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il Take the Hindmost讀後感2—難以脫身的泡沫市場
1818,Nathan Rothschild為普魯士發行價值五百萬英鎊債券。這是第一支以英鎊計價的外國債券,也是日後Eurobond market的開端。
除了歐陸國家債券,當時英國投資人有另一個債券投資機會。就是剛脫離西班牙獨立的南美各國。當時普遍認為,這些國家將迅速的達到歐洲的知識與文明水準(好熟悉的論調)。
各式拉美公債紛紛發行。買債者只需要付出一小部分的總價款。而發債者把募得的錢絕大多數用來發配利息。再用新債募得款項用來償還舊債。拉美國家根本沒有付錢還債。實際上發債取得的款項,也只有很小的一塊真的到拉美政府手上。這是一個債券市場的龐式騙局。
當時這些中南美洲國家雖然百廢待舉,但一般認為,只要它們恢復制序,龐大的天然礦藏將確保它們的償債能力。
特別是金礦。
中南美遍地黃金的想像,很快的讓金礦公司取代債券,成為最熱門的投資標的。’
接下來就擴大為各種原物料的投機,包括棉花、米、咖啡等。
當時的炒股歪風,包括以下手段:買股票只需付出總價款的一小部分,製造謠言說進場的投機者已經大賺一筆、記者收錢撰寫專欄勾勒特定公司與產業的美好前景(好熟悉的手段)。
最後這段榮景,以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緊縮信用做結。南美債券幾乎全部違約,股市下挫、南美礦藏也被發現實際上沒有如此豐富。
1820年代,只是史上眾多新興市場投機的首部曲。
當代投資人在閱讀此書時,可能會很驚訝的發現,他們在2008金融海嘯前,聽過的新興市場投資理由,在180年前的1820全被提過。
新興市場、礦業、原物料,三個投資主題,也在當年綁在一起宣傳。
現代投資人自以為是有史以來罕見的投資機會,原來只是歷史的重演。
1820年,當時以為過不了多久,就會趕上歐洲的中南美洲國家。到21世紀,還是沒有趕上。(但當時的新興市場,美國,後來的確成為新的已開發國家)。
南美趕上歐洲、日本趕上美國、中國趕上美國。這些話,只是歷史上一再重現的場景。
問題是,何者將實現,何者是無法成真的幻夢?
很多投資人以為參加這些熱潮沒有關係。基本理由在於,我先充份參與上漲。等到苗頭不對,一開始下跌時,就逃之夭夭。傷不到我。
很多人忘記,要能這麼做的前題是:市場要有流動性。
市場崩盤大跌時,流動性往往同時消失。投資人會看著自己手上持股價格狂跌,卻根本賣不出去。
這在歷史上是個一再出現的現象,很多將投資想得太簡單的投資人,卻根本不知道這件事。直到親身經歷的那天。
買本好書看一看,學習歷史經驗,遠比用自己資金的慘痛折損,換取經驗,要好得多了。
本書中文版是金融投機史。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Devil Take the Hindmost讀後感1—投機嘉年華
Devil Take the Hindmost讀後感3—日本泡沫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2 comments:
感謝綠角大分享讀書經驗
By flank
Flank
不客氣~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