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市場上漲後,你不該做的事(Dos and Don’ts after Strong Market Performance)

2008金融海嘯後,美國股市從2009年開始反彈,至今除了2018之外,每一年都是上漲的(今年也可能以正報酬做收)。台灣股市也已經漲到接近14000。

在多年的股市上漲後,請特別留意以下的心態與錯誤:

第一,開始覺得自己比過去有錢太多了,花費上不知節制。

這是股市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當人看著自身資產總值提升時,難免認為自己已經更有錢了。或許以前會覺得十萬是有點負擔的開銷,現在覺得還好。

需要留意的是,財富成長有兩條途徑。一是投資獲利,一是自身儲蓄。比起市場難以預測的波動起伏,自身的儲蓄與累積可說是更為直接有效的資產成長方法。

不要因為投資方面有顯著獲利,就放棄了儲蓄這條路。

第二、開始覺得安全資產沒有必要。

當股市上漲時,投資人每年回顧會開始懷疑低風險資產存在的必要。有時甚至會開始計算因此錯過的報酬。

譬如有個人持有100萬的高評等公債。他就開始想,假如這一百萬去年不是買公債,是買股票,那不就多多少萬的報酬?

不要這樣。

你等於是在用事後已知的自己,對過去面對未知的自己放馬後炮。

我們正是因為不知道短期之內,未來會怎樣,所以在需要安全資產的保護。

我們現在在2020年底,放眼未來,我們一樣面對這樣的不確定性。股市會不會在2021又一次短時間內出現大跌?

跌到跟今年二、三月一樣,讓許多在心態上沒有準備,不知道要投資股市就是要能承受短時間內嚴重下跌的心理壓力,或是在資產上沒有準備,根本沒有低風險資產做緩衝的投資人,跌到驚慌失措,叫爹喚母,滿腦子只有四個字:

“現金為王”

翻譯:賣在低點。

不要犯下這樣的錯誤。

投資路上,我們仍需要低風險資產的保護。

第三,覺得沒有必要執行再平衡。

在股市連續多頭,債券表現相對較弱的時期,每次再平衡,投資人等於都會將資金離開表現較好的股市,進入表現較差的債券。

這不禁會讓人開始懷疑,何必這樣。為什麼不就讓股市部位一路增長上去。

不要這樣。

股債搭配的資產配置比率,是當初根據個人的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決定的。

只要你的目標與風險忍受度沒變,就沒有理由變更這個比率。再平衡的目的在於讓投資組合維持在你想要的樣子。

在股市大漲多年之後,就開始覺得自己可以忍受更大的風險,應該買更多的高風險資產?

這叫做隨市場變化,更改股債比。這很難是個投資良方。

執行資產配置,堅持定期再平衡,才是風險控制的正確方法。

第四,開始認為某地區股市一定賺、一定比較好。

最近的例子就是美國。

歷史經驗沒有顯示美國在每一個十年期間都領先其它地區。也沒有金融投資原理說美國會一直領先。

你說:
“美國是世界經濟領頭羊”
“美國有全球領導品牌”

這兩句話在1980年代跟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也都是正確論述。

但1980年代是亞太已開發市場表現最好,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是新興市場表現最好。

這些說法,是真的理由,還是用來合理化自己行為的藉口?

重點是,基本理財與投資的原則,是不會變的。不論市場漲或跌,都不會變。

儲蓄仍很重要。
投資成本也很重要。
全球分散仍有必要。
股債搭配仍是有效做法。

千萬不要因為市場有特別的表現,就產生”特別”的想法。

投資方法重點不是要在過去有效,是要在未來有效。

不要以準備上一場戰役的心態,設計自己面對未來的投資組合。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20 Vanguard全球股市報酬預估,美國未必最好(US Stock Market has Lower Expected Return)

回憶與經驗塑造你的投資模式(Investment Stratigies Shaped by Recent Market Performances)

“Everyone Believes it; Most Will Be Wrong”讀後感3---大家認為最值得投資的標的

疫情那麼嚴重,本來就是要出清股票啊—你淪為後見之明的俘虜了嗎(Don’t Fall Prey to Hindsight Bias)

對一半不是成功操作—逃離大跌之後的重要問題(Half Right and Half Wrong)

比肺炎疫情更嚴重的大跌(The Bear Built in Your Funds)

危機帶來的機會—利用大跌修正你的投資錯誤(Silver Lining of Market Downdraft)

高傳染力的投資觀念疫情(Quarantine Bad Investment Ideas)

7 comments:

IMS 提到...

的確,人對於所擁有的東西或資產,會有一種擇優汰劣的習慣。多年的股市多頭或經濟蕭條,就會讓人不知不覺踏入過於積極或保守的投資組合,想要趨吉避凶。
所以指數化投資人很需要不斷閱讀加強信念,同時又不要時刻盯盤,多把心力放在生活上,才不會落入「看後照鏡開車」、「以為花越多時間就能賺越多錢」的陷阱之中。

綠角 提到...

謝謝Learnman
這個順序的確非常重要

綠角 提到...

謝謝IMS的分享~

homin100 提到...

感謝您的當頭棒喝,上面說的正是我目前的心態,趕緊拉回來,還是照原本的配置進行

Hong 提到...

最近有本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倡導趁年輕25-35歲左右,提早用二倍槓桿,換取長時間的投資回報。
其底層邏輯是,設想自己65歲退休金儲蓄二百萬,提前在年輕時候貸款出來,進行股票/債卷投資,讓其「終身資產總額」提早獲取投資回報。
不知道綠角對於這個策略,有什麼看法呢?

綠角 提到...

homin100
不客氣~

綠角 提到...

理論上可行
實際上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