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投資金律》 2023全新第二版讀後感2---請小心,你的報酬與你採用投資策略的報酬,可能有不小差異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2023的新版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投資金律),作者再三強調投資時持有安全資產的重要性。安全資產指的是像短期公債或在聯邦存款保險額度以內的銀行存款這些資產類別。

這在當前的市場環境看起來是非常不正確的建立。近幾年的市場氛圍是要盡可能的投入股市,假如錢不夠,再用槓桿多買一些也是可接受的。不要那麼怕風險,怕借錢投資。你沒看到,不是投入愈多賺愈多嗎?

沒有例外。當下流行的投資方法,都是”最近幾年”驗證過,相當正確,帶來優異成果的做法。

作者讓讀者重溫一下過去的歷史。

1929開始,美國步入大蕭條,股市與經濟同步重挫。當時股票被認為是高度投機的資產。債券才是明智投資人的選擇。

1979,美國的Business Week刊出”The Death of Equity”(股票之死)一文。明白展示長期投資股市的悲慘後果,與各類投資人撤離的狀況。

在那個當下,離開股市,都是過去驗證非常有效的投資行為。但我們事後都知道,其實那才是最該投入股市的時候。

現在,全力買入股市,也是過去幾年驗證非常有效的投資方法。但未來會怎樣呢?

這不是說我們就要反其道而行,100%投入安全資產,或甚至放空股市。

股市仍是要長期持續參與的,但需要以謹慎的方式進行。作者建議的方法(也是我贊同與自身採用的方式),是使用固定股債比的投資組合,持續持有高風險資產,也同時持有低風險資產。

很多人會覺得:”這沒必要啊。我100%投資股票,遇到大跌,就撐過去就好了。何必建立安全資產部位?”

作者講了一個故事。2008年底,美國參議員Richard Burr在聽證會聽到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與聯準會主席柏南克的證詞之後,馬上打電話給太太。

參議員跟太太說:

”我要你馬上去提款機,把它可以讓你提的錢,全部提出來。”

議員打這通電話有兩個原因。第一,他太貼近風暴核心。第二,他恐慌了。

議員的特別身份,讓他直接聽到最高財政首長與貨幣政策首長對當下狀況的說明與分析。當時情形是,資金在美國金融體系中的流動已經凍結。公司找不到短期資金來源來付薪水給員工、付貨款給供應商。銀行之間也停止資本的互相調度。整個金融體系看起來就要完蛋了。

他被說服了,害怕了。所以他要立即採取應對行動,資產要改以”現鈔”持有。

(作者還提到一點,假如議員持有相當份量的美國公債,而不是銀行存款。他的反應可能會有所不同。這個例子也很明白的顯示美國公債與在銀行中的美元存款,在安全性上的根本差別。)

2008當時,連錢放在銀行戶頭,不是以現鈔持有,都讓人感到害怕。那持有具信用風險的公司債呢?還是當時跌跌不休,看不到底的股票呢?

當時許多投資人的感覺是:”要完蛋了,再不出場就來不及,後面有更可怕的下跌。”

而不是現在許多投資人雲淡風輕的看法:”大跌,撐過去就好啊!”

太多人低估持有風險資產所需要的毅力。低估風險的人數,會與近幾年股市的漲幅成正比。市場漲愈多,覺得大跌很好對付的人,就會愈多。

重點是,市場大跌或大漲,有時候的確有其正當理由。沉浸在當時的氣氛中,投資人往往會深信這些理由,在牛市中,相信大漲會永遠持續。在熊市中,相信資產會跌到毫無價值。這些想法都不會帶來合理的投資做法。

另外一種贊成應大量投資股市的做法,立足於”生命週期投資”理論。

說法是像這樣。譬如年輕人只擁有少量金融資產,但卻擁有高額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帶來的固定工作所得就像持續配息的債券,所以人力資本這部分等同債券。

既然已經有了很高價值的”債券部位”,所以年輕人的金融投資部位就應該100%投入股市,或甚至應該借錢投資,開槓桿,達到200%投入股市。這種做法的實際可行性如何,作者也有深入討論。

很多人揚棄低風險資產的理由,在於低風險資產只有低報酬。

問題是,你採用的投資策略的成果,未必等於你的投資成果。

我要再重覆一次,”你的投資成果,跟你的策略的成果可能很不一樣”。

而且很抱歉的是,你的投資成果很可能是落後你的投資策略。為什麼?

因為投資成果是你採用的策略與你的投資行為兩者共同決定的。投資時,投資人往往會表現出很多不良的行為,傷害自身報酬。

高風險投資策略,譬如一個年化報酬10%的投資方法,假如投資人是受到之前的高報酬吸引才投入,實際投入之後遇到大跌,受不了就離開。這位投資人實際上拿到的恐怕只有5%或更低,甚至是負的年化報酬。

一個比較穩健的投資方式,譬如股債比70:30。整個投資過程,波動沒有那麼大,投資人可以度過市場起伏的挑戰。策略的年化報酬7%,投資人也很有機會實際拿到了7%的報酬。

你說做股債比70:30,那30%的低風險資產,是降低報酬,讓你的年化報酬從10%降到7%嗎?

不。你的安全資產,是將你從100%高風險投資所帶來的心理壓力與不良行為中拯救出來。讓你的實際報酬從5%升高為7%,或從負報酬變正報酬。

作者提到,從這樣的觀點來看,你的低風險資產,其實可能是真正高報酬的資產。它讓你度過了市場的挑戰。

這就讓我想到最近看到的一篇晨星文章中的資料。

晨星的基金分類中有一個Alternative Funds,另類投資基金。這類基金可以採用許多不同的策略,譬如市場中性、事件驅動交易、選擇權等。看起來是一些比較”高等”、”進階”的操作模式。

另外有一種平淡無奇的投資選擇,就是做資產配置,股債比固定60:40。晨星將這類基金稱為”60/40 Allocation”。

終止於2023五月底的過去十年期間,另類投資基金整體平均年化報酬是3.6%。但另類投資基金投資人的年化報酬只有0.9%,是2.7%的落後。

這個差距就是投資人追高殺低帶來的落後。(詳細原理與討論,可參考基金報酬率的新概念—投資者報酬率(Investor Return)這篇文章)

另類投資基金在過去一、三、五年的整體平均年化報酬都勝過”60/40 Allocation”基金。

但是”60/40 Allocation”基金投資人在過去幾年的年化報酬,全都勝過另類投資基金投資人。可見引用自該文的圖表:



紅色長條是”60/40 Allocation”基金投資人的成果,藍色長條是另類基金投資人的績效。過去一、三、五、十年期間,資產配置投資人全數勝出。

一般人可曾想過,只要採用一個相對保守的固定股債比投資組合,就會勝過多空策略、巨觀交易、事件趨動交易、相對價值套利這些令人目炫神迷的複雜投資方式的成果。

為什麼?

因為前者,投資人留的住。後者,常把投資人嚇出場(或是在高報酬之後,才讓投資人受到吸引而採用)。

你的報酬,跟你投資策略的報酬可能很不一樣。

一心追求高報酬的投資人,問題就出在,他忘了考慮自己順利完成的可能性。他直接假定,自己沒問題。然後在危機中才發現,這是一個錯誤假設,一個會帶來重大傷害的錯誤。

作者在書中寫道:“The essence of investing is not maximizing returns, but rather maximizing the odds of success.”

投資的要義,不是最大報酬。而是最大的成功機會。

忘了考慮投資的要義,恐怕很難做好投資。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投資金律》 2023全新第二版讀後感1—價值股溢酬消失的理由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投資金律》 2023全新第二版讀後感3—採用主動投資之前,你一定要知道的事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投資金律》 2023全新第二版讀後感4—投資資訊,那些該注意,那些該捨棄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投資金律》 2023全新第二版讀後感5—你該避開的ETF

“綠角的基金8堂課”自序-投資如開車,安全擺第一

投資金律2016中文全新增訂版--綠角導讀(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Fully Upd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投資金律)再讀後感續2---最要緊的風險

3 comments:

Glashutte 提到...

綠角大您好,

請問這句是否筆誤?
很多人"放揚棄"低風險資產的理由

非常感謝您的分享,希望中文版可以快點問市。

綠角 提到...

感謝幫忙
已經修正~

張吉米之旅行紀事 提到...

有點好奇為什麼存公債壓力會比存款小
存款不是有25 萬內 FDIC 保險?
以議員的能力應該開很多家銀行就可以有很多個25萬額度給他用
還是他真的錢太多 分散不了這麼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