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lack Swan讀後感續2---因為成功所以有才華(Success Leads to Talent)

在人類如何回顧過去,自行編製理論的盲點中,我覺得最有趣的當屬關於無聲證據(Silent evidence)的討論。

書中引用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古老的插畫,畫中顯示一群人有禱告,然後逃過了接下來的船難。看到這圖畫的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那些有禱告,然後沉到海底的人在那裡呢?”

有些證據,是沉在海底,是沒有聲音,是你沒想到就看不到的。

很好懂的比喻,但我們現在有多少人在重覆這樣以為有禱告就可以逃過一劫的思考呢?看看書局架上列滿的”成功”人士的傳記和回憶錄。書中告訴讀者,他們因為做了什麼、有什麼特質,然後就可以成功。讀者看不到的是,做了一樣的事,有一樣特質,卻失敗的人的故事。

要瞭解成功,你必須知道失敗者的特質。一味將成功者所有做過的事,認為是成功的基石,那在邏輯上是站不住腳的。可惜的是,不論古今,罹難者不會說他也曾禱告,失敗者也不會有出書的機會。

你要自己知道呈現在眼前的”證據”,本身就是”偏差”。

作者說,就像基金公司每次都會說,你看,這幾支基金績效那麼好,又維持那麼久,總不可能是運氣吧。作者用電腦模擬,創造出千萬個虛擬的投資組合,然後可以顯示,沒有”高手”出現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些人為什麼會是高手呢?因為他們吃素、他們每天運動、他們每星期一三五看盤、二四不看,如此這般,你會在他們的訪談和自傳中看到許多獨特的特質。但你沒看到的是,他們運氣好。

成功的人,往往沒有我們想像中特別。太多成功人士沒談的成功因子便是----運氣。他們因為運氣而成功,而與眾不同之後,被挑出來檢視他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然後廣為傳訟。其實他們這些”特點”跟他們的成功,一點關係都沒有。

俗話說”失敗為成功之母”。惟有知道那些因子會導致失敗,然後排除掉這些因素,你才有較大的機會獲致成功。俗語不是”成功為成功之母”。看到一個成功案例,卻不知道他到底是排除那些失敗因子,其實,你還是不知道他為什麼會成功。俗語的智慧,有時候隨著時間的經過會讓人有更深的體會。

更有趣的論點在於,才能不是來自於成功,而是成功帶來才能。假如哈利波特銷路很差,有多少人還會覺得羅琳女士是個有天份的作家?正是因為他們成功了,所以人們將”才能”這個特質歸附於他們身上。

人為什麼能在地球上生存?為什麼地球的溫度、含氧量和水量都剛剛好適合生物存在。理由無它,因為地球運氣好,剛好就是這樣一顆行星。我們在這裡生存下來,然後找尋理由為什麼會出現我們這種成功的生物,是一種沒必要的行為。

在市面上,我們看各行各業的人士,出書發表自己是如何的成功。讀者可以翻一下這些書,看一下有多少作者,會提到自己成功的運氣成份。成功的企業家很大膽、很努力,所以他們成功?請創業失敗的老闆寫一下回憶錄,你可能也會發現,他們也很努力呢。但是,沒有人會想看失敗者的回憶錄。事面上銷售的成功學讀物,太多都只是故事書,成人用的。當你看過黑天鵝書中的論點後,你會看到赤裸裸的生存者誤差擺在你的面前,你會知道幸運女神是最被冷落的神祇。

你會想看一本標題”我如何賠掉1000萬”的書嗎?看完黑天鵝後你會知道,這樣的一本書,可能比”我如何賺一億”更值得一看。

待續…

這本書中文版是黑天鵝效應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無所不在的生存者誤差 (Survivorship bias)

The Black Swan讀後感----擴展未知的視野(The Unknown Unknown)

The Black Swan讀後感續1---絕非常態的歷史發展(Normal Distribution and Beyond)

The Black Swan讀後感續3---會找藉口的人叫專家(Experts with Excuses)

“成功與運氣”讀後感1---能力的矛盾

“異數(Outliers)”讀後感—時勢造英雄

不,你辦不到(You Can’t Make It)

11 comments:

linyh 提到...

之前也有一個傳教的
對我說
你不覺得天體的運行
都是神的恩典嗎?
運行的那麼好
沒有差錯...地球沒有被其他星球撞上
神在照顧我們

.
.
.
.
.


我馬上回了 一句
那是因為會撞的星球已經撞光光了
哈哈

Brian 提到...

綠角這點想法跟我想的一樣阿,多聽聽身邊的人失敗、被坑、被騙等等的經驗,然後學著不要犯一樣的錯,這樣比較可能成功!

綠角 提到...

謝謝bruinhilde和Brian的分享

綠角 提到...

Milestone: 2009/4/28
Subscribers exceed 4000.

匿名 提到...

是否可以麻煩格主有空寫一篇
你的英文學習過程?
感覺你英文掌握的
相當精榷
中文也頗有深度
但是 中文的語氣上卻有股
說不出來的英文味
或許稱之
英式中文吧

attui 提到...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打得如火如荼。

有一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統計學家沃德 教授(Abraham Wald)
遇到了一個意外的訪客, 那是英國皇家空軍的作戰指揮官。
他說:「 沃德教授,每次飛行員出發去執行轟炸任務,
我們最怕聽到的回報是: 『呼叫總部,我中彈了!』
請協助我們改善這個攸關飛行員生死的難題吧!」

沃德接下這個緊急研究案,他受委託分析德國地面砲火擊中聯軍轟炸機的資料,並且以統計專業,建議機體裝甲應該如何加強,才能降低被砲火擊落的機會。但依照當時的航空技術,機體裝甲只能局部加強,否則機體過重,會導致起飛困難及操控遲鈍。
沃德將聯軍轟炸機的彈著點資料,描繪成兩張比較表,
沃德的研究發現,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部位,
而飛行員的座艙與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部位。
沃德詳盡的資料分析,令英國皇家空軍十分滿意。

但在研究成果報告的會議上,卻發生一場激辯。

負責該專案的作戰指揮官說:「沃德 教授的研究清楚地顯示,聯軍轟炸機的機翼, 彈孔密密麻麻,最容易中彈。因此,我們應該加強機翼的裝甲。」
沃德客氣但堅定地說: 「將軍,我尊敬你在飛行上的專業,但我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建議加強飛行員座艙與機尾發動機部位的裝甲,因為那兒最少發現彈孔。」
在全場錯愕懷疑的眼光中,沃德解釋說:「我所分析的樣本中,只包含順利返回基地的轟炸機。 從統計的觀點來看,我認為被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 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而飛機很少發現彈著點的部位,並非真的不會中彈, 而是一旦中彈,根本就無法返航。」
指揮官反駁說: 「我很佩服沃德教授沒有任何飛行經驗,就敢做這麼大膽的推論,就我個人而言,過去在執行任務時,也曾多次機翼中彈嚴重受創,要不是我飛行技術老到,運氣也不錯,早就機毀人亡了,所以,我依然強烈主張應該加強機翼的裝甲。」
這兩種意見僵持不下,皇家空軍部部長陷入苦思。

他到底要相信這個作戰經驗豐富的飛將軍,還是要相信一個獨排眾議的統計學家? 由於戰況緊急,無法做更進一步的研究,部長決定接受沃德的建議,立刻加強駕駛艙與機尾發動機的防禦裝甲。
不久之後,聯軍轟炸機被擊落的比例,果然顯著降低。為了確認這個決策的正確性,一段時間後,英國軍方動用了敵後工作人員,蒐集了部份墜毀在德國境內的聯軍飛機殘骸,他們中彈的部位,果真如沃德所預料,主要集中在駕駛艙與發動機的位置。
看不見的彈痕最致命

乍看之下,作戰指揮官加強機翼裝甲的決定十分合理,但他忽略了一個事實:彈著點的分布,是一種嚴重偏誤的資料。
因為最關鍵的資料,其實是在被擊落的飛機身上, 但這些飛機卻無法被觀察到,因此,佈滿了彈痕的機翼,反而是飛機最強韌的部位。空軍作戰指揮官差點因為太重視「看得見」的彈痕,反而做出錯誤的決策。

這個案例有兩個特別值得警惕的地方。
死掉或被俘的人無法發表意見
第一, 蒐集更多資料,並不會改善決策品質。 由於彈痕資料的來源本身就有嚴重的偏誤,努力蒐集更多的資料,恐怕只會更加深原有的誤解。
第二,召集更多作戰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來提供專業意見,也不能改善決策品質,因為這些飛行員,正是產生偏誤資料過程中的一環。他們都是安全回航的飛行員,雖然可能有機翼中彈的經驗,但都不是駕駛艙或發動機中彈的「烈士」。

簡單的說, 當他們愈認真凝視那些「看得到」的彈痕,他們離真相就愈遠。

資訊界有所謂「Garbage In, Garbage Out」, 前提(或假設)若是錯誤,再漂亮的統計算式或方法、再多的資料,也不能讓後面的推論變得正確。

在管理實務與日常生活中,許多關鍵的資料,也像上述轟炸機的個案一樣,會因為「失敗」而觀察不到。

台大 劉順仁 教授在著作《決勝》一書中,對「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舉例說明,是我讀過的書中最生動貼切又清楚的一個。
如果有一位70歲的老人在電視上說, 他就是靠每天抽一包煙、嚼一包檳榔才能長壽, 請想起「死人沒法上電視說話」這件事。
同樣的道理,不是那個地方長壽的老人家吃或喝某東西, 某東西就是養生聖品。

再看一個騙錢的例子(這已經進化到E-mail版)
1月2日你接到一封匿名信,向你表示,這個月市場會上漲,結果市場果然上漲,但你不以為意, 因為大家都知道有元月效應這回事 (歷年來一月間股價漲多跌少)。
到了 2月1日,你又接到另一封信,向你表示,市場將下跌。這一次,又給那封信說中了。
3月1日再接到一封信,情形一樣。7月,你對那位匿名人士的先見之明很感興趣,對方邀你投資某個海外基金。於是你把全部的儲蓄拿出來投資, 兩個月以後,那些錢有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你伏在鄰居的肩膀上嚎啕大哭,他告訴你,他也接過兩封這種神秘信,但寄到第二封就停了。
他說,第一封信的預測正確,但第二封不正確。
這是怎麼一回事?
那些騙子玩的把戲是,他們從電話簿找出一萬個人名,寄出後市看漲的信給其中一半的人,後市看跌的信給另一半的人。
一個月後,將有五千人接到的信預測正確, 然後再針對這五千人如法炮製。
再一個月後,剩下二千五百人接到的信預測正確, 如此直到名單上剩下五百人,其中會有兩百人受騙上當, 因此騙子只要花幾千美元的郵資,便可賺進數百萬美元。
把手法作些改變。 某騙子假裝投顧老師招收會員,跟你說你可以先加入一般會員,等你覺得準了再加入VIP會員。這改變更巧妙?BA地方在於,騙子一開始就能賺到錢,此外VIP會員還會幫騙子建立口碑,證明騙子有多準: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只要資訊不流通, 其他人不知道這假的投顧老師有多麼(不)準。


from email

綠角 提到...

這位匿名讀者的問題很有意思
想要多討論語言方面
想必是本身對這議題也有些興趣吧
我同意我的中文有點被英文"污染"的說法
說起自己和中英文的關係
也的確有很長一段"恩怨情仇"可寫
不過這和本部落格主題關係不大
寫出來太突兀
我們還是在回應中私下聊聊就好了

Attui的例子很有意思
我曾在其它地方看過
謝謝分享

saviola 提到...

前幾天在書局看到還在猶豫要不要買~
上網搜尋到版主的讀後感當下決定上網買了~
感謝版主提供如此棒的感想!

綠角 提到...

不客氣

Unknown 提到...

謝謝您

綠角 提到...

不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