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一個人》讀後感—一本好書,三層涵意
《要有一個人》這本書共分成六部分,講述22個人的事蹟與作者從這些人身上看到、學到什麼,還有與之互動的過程。
寫這篇文章時,我仔細回想,自己到底從書裡面看到什麼。
我認為有三層東西。
第一層,最直接看到的就是這22個人在不同領域的故事。還有由此出發的衍生閱讀。
第二層,書名《要有一個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第三層,在台灣這塊土地發生過的故事。
光是看這22個人的事蹟,就可以得到許多啟發以及延伸閱讀書目。我想談第二層,《要有一個人》到底代表什麼。
遠古時期,有個原始人看著自己手中的天然石頭,腦中突然想到。這個石頭可以有別的樣子。我希望它一端平滑銳利,但另一端要有點粗糙,方便我的手握住。我就可以拿這塊石頭去切東西。
於是他敲擊,打磨這塊石頭,把它變成自己腦中的樣子。
人類從此有了第一個工具,開啟了石器時代。從這個原始工具開始,人類用工具做出更多工具,日漸複雜衍生。今天,現代人類可以在矽晶圓上進行奈米等級的蝕刻。
人是所有物種中,唯一有辦法看著一個物品,想像著它可以打造成其它樣態,用做特定用途的動物。這是人與其它動物的根本區別。
而且,不只是物品。人可以看著自己,想像自己該有怎樣的人生。人可以看著自己生活的地方,想像該是怎樣的環境。看著自己身處的社會,想像該是怎樣的氛圍與制度。
人生、環境與社會,就靠著這些對著未來有著特定願景與想像,然後動手去做的人,走上了特定路徑。
我們先看比較小的範圍,自己。書中提到巴菲特念小學時,就在朋友家門前,高聲宣布:”我在35歲會成為百萬富翁。”
他喜歡財富,他動手去追求財富,他實現了夢想。
對自己人生有計畫有想像,而且全心投入,知道自己的未來要靠自己的人,掌握了自己的人生。
再來,環境。
書中提到宋怡慧老師。她看到任職學校中破舊,乏人問津的閱讀室,她想要把它打造成閱讀的天堂,讓全校師生都樂於閱讀。
很大的目標,太低的起點。但她就一點一滴,慢慢做。改硬體,增藏書,給學生動機,化解家長的懷疑。宋老師不僅改造了一個學校的閱讀環境,今天她以全國為範圍,推廣閱讀。(其實不只台灣,她已跨足海外)
還有曾貴海醫師。他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認為衛武營營區,應做為公園。不是軍方的國宅、不是高雄市政府的大學校區,也不是高雄縣政府的經貿園區。曾醫師認為,這是高雄最後一塊可以做為大型綠地的地方,要做公園。
曾醫師不斷的奔走,推廣。從台灣醫界聯盟高雄分會、高雄市建築師公會這些組織,再到各黨派政治人物,一個又一個的累積盟友。長達數年的受訪,撰文,終於催生衛武營公園。
今天我們有這樣一個寬闊的公園,高品質的表演空間可用,理由是多年前,曾醫師他們看著這塊地,認為這該是一片市民樂遊其中的綠地。
宋老師跟曾醫師對身處的環境有想法,然後用行動實現它。
最後,社會。
李鎮源院士過去走許許多多台灣當時知識份子選擇的路。那就是專心研究,對政治默不作聲。
但不講,不代表沒想法。李院士瞭然於心,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沉默,是在白色恐怖年代,看過自己同學被抓去關或槍斃後,一種自然的保護本能。
到了76歲,院士不再沉默,站出來。他發現在年輕時,害死自己同學的惡法,今天仍在台灣社會為惡。他擔任”100行動聯盟”發起人,目標直指鉗制言論自由的刑法100條。
院士在台大醫院第七講堂演講,講畢掌聲歷久不衰。接著在金華國中演講,現場兩千人,戶外還有千餘人聽擴音器同步播放。龐大的社會動能,迫使當局開始讓步與協商。
自己的人生,生活的環境與社會,都是一些腦中有著美好願景,並著手行動的人塑造出來的。
曾醫師面對衛武營的問題,李院士面對刑法100條的問題,他們沒有說:”那讓別人去做就好”。他們認為:”要有一個人站出來,那就是我”。
石頭不會自動變成工具。環境不會自動變成美好家園。社會不會自動變自由開放。一定要有人站出來做。
大多人心中有想法,但常常就是少了:”要有一個人站出來,那就是我”的決心。
而這有或沒有的分別,就是夢想者與實際成就者的分界。
書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當屬作者參與競標募款的故事。詳情留待給讀者朋友翻開書頁去發掘。
看了楊醫師的故事,讀者會看到”要有一個人”可以做到什麼程度。也不禁反思,自己的人生是否有這樣一個會讓自己傾全力投入的願景。或自己的確有了目標,卻畏首畏尾,不敢放手去做。
作者已經是在”爬第二座山”的人。但就算是為了個人成就,你是否有”要有一個人掌握自己的人生,那個人就是我”的覺悟呢?
《要有一個人》是一本獨特的書,帶來截然不同的閱讀體驗。回到一開始提到的那三層。
第一層, 22個人的事績。
第二層,《要有一個人》的意義。
第三層,台灣的歷史故事。
一本書只要具備三者其一,就是好看的書。但《要有一個人》不僅三者齊備,而且完整融合。就像一條粗繩的三個索,緊緊交纏,構成主體。一個又一個的章節,讀者會看到這三層內容的同時呈現。
打開《要有一個人》,你不僅會看到人生各面向的重要知識。更重要的是,為自己取得”要有一個人,那個人就是我”的決心與勇氣。
紙本購書連結: 《要有一個人》
電子書購書連結: 《要有一個人》
後記:
閱讀此書時,我才發現,自己也被寫進書中,是22位人物之一。
與曾醫師,李院士等社會賢達同書列名,我深感自身的不足。
回顧這十幾年的財經寫作與分享,我覺得較能符合書中主題《要有一個人》的部分,是我出發的原點。
那就是我開始研究投資時,赫然發現,怎麼這些東西業者還敢拿出來賣,叫”金融服務”?
美國投資人大多已經選用免佣基金,台灣還在全面販售有佣基金。(美其名叫買賣手續費)
美國投資界已經看到指數化投資的興起,台灣投資人還在全面使用主動型基金。
美國投資界已經出現低成本投資工具 (主動型基金與指數型基金都有),台灣投資人還對基金1.5%的經理費,時常超過2%的內扣總銷,甘之如飴。
我很納悶為什麼在台灣投資就要接受這種次等服務,為什麼都沒有其他投資人在講,難道大家都不知道嗎?
所以我開始寫文章。講述指數化投資的優點,討論投資成本的重要性,剖析台灣販售的境外基金是怎樣的東西。台灣投資人要如何突破這個困境,如何自行取得低成本,低內扣費用的管道與工具。
一直寫,一直講,引起愈來愈多投資人的注意。其中更有不少朋友,完全覺醒。知道台灣投資工具的劣勢之後,採取行動,完全脫離。
2024現在的台灣投資人,比起2006綠角財經筆記第一篇文章發出時,是否更留意投資成本?是否更多人知道指數化投資這個選項?
假如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或許這就是綠角對台灣投資環境帶來的一點改變吧。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人生路引”讀後感---你該看的重要書籍
《格局》讀後感1—如何斬斷投資與人生的厄運鍊
《態度》讀後感—吳軍博士的投資建議
Labels: 非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2 comments:
謝謝綠角!您當之無愧是那"一個人"!
感謝您的鼓勵~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