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費的真相(Something about Performance Fee)續
在另外一支基金上,也有類似的狀況。在新加坡大華全球資源基金的公開說明書的第11頁,有關於該基金收費的說明。截圖如下:
(圖片皆可點擊放大觀看)
我們可以看到,一樣有個績效費,收費是淨值超過”基準價值”的25%。
那麼這個”基準價值”又如何定義呢?可見下圖:
我們可以看到,這次又沒有選用市場指數,又再次使用一個定比率增長的方式做為”基準”,這次的標準較低,是6%。
請問,像全球資源基金這類單一產業基金,每年光是因自身市場波動就產生大於6%的起伏的機會有多大?這支基金的投資人,會有多少年度,遇到基金表現輸給對應指數,但卻要交”績效費”的事情?
我沒有再研究這家基金公司的其它基金有無績效費了。但閱讀公開說明書,才是買基金真正要做的功課。假如投資朋友真的很忙,沒有時間,那麼,至少讀過收費章節。你才能真正知道自己的錢花到那裡去了。
績效費其實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主題。對於創造出超過對應指數報酬的基金經理人提供獎賞,可以是一個合宜的作法,但必需符合幾個先決條件。
首先,要選用適當的比較指數。投資新興市場股市,就應用新興市場股市。投資美國公債,就應與公債指數相比。這才是公平的競技。
但有幾種”另類”比較方法也曾出現過,一是投資高波動的市場但選用低波動的指數。譬如來個誇張一點的例子,就是投資新興市場股市,但用標普500指數做為比較基準。這時光是基金投入市場自身的波動,就會產生勝過對應指數的狀況。現實世界比較不會出現那麼誇張的狀況。比較可能出現的狀況可能是,基金明明就是投資價值類股,但卻是選用全市場指數做為比較標準。價值類股的走勢,有時是會和市場整體產生很大差異的。
另一個方法,就是本文舉例的,以定比率增長做為比較基準。市場本來就不是平穩向上。就算是一個年化報酬10%的市場,也非常可能經歷過單年30%、50%或是-30%、-40%的報酬。這種定比率增長的方法,會產生基金績效輸給指數,但卻仍有績效費的荒謬場景。
再者,假如基金要在表現好的時候收取績效費,那麼它表現不佳的時候,應該倒貼投資人。這個倒貼的方法,英文叫Clawback。
這樣才公平。總不能基金多賺錢的時候,基金公司要多分一杯羹。基金表現差的時候,就要投資人完全接受到。
有很多基金公司,只收取績效費,但沒有Clawback機制。
這個狀況就像有個人和你丟銅板賭錢,他的提議是”正面他贏,反面你輸”。你會跟他玩嗎?
是的,很多投資人在向賺了要分杯羹,賠錢沒它的事的基金公司買基金呢?
合宜的比較基準,倒貼投資人(Clawback)的設計,是基金公司收取績效費的必要同步措施。能同時做到這兩點,才算得上公平。
基金投資人,是否連要一個公平的對待,都要小心翼翼,步步為營呢?
備註:12月14號發布的"績效費的真相(Something about Performance Fee)續"一文,因網址編碼混亂,故於今天重新發文。原先的舊文已經刪除,原文回應轉載於本文回應。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績效費的真相(Something about Performance Fee)
Labels: 基金
1 comments:
12/15匿名先生:
我有同感。但是我在下定決心讓我的資產渡海到了Zecco的帳戶時,
身邊的親戚、朋友及同事,無不抱著疑問:為什麼每次要花一筆不小的電匯費用,
去買一個完全貼近指數的商品。儘管我已經介紹過他們看過版主綠角的書,
也許印證了一件事,這個市場需要一個沉睡在凡夫俗子體內的「武松」
12/15匿名先生:
這種費用其實是避險基金收費結構的變形版.
12/15匿名先生:
大家避險基金的行情是20%
這個要25%
夠狠
12/15匿名先生:
台灣目前禁止公開販售避險基金.
避險基金一般的收費結構是年末淨值比年初淨值高, 無論高多少都抽20%績效費
版主所討論的這兩支基金比較"客氣", 他不是只要比年初淨值高就抽, 而是每年有設定比年初淨值高的百分比, 超過此百分比才抽.
不過避險基金後來的發展也不止只要比年初淨值高就抽20%, 也有的抽的比20%更高, 也有的就像大華這兩支基金方式.
這兩支基金的網站, 點選基金名稱出現的pdf看不到這種績效費的收費, 都放在公開說明書了, 放在那更好, 因為大多數人根本不看.
另外要提醒的是, 這種收費結構不只基金會這樣抽, 台灣其實有些代操管道也是有一個績效基準, 超過比例抽20%在那個業界是常態, 當然啦這些賠錢是不會倒貼給投資人的.
12/15 綠角:
匿名先生
你的親朋好友覺得電匯費用"不小"
不知道他們有沒有看到自己手上的基金
內扣費用"很大"呢
的確
一般避險基金就是2020收費
0.20%的expense ratio
加20%的績效費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