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guard FTSE Developed Markets ETF分析介紹(VEA,2021年版)

Vanguard富時已開發市場ETF,英文全名 Vanguard FTSE Developed Market ETF ,美股代號VEA,成立於2007年七月20日。追蹤FTSE Developed All Cap ex US Index。

VEA投資範圍是美國以外的全球已開發市場,共持有4035支證券。歐洲:亞太:北美的相對比重是53:37:9。

VEA原先名稱是Vanguard Europe Pacific ETF,追蹤MSCI EAFE指數。2012年更改為追蹤FTSE Developed ex North America Index

2015年,VEA再更改為追蹤目前使用的FTSE Developed All Cap ex US Index。新指數跟原先指數相比,多了小型股與加拿大股市。

VEA是投資美國以外的已開發市場。VXUS VEU則是投資美國以外的已開發與新興市場。

分別在於,VEA只有已開發市場。VXUS和VEU則同時投資已開發與新興市場。

利用美國股市ETF與國際股市ETF可以組成幾個不同的全球股市投資模式:

VTI+VXUS
VTI+VEU
VTI+VEA+VWO

這三種投資組合,都是可行的全球股市投資方式。

VEA內扣總開銷0.05%,與2020相同。

根據美國晨星,VEA資產總值1024億美金。平均每天成交量830萬股。(2021六月資料)

2021五月底,VEA投入的前十大國家與比重分別是:

日本 20.7%
英國 13.0%
加拿大9.2%
法國 8.4%
德國 7.6%
瑞士 7.3%
澳洲 6.5%
韓國 5.4%
荷蘭 3.5%
瑞典 3.5%

跟2020相比,香港離開前十大名單,瑞典進入。

比重最大的兩個國家,日本與英國占VEA投資組合近三分之一比重。第三名以後,單國比重都在10%以下。

VEA投資的前十大公司如下:

Samsung Electronics
Nestle
ASML
Roche
Toyota
LVMH
Novartis
BHP Group
AIA Group
SAP SE

跟2020同期比較,Royal Dutch Shell、Unilever、AstraZeneca和HSBC退出前十名,ASML、LVMH、BHP Group、SAP SE進入。

VEA自成立以來,各完整年度績效如下表:

閱讀全文

劇烈波動的2020,主動選股是否較為有利---SPIVA Scorecard 2020

指數化投資工具通常是近於100%投入市場。譬如投資整體美國股市的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 (VTI),其整體資產99.99%投入股市。現金部位只有0.01%。

主動型基金為了應付投資人贖回,一般持有比較多,譬如個位數百分比的現金部為。有些主動型基金甚至會持有高達10%以上的現金部位。

譬如T. Rowe Price Capital Appreciation這支主動型基金就持有高達12.2%的現金部位。

現金部位除了可以處理投資人贖回之外,也被一些主動基金經理人做為一個操縱部位。假如經理人認為未來股市會下跌,他就多持有一些現金。假如他認為未來股市會上漲,他就少持有一些現金。如果他對市場未來走勢的判斷正確,這樣操作會對績效加分。

標普公司從2002開始,每年發行一份名為SPIVA計分卡(SPIVA Scorecard)的研究報告,詳細檢視各類型主動型基金,跟對應的市場指數比較的成果。

2020年,股市在二、三月肺炎疫情曼延時大跌,之後強力反彈。假如能正確預測這段走勢,利用現金部位進行調節,主動型基金將得到可觀的優勢。實情如何呢?

2021發表的2020 SPIVA計分卡讓我們一見端倪。

下表是美國主動型股票基金的成果。


基金類別

2020績效落後指數比率

所有美國股市基金

57.1%

大型股基金

60.3%

中型股基金

50.7%

小型股基金

45.5%


所有美國主動型股票基金有57.1%落後指數。這是近六成的落後。也就是說,僅管主動型基金經理人試著選股或調控現金比重,大家都專心努力的想要達成更好的績效,仍是超過一半被指數打敗。

大型股主動型基金60%落後指數,中型股基金50%落後,小型股基金則是45%落後。

看來愈偏近小型股,主動經理人愈強?

恐非如此。這個現象反應的是Dunn’s Law

意思就是,指數很純。譬如大型股指數,就是全部由大型股組成。

但主動型基金沒那麼純。譬如大型股主動型基金,主力投資大型股,但有可能也買了一些中型股或甚至小型股。

譬如小型股主動型基金,主力是放在小型股沒錯,但也有可能買了幾支中型股。

2020美國股市,是大型股勝過中小型類股。

所以,沒那麼純粹的大型股基金,因為投資了中小型類股,拖累了績效,所以落後指數的比率偏高。

沒那麼純粹的小型股基金,因位投資了市值較大的股票,拉抬了績效,所以落後指數的比率較低。

有些投資朋友會看著這些數字說,指數只勝過60%的主動型基金,那還有高達40%是勝出的啊。指數化投資工具的成績看來相當平庸啊。

這是對指數化投資的常見誤解之一

指數化投資工具厲害的地方在於年復一年取得似乎平庸的單年成績,然後達成優越的長期成果。

譬如下圖顯示的是2001以來,每一個單一年度,美國主動型股票基金落後全市場指數的比率。



這個比率是波動的。最低是2009,只有41%的主動型基金落後,最高是2014,有高達87%的主動型基金落後指數。

也就是說,你做指數化投資,取得貼近全市場的報酬的話,單年來看,似乎不怎樣。從來不是頂尖的成果。

但過去一年勝過指數的主動型基金,下一年未必能持續保持優勢。指數化投資年復一年取得接近中位的成果,長期下來會帶來勝過大多主動投資工具的優越績效。

閱讀全文

如何將美金支票存入美國嘉信券商(Charles Schwab Mobile Deposit)

假如收到美金支票,想將其存入美國券商帳戶進行投資,美國券商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 提供很方便的Mobile Deposit服務。

本文介紹使用方法。

首先登入手機App嘉信券商交易介面後,點選圖中的Deposit。如下圖紅框標示。

然後就會來到以下畫面。首先在紅框部分輸入你的支票金額(美金支票,單位是美金)。

然後點選左下方的Take Photo。

支票正面與反面各要拍一張照片。支票拍照前,記得要在背面Endorsement的部分簽名。

App會說明拍照重點。把支票放在一個黑色背景上,置中。相機對好了,系統會直接拍照。然後詢問你是否要採用,還是重拍。

正反面都拍好之後,就會看到如下圖示。點選Review,確定金額與照片都正確後,就可以確認送出。

閱讀全文

Vanguard Dividend Appreciation ETF分析介紹(VIG,2021年版)

Vanguard股息增長ETF,英文全名 Vanguard Dividend Appreciation ETF,美股代號VIG,成立於2006年四月21日。

目前官方網頁上,仍寫著VIG追蹤NASDAQ US Dividend Achievers Select Index。

Vanguard在六月一日宣布,預計在今年第三季,VIG將改追蹤S&P US Dividend Growers Index。

新指數跟舊指數相同的地方在於,都是篩選出過去十年,每一年都增加現金股利的公司,有相同的最低流動性要求,單一公司最高比重也都是4%,也都排除REIT。

主要不同的地方有三點。

第一個,成份股雖然都是市值加權。舊指數採用的是整體市值,新指數則改用自由流通量調整市值(Float-adjusted market capitalization)。

第二點,新指數再平衡的交易執行日分散成三天,舊指數是一天。這可以降低變更成份股所帶來的市場衝擊。

最後一點則是避免高股息陷阱的方法。

高股息陷阱指的是,有些公司不是營運狀況好、現金充足,所以配發高股息。有些公司的高股息率是股價很低帶來的。股價很低可能反應的是公司有風險或一些問題。

避開高股息陷阱的方法,原先VIG追蹤的NASDAQ US Dividend Achievers Select Index指數是沒有公開的。

新使用的S&P US Dividend Growers Index則是會刻意避開股息率高的公司。

每年在決定成份股的時候,有配發現金股息的公司會依股息率由高到低排序。股息率最高的25%公司,無法進入指數。

已經是指數成份股的公司,假如在年度股息率排序來到最高的前15%,也會被排除。

這個篩選方法可以看到,這個指數絕不是認同股息愈高就愈值得投資,反而是刻意去除股息率最高的族群。

根據2021年六月資料,VIG的配息率(SEC Yield)是1.65%。囊括整體美國股市的VTI則是1.23%。所以不要誤以為投資VIG會拿到3%或甚至4%以上的”高股息”。

VIG資產總值590億美金,平均每天成交量是130萬股(2021六月資料)。

VIG的內扣總開銷是0.06%。跟去年相同。

2021五月底,VIG前十大持股分別是:

JPMorgan Chase & Co.
Microsoft Corp.
Johnson & Johnson
Walmart
UnitedHealth Group
Visa
Home Depot
Procter & Gamble
Comcast
Coca-Cola

跟去年相比,Abbott Laboratories、McDonald’s、Costco、Medtronic plc離開前十大名單,JPMorgan Chase & Co.、UnitedHealth Group、Home Depot、Coca-Cola進入。前十大持股占ETF資產總值的31.2%。

VIG每一年績效與跟它所追蹤的指數差距則如下表:

閱讀全文

2021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1—指數化投資的現況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描述美國資產管理業界整體狀況的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最新版本已經在上個月刊行,本文整理與討論其中顯示的部分重要資訊。

首先是2011以來,美國股票型基金產業的變化。

上圖有三個顏色的區塊,紅色是美國股市主動型基金,綠色是美國股市指數型ETF,藍色是美國股市指數型基金。

也就是延水平線分成上下兩邊,下方是股市主動型基金,上方是股市指數型基金跟指數化ETF。

這個圖顯示的是資金的流入與流出,負數是流出,正數是流入。單位是十億美金。

可以看到主動型基金業者,從2011到2020連續十年不斷的流失資產。

上半部的指數化投資工具則是日漸茁壯。仔細看的話,可以發現綠色的美國股市指數型ETF的面積比藍色的美國股市指數型基金還要大。也就是近十年來,進行指數化投資的資產,流入ETF的資金比流入指數型基金的資金要多。

不過不要因為指數化投資近年來的成長,就已經以為資產管理界已經變成都是指數化投資工具了。

上圖顯示的是美國整體基金市場的組成。主動型基金占六成。指數型基金跟指數化ETF兩者合計占四成。整個基金業,仍是主動占多數。

而基金業只是股市與債市的一個參與者而已。下圖是iShares在2020第三季的統計。

閱讀全文

Funding Your Future讀後感---投資債券基金一定要留意的兩大風險



Funding Your Future的作者是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Jonathan Clements。

之前我看過同一位作者寫的“How to Think About Money” “From Here to Financial Happiness””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25 Myths You’ve Got to Avoid If You Want to Manage Your Money Right”

Funding Your Future在1993發行,距今28年。

閱讀這種比較”古老”的投資理財書籍可以得到兩個比較特別的視角。第一個是幾十年前的金融界狀況。第二個則是該作者比較早期的想法。

這是一本討論基金投資的書,而正如書名Funding Your Future所指,主題是透過基金為未來的資金需求,譬如退休、小孩教育,進行投資與準備的方法。

全書結構完整,從基金這個工具的分析與選擇講起,到整體投資組合的建構,都有深入討論。

當時的基金世界跟現在很不一樣。

作者提到找尋一支基金相關資料,譬如內扣總開銷週轉率、經理人是誰、任期多久等,需要訂一些紙本刊物、去圖書館、或打電話給基金公司客服。

現在投資人已經不再這樣做了。網路上點幾下,通通查得到。美國當地基金,透過美國晨星網站與基金公司官方網站,就可以查到很多相關資訊。

作者書中多次提醒讀者不要買有佣基金。也就是買進或賣出還要付手續費的基金。時至今日,假如再寫一次相同主題的書,他可能不需要如此大力呼籲。因為在美國,免佣基金已經成為大多美國投資人的選擇

台灣的狀況則跟美國30年前類似,有佣基金仍在市場上大行其道。持續讓不知免佣基金存在的投資人不知不覺的付出高額成本,還覺得本當如此。

作者在書中也提到要避免內扣費用過高的基金。股票型基金內扣總開銷超過1.5%就要特別小心。債券與貨幣市場基金,作者建議直接找最低費用業者,就是Vanguard

請注意,這是90年代初期的水準。目前美國基金界的資產平均內扣費用(Asset-weighted expense ratio),股票型基金0.52%,債券型基金0.48% 。股票型基金整體平均內扣費用已經比作者當時訂下的門檻要低了。這是美國投資人的選擇所帶來的進步。

而台灣基金界呢?仍維持股票型基金1.5%經理費,債券型基金0.75%經理費的陋習與超高收費。與業界的最新發展完全脫節,許多台灣投資人還習以為常。

不僅環境不同,作者的觀念也跟現在不太一樣。相較於現在作者大力支持指數化投資,90年代寫這本書時,作者花了相當篇幅解釋如何組成一個由主動型基金與指數化投資工具搭配組成的投資組合。

假如這本書作者重寫新版,很可能會建議採用完全由指數化投資工具組成的投資組合。

畢竟預先選出未來十年、二十年會勝過大盤的一支主動型基金,已經夠難了。要挑選四支以上的主動型基金組成投資組合,每一支都勝過對應市場的指數化投資工具,那就更不可能了

僅管如此,書中許多關於基金與投資的論述仍相當具有參考價值。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當屬債券基金投資的討論。

作者提到,投資債券基金應該特別留意兩大風險。

第一個風險是,因為該債券基金有高配息所以買進。

閱讀全文

“Dr.史考特的科學增肌減脂全攻略”讀後感—長期習慣勝過短期作為



“Dr.史考特的科學增肌減脂全攻略”的作者是王思恒醫師。我之前看過他寫的“Dr.史考特的一分鐘健瘦身教室”

“Dr史考特的科學增肌減脂全攻略”這本書跟前一本不同的地方,在於作者用比較偏重行為與心理的層面,來解釋一般人在面對飲食控制時的問題。一樣的地方在於,書中每個單篇論述都是有憑有據,立足於科學根據上。

書中幾個章節提到現代人吃太多的相通原因,那就是口味的多樣化。

作者提到一個常見說法:”對於甜點,我們似乎有第二個胃”。看起來的確如此,在吃到飽餐廳,不管之前已經吃下多少,最後總能再吃下一球(或好幾球)冰淇淋。

為什麼吃一套十幾樣菜的大桌菜,或是在吃到飽餐廳,人容易吃太多?

正因為有太多不同口味的東西可以吃。

有鹹的、有甜的。有醬燒,有油炸。有肉也有菜。大多人會食欲大開、開心的吃。

但我們可以想想,假如有一家吃到飽餐廳,是三桶不同口味的冰淇淋吃到飽。你能吃多少?

再美味的冰淇淋,吃上十球,就不會覺得好吃了。

作者也提出一個有趣的觀察,有些特殊飲食法,像是只吃馬鈴薯、只吃安素、 或是排除澱粉跟糖的生酮飲食法。它們為何有效?

除了一些生理機制的解釋之外。共同理由在於,這些飲食讓吃飯變得乏味。你只有那幾樣東西可以吃,你就會吃不多。吃不多,體重自然下降。

所以,作者提到,控制飲食的一個好方法,就是飲食單調化。譬如去吃到飽餐廳,限制自己只能吃其中幾樣。當然不要去更好。

但是人吃東西,不完全是因為肚子餓,更多的是心理因素。

譬如生活與工作感到壓力龐大,回到家肆無忌憚的吃自己想吃的東西,不是很好嗎?

在生活與工作中已經用盡了意志力,面對美食,還要再拿出意志力?人生多沒意思啊?

還有環境因素。環境希望你多吃。

作者指出一個重點。你看到的洋芋片等超級調味食物,那都是千錘百鍊的最終成果。它不僅要跟青菜、麵條等正規食物競爭,它還要勝過其它超級調味食物,像是汽水、薯片等等。

超商貨架陳列上百種零食。特定產品讓你想要伸手去拿,吃過之後還想繼續吃。那都是"食品科技"的結晶。其設計的目的就是要你很難抵抗它的誘惑。

同樣的,回家路上會經過的那攤鹽酥雞。你以為它為何可以屹立多年不倒?那一定有其獨到之處,做出來的東西一定是很吸引人的。

想要吃得好,吃得健康,要刻意努力。

有許多人的心力,卻放在想辦法讓你吃更多,吃下更多高油高鹽高脂肪食物。用各種方式催促你,吸引你。

人會往哪邊偏?

也難怪肥胖問題那麼常見。

在富裕的社會,環境跟心理因素定下的預設途徑就是愈來愈胖。一個人一定要有所知覺,才能有意識的抵抗這個一路向下的肥胖萬有引力。

抵抗誘惑的最佳對策是習慣。因為已經成為習慣,就不會太費力。

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習慣,是現代人保持健康的不二選擇。

譬如作者提到自己力行的16:8斷食法。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有點不適,但只要變成習慣,就很簡單,就是每天的生活日常而已。

譬如運動。假如你每天早晨或是傍晚,就是會去運動。有一天不去運動了,你反而會覺得怪怪的。

建立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短時間內瘦下來,相對簡單。多年維持良好體態,非常困難。

理由在於,大多人可以發動一個為期幾個月的短期健身與瘦身計畫。但許多人沒有建立起長期的運動與飲食習慣。

短期計畫,就只會有短期效果。習慣,才會帶來長期成效。

維持體態的關鍵在於,建立習慣,而不是發動短期計畫。

其實會走上怎樣的人生路途,重點就是"習慣”兩字。

閱讀全文

Your Money or Your Life讀後感4---退休現金流的實際做法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在討論金錢的意義財務自由等主題後,Your Money or Your Life最後兩章談到了現金流。

在之前的章節,作者提到了一個手繪長條圖。上面要畫出每月的所得與支出。

當你設法增加收入,節約支出後,你會看到代表每月收入的長條出現長期向上的趨勢。而代表支出的長條則是逐漸下降。

這個圖表的用意在於,每月的紀錄,讓你可以持續的監測,也可以作為成果的即時展現,激勵自己繼續下去。

當收入大於支出的時候,這個差距就可以用來償還欠債。欠債還完之後,就可以開始逐步建立自身資產。

這時就可以帶來圖表上的第三條線,叫做每月投資收益(Monthly Investment Income)。

作者是美國人。她是用長期美國公債殖利率,寫書當時是4%,來做計算。(只是用長期美國公債的殖利率進行估算,不是真的要將資產投入美國公債。)

所以假如你累積資產達到一萬美金。那麼預估每月投資收益就是10,000*4%/12=33.3美金。

這時候你就可以在長條圖上加上一個小小的,高度為33美金,名為每月投資收益的長條。

隨著你累積愈來愈多的資產,代表每月投資收益的長條會逐步增長。觀察了幾年之後,你可以看出其成長趨勢。你會知道,大概過多久之後,你的每月投資收益會超過每月生活費。這個時間點,叫做交叉點(Crossover point)。

也就是傳統所謂財富自由的時間點。當你看得到它,知道自己辦得到的時候,會帶來很強的動機與信心。

這個說法有幾個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

首先為了每月監控,作者選用”每月”這個頻率。這不代表要達到”財富自由”,你就要選”月配息”標的。

有些投資人過度執著於用”每月投資收益”取代”每月工作收入”的想法。這會對自身的投資選項造成不必要的限制。有這種想法的投資人,不僅會執著於選擇配息標的,他還會執著於選擇”每月”配息標的。

於是開始買一些特別設計成每月配息的債券基金股別,或是刻意選一些股票或是ETF,根據其既定配息時程,組成一個”每月配息”的投資組合。

或是想著,假如使用美國券商,要怎樣”每月”把錢取出。

這其實沒有說一定要這樣。

退休之後持續需要現金流作為生活費,不代表現金流一定要每月取得。一整年的生活費一次準備好一次提出,也是相當可行的方法。不要過度執著於”每月”的頻率。

第二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於,作者其實有詳列出現金流的五個來源,分別是:利息、股息、資本利得、房租收益、版稅收益。

資本利得也是現金流的來源之一,其實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來源。

但很多人為了被動收益(Passive income)這四個字,過度沉迷於配息。說是”過度”恐怕不是過分的描寫。因為他們一心認為只有配息,才能帶來現金流。過度重視配息率,看到配息率高就自動以為是比較好的投資選項,有時反而帶來較差的整體報酬

不要因為書中的這個討論方式,變成一個執著於”每月配息”的投資人。

另外,書中有些關於退休投資的觀念恐怕是錯誤的。

閱讀全文

Vanguard FTSE All-World ex-US ETF分析介紹(VEU,2021年版)

Vanguard富時全球股市美國除外ETF,英文全名 Vanguard FTSE All-World ex-US ETF ,美股代號VEU,2007年三月2日成立。

VEU追蹤FTSE All-World ex-US Index。該指數包含全球50個國家,共3428支股票。投資範圍是美國以外的已開發與新興市場。

VEU投資組合中,北美:歐洲:亞太:新興市場的比率約為6:40:28:26。

VEU需要跟VXUS進行比較。因為兩者都是投資美國以外的全球已開發市場與新興市場,投資全球四大地區的比重也相當近似。

VEU和VXUS主要差別,在於對中小型類股的涵蓋程度。

VEU追蹤的指數有3428支成份股。VXUS追蹤的指數則有7554支成份股。VXUS較多的成分股數目,使其對中小型類股有較完整的覆蓋。

持股的市值中位數(Median Market Cap),VXUS是330億美金,VEU是410億美金。VXUS持有的中小型股較多,所以市值中位數較小。

VEU跟VXUS一樣,可以與專門投資美國股市的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美股代號:VTI)搭配,形成全球股市投資組合。

VEU內扣總開銷是0.08%,與2020相同。

VEU以複製法追蹤指數,持有全部指數成份證券。

根據美國晨星資料,VEU資產總值達357億美金。平均每天成交量250萬股(2021六月資料)。

在2020之前,VEU的資產總值和成交量都比VXUS大。目前VXUS已經後來居上。而且VXUS對於美國以外的國際市場有更完整的涵蓋。

依據2020四月底的資料,VEU投入的前十大國家與比重分別是:

日本 15.8%
中國 10.9%
英國 9.4%
法國 6.7%
德國 5.9%
加拿大5.7%
瑞士 5.6%
澳洲 4.8%
台灣 4.4%
韓國 4.0%

跟去年同期相比,前十大組成國家完全相同,只有順序改變。比重前三大的國家,日本、中國與英國,三者加總就占投資組合近四成比重。

VEU的前十大持股如下: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台積電)
Tencent Holdings
Alibaba Group Holdings
Samsung Electronics
Nestle
ASML
Roche
LVMH
Toyota
Novartis

跟2020同期相比,Royal Dutch Shell與Unilever退出前十名,ASML和LVMH進入前十大。前十大持股一年來的變化,跟VXUS相同。

VEU自成立以來,各完整年度績效如下表:

閱讀全文

Influence讀後感1—人是互相的

Influence: Science and Practice的作者是Robert Cialdini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Influence中文叫”影響力”。字面上看起來會讓人以為這本書是討論如何成為組織或社群中,具有影響力的人。

其實不是,這本書討論的是說服別人的方法。就是讓別人照你的期待行事的方法。常見於希望客戶買進的銷售員、希望患者遵從醫囑的醫師、希望對方公司照特定條件簽約的談判者。換句話說,是很多人都用得到的技巧。

技巧?希望別人照你說的去做?

看起來相當的權謀,充滿心計。

的確,這些方法的確可以被有心者利用,但有時,這也是人性的善良表現。

書中討論的第一個現象是互利。這是人類文明的基礎。

我們知道要提升生活品質,必須分工。每個人做自己專長的事情,然後透過交換,取得自己需要的其它東西或服務。

在通貨還沒有發明以前,一個人如何確認自己交出的東西或服務,假如沒有當下完成交換的話,日後可以取得他人對應的回報?

他可以依靠的,就是人類互利的本性。

這個本性深植於人類心理。

因為我們可以想想看,假如一個人接受了別人的好處或給予,然後完全不知感恩,沒有回報,我們會給這個人怎樣的評價。

所以我們會盡可能避免自己成為這樣一個不知回報,被社會厭惡的人。

互利心態的不當應用,書中提到Hare Krishna Society的募款方式。

募款者會直接將一朵花交到經過的路人手上,假如這個路人想把花還回去,會被拒絕。募款者會說:”不,這是我給你的禮物。”然後募款者要求捐獻。

基於禮尚往來的原則,路人大多會接受募款的請求,拿錢出來。金額遠大於那朵花的價格。這個募款策略為該組織帶來豐沛的收入。

或許這個募款方式就是後來在歐洲觀光景點,常見的主動的送花給觀光客,或是別上手環,然後要求金錢回報的這種討錢方式的由來。

而現代觀光客也已經知道處理方法,就是一開始根本不要讓他把任何東西送到你手上。他給你一個你未必想要的東西,換取他想要的金錢。

但對於互利原則的其它應用,我們未必如此有抵抗力。常見的例子就是賣場裡的試吃。

這個行銷方式看似很簡單。就是讓潛在客戶直接體驗產品。好,他們就會買。

其實不只如此。試吃的客戶會覺得自己已經拿了別人的好處,所以必須有所回報。回報方式,就是購買產品。

所以試吃,除了實際體會產品之外,也是利用互利原則在銷售。可以有效提升成交機會。

所以需要留意銷售者主動給你的好處,拿了之後,你心中自動產生”不好意思”、”要回報”的心理,會顯著影響你的決策過程。

譬如你趁出差時,在離家頗遠的銷售點看車。過了幾天之後,業務員打電話給你,熱情的說要開車到你家讓你試駕,而且距離超過一百公里。這要小心。你讓他花了相對較多的時間精力來服務你,你覺得欠對方愈多,你愈有可能答應他的要求,也就是買車。

想要在比較中性,不受他人影響的環境中決定是否購買,請儘量減少接受對方的好處。

互利模式有另一種表現方式,就是對方退一步,你也退一步。

閱讀全文

Your Money or Your Life讀後感3---節儉新定義



許多討論基本財務觀念的文章或是書籍,都會強調儲蓄的重要。在收入不變的狀況下,要達成高儲蓄率的明顯選擇,就是節約度日。必要生活開銷,就選低費用的選擇。能不要花的錢,就不要花。而這,就叫節儉。

節儉兩字會讓人想到各方面都儘量節省的生活。作者說,不是這樣。節儉(Frugality)指的是享受你所持有的物品。

你擁有一個物品,你享受它的用途,它帶來的快樂,你滿足於擁有這個東西,那就是節儉。

原文:Frugality means enjoying what we have.

請注意,這裡沒有提到這個東西是貴或便宜。

假如你擁有一個比較好,但是單價也比較貴的東西。但其實價格是你的收入與財富負擔得起的。你不必擔心自己是不是不節儉。只要你享用這個東西,常有機會使用它,仍符合節儉的定義。

但相對的,有人買衣服都挑便宜的買,一件兩三百的衣服。但是他從沒穿過這些衣服。買了就掛在衣櫃,然後繼續瀏覽網路商城,找下一件衣服。他根本沒有享受到自己買的東西。很抱歉,就算這是相對便宜的東西,這正是不節儉的典型症狀。

不在於東西貴或便宜,重點在於你有沒有在用,在享受這個東西。

這個節儉的定義可以讓我們從一些牢籠中釋放出來。

第一個是加在自身的不必要負擔。

有些人其實收入較高,可以負擔起一些比較好的東西,但他又很擔心自己是不是過著太”奢華”的生活,一直不敢去買。其實沒必要這樣想。只要你能物盡其用,讓它發揮功能。這個錢花得值得,也仍符合節儉的定義。

另外,有些人力行節約度日,每個地方都要省錢。可以少花錢,就是最高目的。這種要求會給生活帶來無形的壓力,節儉變成像一個由電網圍成的牢籠,告訴你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人生就是要一直遠離自己喜歡但是價格比較貴的東西。

這種苦行的生活,假如有一天碰觸到一個關鍵時刻,累積的壓力全部釋放開來。譬如他看到一個非常高價的東西,想說”過去幾十年我都一直虧待自己,難道我就不能買嗎?這次我就是要花大錢。”

這就像一個一直節食減肥的人,有一天受不了持續的飢餓感,走進吃到飽餐廳。全面潰敗。

買符合自己金錢能力的物品,買自己喜歡的物品,買了之後,享受它,使用它,就是節儉。這也是一種令人自在的節儉。

另外,這個節儉定義也可以讓我們從一些用來批評他人的說法中釋放出來。

閱讀全文

2021五月回顧

本文回顧2021五月綠角財經筆記的狀況。

2021五月,部落格最熱門的十篇文章分別是:

1. “好享退”方案基金初步分析---高費用讓你”很難退”

2. Your Money or Your Life讀後感2---被誤解的財務自由

3. 綠角財經筆記總目錄

4. 綠角文章的最新應用,當Youtuber的講稿?(清流君,Youtuber or Copycat?)

5. 台灣ETF完整列表與費用總整理(List of All ETFs in Taiwan,2021)

6. 投資元大台灣高股息ETF(0056)前,你該知道的三件事(3 Myths about 0056)

7. 綠角開課計畫(Greenhorn’s Investment Class)

8. 分析師股票套利手法---追求名牌的陷阱(Fooled by Surefire Investments)

9. 多方失誤的保險公司---南山人壽業務代刷信用卡與ETF交易案

10. 25 Myths You’ve Got to Avoid If You Want to Manage Your Money Right讀後感2---正確的買房觀念

五月最熱門的新文章是Your Money or Your Life讀後感2---被誤解的財務自由

Your Money or Your Life是我目前看過對於”財務自由”解說得最為透徹的一本書。假如你還執著於”被動收入>生活支出=財務自由”這種概念,這本書值得一讀。

投資元大台灣高股息ETF(0056)前,你該知道的三件事(3 Myths about 0056)也得到許多迴響。有些讀者朋友的確從這些數字中得到應有的概念。但也有少部分人持續講一些不太有邏輯的說詞。這我就無能為力了。

多方失誤的保險公司---南山人壽業務代刷信用卡與ETF交易案則藉由金管會的裁罰案,看出一家保險公司在業務員管理與投資方面的多重缺失。

25 Myths You’ve Got to Avoid If You Want to Manage Your Money Right讀後感2---正確的買房觀念則是另外一篇成為熱門文章的書籍讀後感。在房市大多頭的年代,一些過來人的經驗與提醒,有其參考價值。

2021五月,訪客來源的前五個國家分別是台灣、香港、美國、俄國與馬來西亞。

俄羅斯第一次出現在訪客來源前五大國。原因未知。

這個月投資界的重大事件,是耶魯大學校務基金投資長,大衛.史雲生先生(David Swensen)在2021五月5日因癌症去世。享年67歲。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