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rth of Plenty讀後感續1—各國的經濟發展


Section II開始討論世界各國的發展情況。從最早開始現代經濟發展的荷蘭與英國講起,再來是追隨者,作者以法國、西班牙和日本舉例,最後是落後者。這些經濟歷史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考證功力與前述四個經濟發展條件的印證。

這四個發展條件中,除了運輸和通訊是很純粹技術面的東西,其它三個條件都是一種制度和思考上的要求。當初西方和日本工業化之後,很多大國驚覺自己的落後,包括清朝中國和鄂圖曼土耳其。這些國家也要現代化,所以它們移植並學習西方的火車、工廠,電力系統等,但其實最最重要的,是制度。一個法制的國家,讓人民產權獲得保障。一個科學的態度,讓人民懂得破除盲眛,讓領先學者可以探尋新的可能。一個運作良好的資本市場,讓錢發揮作用。這些條件,不像買車來開,買了就有。這些條件需要整個社會能接受並將這些態度和觀念內化,才會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石。

在關於各國發展的解說中,有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段落。首先是英國的工業革命。很多人看這段歷史,都只看到工業革命。但作者指出,工業革命的基礎,在於農業革命。沒有農業革命,就沒有工業革命。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一個社會人口就是那麼多。假如要將一部份的人挪去從事工業生產。那麼就要用更少的勞動人口,提供全部的人所需要的糧食(先不考慮進出口)。

一個社會的工業化程度,其實可以從農業人口比重看出來。一個很原始的部落,會有很高比重的勞動人口投入農業或狩獵這些獲取食物的工作。一個逐漸工業化的社會,我們則會看到農業人口比重逐漸下降。作者在書中,用英國從1700到2000這三百年的農業人口比重下降趨勢圖,明白的指出這個論點。

所以當我們看到工業生產力上升的時候,其背後較少被人注意到的,是一樣可觀的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而英國,不只是蒸氣機的發源地,它也是第一個以科學方法改良農業生產效能的國家。

另外一段讓人有所感觸的討論則是關於法國。在Henry IV的年代,所有人民的夢想,是成為貴族或是官員。只要有Title,就可以免稅,還有機會成為Tax farmer,代國王向農民收稅,從中分取獲利。這種行為,嚴重傷害經濟發展。人們不再想從事有生產力的活動,而是想盡辦法,努力贏取頭銜,來獲取收入。這就是一種Rent-seeking behavior。

這讓我想到近來風行的”被動收入”概念。常被認為具有被動收入性質的來源包括房屋與土地出租、版稅收入、債券利息收入、甚至寫部落格的廣告點擊收入。這種”不工作就有收入”的概念,深深吸引許多人。

但就算是這些”被動收入”,也一定是先有主動,才有被動。有房子可以出租,那代表你至少有資金買下房子。出書收版稅,那代表作者必需先付出心力寫書。部落格廣告收入,也是格主經營部落格的所得。沒有付出,絕不會有所得。這世上,絕不可能讓人不要工作就有收入。假如人人都可以不要工作就有收入,那麼,社會運作必將瓦解。假如人人都在想不努力就有收入,那麼這會是一個和法國當時一樣變態的社會。

“被動收入”和”正常’你要努力才賺得到的錢沒什麼不同。都是要付出,才能得到的。很多人整天在想”財務自由”,其實這四個字就是他新加在自身的手銬腳鐐。人生目的,就只為了擺脫錢的負擔嗎?這樣的人生,想到就無趣。

待續…

後記:The Birth of Plenty中文版是2018十一月發行的"繁榮的背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Birth of Plenty讀後感---經濟發展的四個條件

The Birth of Plenty讀後感續2—金錢是否等於快樂

真確(Factfulness)讀後感1---世界比你想像中美好

理財的重點(YOU are the Biggest Asset in Your Portfolio)

2 comments:

Allen 提到...

『很多人整天在想”財務自由”,其實這四個字就是他新加在自身的手銬腳鐐。人生目的,就只為了擺脫錢的負擔嗎?這樣的人生,想到就無趣。』

最後一段話似乎有影射某本暢銷書吼~~

開玩笑的 :P

綠角大說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沒有什麼是不勞而獲的。

經濟也因為每個人為了讓自己更好(錢更多/過更幸福/念更多書/做自己想做的事),整體的努力下才發展的。

當你覺得對方靠著當包租公、靠著OOXX股票/基金躺著也能賺,好像不勞而獲的時候。

一半是運氣(賭注),另外一半是對方的經驗(做過、經歷過什麼)。

別忘了每個投資行為都伴隨著風險!

所以,也不是『非常努力』,就一定有金錢上的回報~~

綠角 提到...

感謝sdlong的分享
的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