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rth of Plenty讀後感續2—金錢是否等於快樂


在用兩部份講述經濟發展的根本與歷史之後,書的第三部份進入感性與理性交融的境界。

第一個問題,財富等於快樂嗎?當世界變得愈來愈有錢時,人們是否也愈快樂呢?

作者用兩個方向切入這個問題。首先是國家之間,愈有錢的國家是否人民愈快樂?作者用per capita GDP作為財富的指標,用一種Well-being scale做為快樂的指標。這兩個指標分別作為XY軸,每個國家成為一個資料點,作圖。結果發現,的確是較富有的國家,國民較快樂。但這個關係不強。有些per capita GDP不到一萬美金的國家與GDP超過二萬美金的國家,一樣快樂。

另一個切入的方向,在是在一國之內,有錢人是否比沒錢人快樂。這個問題的答案則非常明顯。調查結果顯示,平均來說,有錢人比沒錢的人快樂。

這樣看來,財富能否帶來滿足的感覺,重點不在絕對值的大小,而是跟你的親戚、鄰居和同事比起來如何。重點在於相對值。所以H. L. Mencken說過一句名言,”A wealthy man is one who earns more than his wife’s brother-in-law.”真是太貼切了。

所以,把全部人的收入都進行相同幅度的提升,是否會讓所有人都變得更快樂?答案是否定的。財富帶來的快樂,似乎是一種鏡像物,它的倒影就是痛苦。假如富人因為比其它人有錢而感到快樂,那就有窮人因為比其他人沒錢而感到痛苦(或是沒那麼快樂)。

換句話說,我們社會中的富人,其實就是痛苦的來源。他讓沒那麼有錢的人,確實的體認到,自己沒錢的沉重現實。

這點可引申出兩個討論。

所以,錢可以帶來痛苦也可以帶來快樂。擺脫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要那麼在意錢。不要整天跟別人比。很多人在達到一百萬的財富後,又看著一千萬的目標。等到了一千萬,又在想九位數字。人生,就在不停的追逐中磨耗殆盡,卻沒享受到沿途的美景。所以俗語說”知足常樂”,快樂不在於永無止境的追求,而在懂得滿足。

但少有人能達到這種心性,所以,貧富差距的確是會讓貧窮的人感到不快樂的。當窮人對現狀感到極度不滿時,容易造成社會動蕩或是讓財富重新分配的言論與政策,獲得廣大的支持。這些,對經濟發展都是負面因素。

所以資本主義的核心矛盾之一,就在於它會讓成功的人變得非常有錢,它會加大貧富差距。資本主義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但它帶來的貧富不均,會妨害經濟發展。又是一個典型的物極必反。

面對此種不平衡,現代資本社會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看民眾能容忍多大的貧富不均。這個方法以經濟發展為首要,照顧窮人則為次要考量。另一方法,則是儘量促成平等,譬如對富人課徵高額稅款,然後以公共福利政策讓大家雨露均霑,然後看這樣會犧牲掉多少經濟發展。書中對於目前歐洲和美國,分別採取怎樣的態度,有相當精闢的分析。

書的最後幾章,對於經濟發展如何形塑目前的世界局勢與人類未來經濟發展的可能,都提出很好的解說。

我覺得第三部分是全書最好看的地方,深入探索很多我以前從未想過的問題。這部分也是這本書的驚豔之處。沒想到一個經濟發展的主題,可以衍生那麼多議題。

總結來說,這本書仍有William Bernstein文字的一貫風格,那就是讓讀者看了後,覺得頗有收穫。


後記:The Birth of Plenty中文版是2018十一月發行的"繁榮的背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人類大歷史”(Sapiens)讀後感4---快樂的根源

The Birth of Plenty讀後感---經濟發展的四個條件

The Birth of Plenty讀後感續1—各國的經濟發展

Happy Money讀後感1—追逐金錢,不如好好用錢

Free to Choose讀後感---價格的作用續

財富的價值

“How to Think About Money”讀後感1---為什麼快樂這麼難

什麼是吉尼係數(What is Gini Coefficient?)

金錢的可能(The Use of Money)

凱因斯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讀後感續

5 comments:

雷浩斯 提到...

短期的增加財富會帶來快樂,但是這樣的快樂很快的就會習慣。(所幸相對的,人瞬間貧困的話...過一陣子也會習慣。)

的確,擁有財富是一種比較値,如果你領4萬月薪,其他人都領6萬,想必你會不高興。如果你領兩萬月薪,其他人都領一萬的話,大部分的人會比較願意接受這個選項。就像美國影集有一句話:「別被隔壁瓊斯家的比下去!」

金錢的比較永無止境,伯格先生所呼籲的"enough",也許是一種最佳解答。

隨風飄意 提到...

不知道「貧富差距」與「人民快樂」之間會不會有很強的關聯性?

匿名 提到...

也可以換個角度看,如果在一個高所得的地方,他生活費也是比較昂貴的,所以跟旁邊的人比起來,就是滿足生活需求之後,還比較有機會去追求其他娛樂或者心靈上的滿足

類似的題目,我曾經跟我朋友們問過一個問題:品味是用錢買的到的嗎?答案大致上都是否定的,不過有個朋友給我一個蠻有趣的答案:不過你不可否認,很多有品味的東西是要用比較多的錢才可以買到。它的意思是,除了少數人,你不大可能每樣東西都自己來,那表示你要去購買其他東西,那比較有品味的東西通常比較貴一點,所以有時候,品味需要錢來堆砌的

hugo 提到...

知足常樂、又或靈修人常談到的向內觀看,都是相當有道理的論點,但難就難在執行力(或稱呼實踐),於是乎造就了市場很多心靈書籍,但一般人並沒有因此而感到平安,有很多的理財叢書,但一般人並沒有因此而獲得財富,或許,執行力(自制力),該是現代人最該具備的吧。

綠角 提到...

的確 柏格先生的"ENOUGH"
實為警世之語

關於品味是否需要金錢堆砌
作家蔡詩萍先生在
30男人手記書中的"非關品味"一節
有不錯的討論
匿名先生已經抓到其中要點了

謝謝讀者朋友們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