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lgebra of Wealth”讀後感1---將金錢當人生目標的兩個問題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The Algebra of Wealth的作者是Scott Galloway。他是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本身也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創業者。

書一開始提到成為有錢人的多條路徑,譬如你可以成為像Jay-Z的知名歌手,或是像巴菲特的知名投資人。但作者請大家注意,這些都是特例(Outlier)。

特例很鼓舞人心,不握是很糟的典範。

作者回想自己年輕時就立志成為特例。他認為自己很特別,與眾不同。

當朋友跟他提到,自己已經在退休帳戶投入2000美金。作者想:”假如我到了六十幾歲退休時,還會在意兩千美金,乾脆自殺算了”。

他當時也覺得自己不用存錢,反正自己很會賺啊。今年錢花掉,明年還是會有大把收入進來。何必那麼小心翼翼的投資與儲蓄。

現在回想,作者覺得當時的自己真是傲慢。以為自己是特例,所以該注重的基本通則都不適用於自身。追求成為特例,是一個很可能在未來令人後悔不已的決定。

作者想講的是,一個通用,適用大多人的財富原則。他認為財富的目的在於達到經濟安全(Economic security)。

經濟安全(Economic security)是書中一再出現的用詞,而不是財務自由。

作者給經濟安全的定義是:”你的財富所產生的被動收入,超過你的花費”。

請特別注意,作者講的被動收入不只是配息。而是你的錢可以為你賺的錢。除了配息之外,也包括資本增值。

這才是正確的觀念。認為只有配息才叫被動收入,反而會讓人從事一些特定的投資行為。譬如刻意去買高配息資產。

重點是,累積足夠的資產,讓資產產生的資本利得與配息可以支應生活。

而不是資產其實不夠,沒關係,就改買高配息投資工具,帶來配息足以支應生活費的現象。這恐怕比較像打腫臉充胖子。資產不足的本質遲早會顯現出來。

一個人並不是收入愈多,就愈能確保經濟安全。經濟安全是由你手上留下多少以及你的期待而決定。

一個人可以很會賺錢,卻負債累累。那麼他在經濟上並不安全,仍需要不斷的賺錢來支應開銷與還款。

另一個人可能已經擁有大量錢財,但他期待更多。那麼他在經濟上仍不安全,他仍被自己的不滿足驅使,要不停的賺錢。

作者說。不切實際的期待,將導致永遠無法實現的幸福。(原文: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guarantee unrealized happiness.)

所以,良好的財務觀念與期望管理。兩者缺一不可。

人有時會落入物質上的比較。譬如同事有好車,我也要有。以前的同學住大房子,我的房子不能比較小。

作者提到一個有趣的經驗。他自己是一個遊艇分租公司的成員。有一天當他搭船出海時,在港口看到一艘很漂亮的遊艇。

作者的朋友跟他說,那是Eric Schmidt(Google前CEO)的船。

雖然作者本身對船隻沒有很大的興趣,但那艘船實在漂亮,讓作者當下有”我也想要這艘遊艇”的想法。

在經過Eric的船時,作者注意到更遠方,居然有艘更酷的船。那是Steve Jobs的遊艇。

這時作者想到,很有可能,Eric曾站在自己遊艇的甲板,看著Jobs的船說:”我也想要這艘遊艇”。

你以為的有錢人,其實還在羨慕更有錢人的生活。

但這種物質的比較其實有個上限。包包、房子、車子再貴,其實都是一個可以說出來的數字。

最可怕的不是這種有形物質上的比較,而是無形數值上的追求。數字大還可以更大。沒有上限。

所以作者說:”If money is the goal, you will never have enough.”

假如你將金錢當目標,你將永遠覺得不夠。

而且金錢有個可怕的特性,那就是邊際效應遞減。

當你開始工作,賺到第一個一百萬。會覺得這是有份量的錢,很開心。

但是當你已經累積了一些資產,譬如三千萬。這時賺一百萬,你可能會覺得沒什麼。這時你可能要賺一千萬,才會有年輕時賺一百萬的快樂。

錢愈多,就要愈多的錢才能帶來相同的滿足。而且追求的目標沒有上限。

這是人生的理想目標嗎?

你設定的人生目標是要達到前1%,還是前0.0001%的富人嗎?

這不會帶來快樂與滿足的人生。

富足與否,其實不是數字大小的問題。而在於能否知足。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讀後感1--人生該擁有經驗還是金錢

Your Money or Your Life讀後感2---被誤解的財務自由

“賺錢更賺自由的FIRE理財族”(Playing with FIRE)讀後感—FIRE是兩個重要問題的解答

金錢的可能(The Use of Money)

反脆弱(Antifragile)讀後感3---財富自由的代價

被動收入與財富自由,你該知道的事(Something about Passive Income and Financial Freedom)

“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讀後感---錢要用在該用的地方

Happy Money讀後感1—追逐金錢,不如好好用錢

真正的財務幸福(Born with Financial Happiness?)

買名牌?或許你可考慮這些內在奢侈(Money and Inner Peac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