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伯頓投資法則讀後感(Investing the Templeton Way)續

這本書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它讓人看到一位投資人與金錢的關係。

坦伯頓先生生性節儉。當初在紐約成家時,他與妻子到處搜集便宜的傢俱。最後花了約350美金就完成五房公寓的佈置。而他最高興的一筆交易,是以5塊美金買下原價200塊的沙發床。

這種喜歡買進物超所值的物品的概念,從生活中拿到投資應用,就成為坦伯頓先生的投資方法。讓他成為四處打探分析那裡有便宜股票的投資人。

而在投資方法獲致成功之後,他仍然是他,未曾改變。

時間來到2005年,這時的坦伯頓先生已是功成名就,名利雙收。他想要換部車子。坦伯頓走進住家附進的起亞汽車(KIA)展示所。當時他剛因投資這家韓國車廠大賺一筆。在展示所內,他也對車子的品質感到滿意。可是,最後他還是沒買。理由是,太貴了。

即便在他有錢之後,他還是不願意買太貴的東西。

許多人追求財富的目的,在於讓自己可以買得起很貴的東西。這其實是讓別人的觀點,形塑自己的目標。是否要用得起、買得起昂貴的東西,才叫富有?或是能隨心所欲,不必理會他人目光,自在的選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才是人生的真自由?

有錢就應該怎樣,有錢又應該那樣,這種種想法,只是社會加在所謂富有人士上的另一套迦鎖。有錢人不見得真能自由。

而許多”還在努力”的人以為只要達到有錢人的境地,有財富就能換取自由。實際上,以為自由只能藉由財富取得,這種想法本身就是手銬腳鐐。

坦伯頓先生的一生,展示了一個物欲淡薄的人,如何可以因生活上的儉約,擺脫金錢的束縛,自在的生活著。他在投資方面獲致的成功,目的不在於累積足以誇耀的財富,而是他證明他可以辦到。真正的投資家,是以一種運動競賽的精神從事投資活動。這種精神,會讓他樂此不疲,卻不會成為金錢的奴隸。

坦伯頓的投資哲學的核心要點之一就是在最悲觀時買進(Maximal pessimism)。誰敢在時機最差的時候買進?唯有心中懷有最大樂觀的人(Maximal optimism)。坦伯頓始終相信他在悲觀罩頂時投入的公司,終有邁向光明的一天。同樣的思考,讓他對人類未來的進步懷抱正面的想法。坦伯頓成立Templeton Prize、Templeton Foundation,獎勵與資助在特定領域為人類帶來進步的人們,就是這種想法的體現。

坦伯頓的投資概念與慈善之舉,實源於同一理念。

我們研究投資,常看投資手法。但這些方法只是表象。什麼人會用什麼方法投資,最根本的源頭,其實是他的性格。是性格決定投資方法,不是投資方法決定性格。

與其說是看投資方法,不如說是看人。

像坦伯頓、柏格這類投資界的人物,他們的理念、性格與事績,遠比他們的投資故事精彩許多。能在學習投資的路上,接觸到這些人的熱情與理念,或許才是真正的收獲所在。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坦伯頓投資法則讀後感(Investing the Templeton Way)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