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n in the Arena”讀後感1—為他人帶來快樂



The Man in the Arena是一本討論柏格先生(John C. Bogle)成就的書。它主要由兩部份來討論,第一是柏格先生自身的文字與演講。第二部分是他人對柏格的看法。

柏格自己的看法與投資觀念,對於看過柏格著作的投資朋友並不陌生。這本書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收錄了大量其他人士對柏格的看法。

書中的Part I,是2012年舉行的The John C. Bogle Legacy Forum的討論內容記述。

這個論壇可說是冠蓋雲集,出席者包括前聯準會主席Paul Volcker(葛林斯潘的前任),前SEC主席Arthur Levitt,還有一封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寫給柏格的歡迎信。參加者包括許多重要的財經業界與學界人士。

書中大多章節都是記載這些大人物的討論。

但我覺得這不是這本書最好看的地方。這本書最感人的地方,在Part VI,小人物的討論。

這部分一開始是一些財經作家討論柏格先生對自己的影響。

第一位是Allan Roth,他是How A Second Grader Beats Wall Street 的作者。他說,自己曾問過許多人,”金錢對你代表什麼?”。答案很多,包括自由、安全感。但沒有人說”快樂”。

既然金錢不等於快樂,為什麼那麼多人追求金錢?

因為金錢給我們選擇要做什麼的自由,也就是一個可以去追尋快樂的可能。

而柏格先生六十年在業界付出與努力代表什麼?

首先,這個過程,為柏格自己帶來快樂。宣傳費用的重要、主動投資的徒勞無功、業界的不良生態、投資人如何自保等等,他樂在其中。而藉由幫助其他投資人,讓投資人享受到低成本投資工具,充份獲取市場報酬,柏格讓其他投資人有了錢,有了追求快樂的可能。

換句話說,柏格自己的快樂,帶來他所服務對象的快樂。

這是所有專業所能追尋的最高境界。從事者本身樂在其中,而被服務者也因為接受了正確有用的幫助,感到快樂。

這個境界,中文有個簡單的形容詞,那就是”幸福”。

還有Rick Ferri。他是The Power of Passive Investing的作者。他提供了一個很特別的故事,一個如何從證券從業人員,轉變到指數化投資推行者的歷程。

關鍵時刻是在1996年,他打開了柏格先生寫的Bogle on Mutual Fund

為什麼要選一本談指數化投資的書來看呢?

Rick的原文是這樣寫的:

“I had read nearly every book on how to beat the market, and nothing worked.”

“我已經讀過幾乎每一本講述如何打敗市場的書,全都沒用。”

所以他覺得,或許該是換口味的時候了。

Rick當時在證券商工作。他對這個工作非常不滿。原文:

“All of the promises I sold to my clients turned out to be a mistake. The products make a lot of money for the company and very little for investors.”

“我推銷給客戶的承諾與建議事後發現全都是投資失誤。金融產品替公司賺進大把鈔票,投資人卻是毫無所得。”

想想看,這個1990年代就存在的現象,今天是否還是一樣?

金融海嘯前,投資業界推銷新興市場,原物料相關基金。在人民幣走強時,推銷TRF。或是推銷投資人根本無法瞭解詳細架構的連動債。

一次又一次的,這些行銷與產品,為業者賺進大錢,讓投資人虧得一蹋胡塗。

Rick在看這本書時,發現柏格不是只講指數化投資,他談業界的謊言、不誠實與不道德。

Rick發現”天啊,這根本就是在說我啊!”

Rick發現自己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他離開了證券業,用自己和妻子所有的積蓄,開了一家投資顧問公司,成為忠實的指數化投資推行者。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Man in the Arena”讀後感2—幸運、心安與滿足

John Bogle and the Vanguard Experiment讀後感1---柏格引狼入室

Bogl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1—用基金投資的理由

John Bogle on Investing讀後感1---對比陳述

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讀後感

“夠了”讀後感

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讀後感1—投資與投機的衝突

The House That Bogle Built讀後感---敗部求勝

1 comments:

綠角 提到...

謝謝Learnman分享的例子

這是實際看過書中內容後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