途徑。
假如在大人的威脅與怒斥下,小孩真的順從了。那是順從於高壓,還是根本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其實,追求快速的解決問題,家長只是把問題延後。延到最後變成一顆大炸彈或是冷漠與疏離的親子關係。
要試著跟孩子對話,而不是只要他們聽話。
家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培養一棵樹,或是養成一個豐富的職業生涯一樣,是需要灌注許多時間與資源的。
這裡作者用他們全家出遊,小孩在車上發生的紛爭為例。她先生採用比較常見的反應,說:”再吵就通通下車”。
作者則採用冷靜,引導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察覺,自己說出該怎樣才對。真是一個精彩的例子。
作者問小孩:”我自己在想全家旅行的意義是什麼,有什麼理由支撐我走完接下來的行程?”
假如換成一般比較常見的大人說法,那會是:”你們這些小孩,旅行三天,整天吵架。都不知道大人的辛苦,我看我們回去算了。”
後者是大人直接給出觀點,前者是大人請小孩給出意見。讓小孩發現,自己出來玩根本沒有比較開心啊,都在跟手足吵架。這樣真的比較好嗎?
讓小孩自己說出來,他才會信服。
讓小孩自己發現旅行是為了全家快樂的共同回憶,他自己會發現怎樣做才對。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如何先安撫好自己,再安撫小孩。
作者帶兩個小孩出門。妹妹已經先坐上車了,姐姐在上車前跌了一跤。作者馬上去查看姐姐的傷勢。這時已經在車上的妹妹卻一直喊:”好熱喔”。喚媽媽要開車開冷氣。
這時,大多大人恐怕會無明火起。明明姐姐都跌倒了,你在那邊叫要開冷氣?!
作者也有相同的感覺。但她沒有照這個感覺開始行動,責罵妹妹不懂事。她先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開始處理妹妹的問題。
照顧一個小孩時,另一個卻在旁邊吵。其實根本問題不是妹妹覺得熱,她是藉由抱怨太熱,埋怨媽媽只顧姐姐,忽略了自己。
對話一路進展,根深源遠。很久以前作者以為已經過去的事,都被妹妹拿來來講,證明媽媽就是只愛姐姐,不愛她。
抓出問題根源,作者再好好的講,讓妹妹感受到母親的愛。順利拆解危機。
假如自己沒先安頓下來,是不可能達成如此漂亮的解答。
這本書對於”期待”有很好的解說,將它名為愛的恐怖分身。
譬如父母說:”因為我愛孩子,對他們很好,所以孩子要遵照我的要求與指示。”
情人說:”因為我愛你,給予你許多,所以你要如此這般。”
這叫有條件的愛,以愛為名的期待。
不過這不是說為了避免期待落空,或是避免自己被說成拿愛綁架親人,人都不能有期待。
對於未來的獎賞或是更好生活的期待,往往是推進人們前進的動力。
人對自己對家人,或多或少是有些期待的。
但對於家人的期待,我們必須體認,子女畢竟是跟父母不同的個體。他們未必會完全依照父母的期待行事。我們必需接受期待落空的可能。
不僅父母要能接受,孩子也要能接受,小孩對父母也是有所期待的。書中作者就展現了孩子晚上要求唸書,但基於家庭規範,作者必需拒絕,讓小孩的期待落空的例子。
家人之間有愛。但不代表要滿足所有自己的期待,才是愛的表現。
其實書中每個例子都有可觀之處。有時看著這些漂亮的解決方式,許多讀者心中可能會覺得,這我辦不到怎麼辦。
這裡我們必需體會到,作者已經是這方面的老師級人物了。這是需要學習與練習的,沒有人可以一蹴可幾。
把握住基本原則:平穩自己的情緒、用好奇的對話深究小孩的內心,不要尋求快速解決。
一些基本態度的改變,就可以有相當的效果。
後記:《薩提爾的親子對話》
博客來連結
Readmoo電子書連結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讀後感---解決問題的成因,而不只是解決問題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Love, Money, and Parenting)讀後感—父母如何選擇教養方式
“情緒勒索”讀後感1---恐懼的總合
Labels: 非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