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rth of Plenty讀後感---經濟發展的四個條件
在看了William Bernstein寫的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 和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投資金律) 後,我發現自己實在蠻喜歡他寫的文章,所以便把他的著作買齊。這本The Birth of Plenty便是第三本我看完的William Bernstein作品。
假如你是個對經濟議題有興趣的讀者,那這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
書名或許可譯為”富足的誕生”。所謂”富足”指的是近代人類的生活。自1820年以來的工業發展,讓近代大多數的人們享有人類史上從未出現過的富足年代。為什麼我們可以達成這樣的經濟發展?為什麼有的國家可以先達成,有的遠遠落後?這樣不同的經濟發展,帶來怎樣的政治結果?政策的大方向改變,會對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在這本書中,都可以得到解答。
這本書的寫作一開始相當四平八穩。作者當初設定的目標,應是要讓即使在經濟方面完全沒有相關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閱讀。在一開始,作者解釋要達到經濟發展所需的四大先決條件。
第一個條件,就是私有財產的保障。私有財產指的不只是有形的錢財、土地等,也包括無形的智慧財產,如專利和版權。
這個必要條件很直覺。假如你的工作所得,是和與你住在同一棟大樓中的100個住戶平均共享,那麼你還會努力工作嗎?假如你的資產,很可能在毫無預警的狀況下,直接被統治者沒收或被強盜竊取,那你還會努力累積財富嗎?
答案顯而易見。人都是利己的,唯有當自己努力的成果可以獲得保存時,人才會努力,才會進步。
這就是為什麼在極權封建或動亂的年代,在私有財物很容易被統治者或盜賊掠取的時候,經濟不易發展的主因。
而智慧財產也是保護的重點之一。過去台灣盜版猖獗,大家都喜歡用盜版的軟體,想說錢省下來了,沒被外國軟體公司賺走。其實這個行為,真正傷害的是我們自己。
假如大家都可以任意取用發明者的成果,不用付費給他,不用給他任何一點好處,那麼誰還要從事創新發明?而使用者這種對發明者不尊重的態度,對本國自身的創新發明產業,也是一個重大傷害。任何想從事發明的人,會想到盛行的剽竊風氣,而減低了創造的動機。人類進步,靠的就是推陳出新。社會必需讓願意努力的人獲得報酬,才能讓自身進步。
第二個條件則是理性的科學態度。作者從哈雷,伽利略等天文學家說起。在沒有電燈的年代,星星是每個人都看得到的東西。哈雷成功預測1715年日蝕的事績,在作者筆下,讓讀者重溫在科學啟蒙年代,一般民眾看到星體運作可以被準確預測的震撼與感動。這些科學家與當時教廷間的關係,也是這段的重要內容。
第三個條件則是資本市場。資本市場讓需要資本的創業者,可以方便的籌措資金。書中有句話完全點出了這個要點:”一百萬在一位銀行家的手上,會是個龐大的力量。同樣的金額,被散布各地的幾十個人持有,那是一點用處都沒有。”將資金從儲蓄者,轉到需要資本的創業者,便是銀行體系最基本的功能。這章還描述了很多現代資本市場的運作概念,譬如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公司等。這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其實都有它存在的理由與發展過程。
最後一個條件則是有效的通訊和運輸。運輸不僅讓大量生產的貨物可以流通各地,也讓各地人力可以往最需要的地方移動。現代運輸起源於人類對動力的掌握。從最初的獸力,自然力(風與水),到石化能源等,人類手中握有數量級愈來愈大的動力源,促成更有效率的運輸系統。
這些章節不僅描述這四個條件為什麼為經濟發展所必需,也花了很多篇幅講述歷史實證,穿插許多讓人發出”原來如此”感嘆的解說。
待續…
後記:The Birth of Plenty中文版是2018十一月發行的"繁榮的背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Birth of Plenty讀後感續1—各國的經濟發展
The Birth of Plenty讀後感續2—金錢是否等於快樂
“人類大歷史”(Sapiens)讀後感3---信任的重要
The End of Poverty讀後感
Globalization讀後感1--專業分工與交換的必要
“繁榮的悖論”(The Prosperity Paradox)讀後感----開創新局的創新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投資金律)再讀後感
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讀後感
Skating Where The Puck Was讀後心得1---早到,不然就耐心等
A Splendid Exchange讀後感---從遠古到現代的貿易發展
Masters of The Word讀後感1—控制與被控制
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Prosperity without Growth)讀後感
閱讀小里程碑---讀完William Bernstein全部著作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15 comments:
>>假如大家都可以任意取用發明者的成果,不用付費給他,不用給他任何一點好處,那麼誰還要從事創新發明?
關於不用付費的問題,有個東西叫GPL提供綠角參考。他基本上講求的是自由,很大一部分都是不需付費的。Ubuntu就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
Ubuntu:
http://www.ubuntu-tw.org/modules/tinyd0/index.php
GPL:
http://140.128.205.3/information/7-02.htm
感謝tin的分享
很有趣的資訊
tin兄提到的自由版權的概念的確也很重要,除了一些自由軟體之外,例如網路上的wikipedia也是靠這個想法建立起來。不過我覺得兩者並不衝突,版權分享其實是建立在尊重暨有版權規則的基礎上(例如維基百科對於侵權內容的管理排除比大多數一般營利網站都要嚴格),提供原意共享和集體創作的人們,另一個新的讓知識進步發展的方式。自由版權事物的提供者也許沒有獲得金錢上的利益,不過在其他方面還是能獲得很多東西(不論是興趣、分享的感覺、或是最終也得到大家創作果實)兩種方式的共同存在甚至競爭(如自由軟體的存在可以促使營利的軟體改進自身的缺點)可以更進一步促成文化的發展。
過猶不及,智慧財產的保護,讓微軟這類公司壟斷市場,反而對產業造成傷害,本地的小軟體公司根本發展不下去。
還好有GPL & Linux 給小軟體公司一點喘息的機會。
那是特例中的極特例
Linux的原始版本是某個大學生的作業,某方面來說是沒有成本的,免費化的門欄本來就很低
它的前身Unix,則是在購買硬體同時就收取費用,開發期的費用也是多加廠商聯合出資,並不是免費得
況且,Ubuntu即便已經很親人了,但相對之下,還是比WindowsX難用,使用了它,等於就需要吸收一堆開發公司認證、收費的教育資訊,費用不見得比買軟體便宜。
阿~~個人業餘意見
歡迎tin多多交流
有些要付費的東西,所得到的與付出的不一定呈正比,又怪使用者不願意付費而去買盜版@@
比如M$,我相信所謂提倡正版的人,他們自己家裡的視窗軟體與文書處理軟體很少是正版的。
除非是跑去使用Linux、OpenOffice之類的free software
不過這些軟體,對一般使用者來說除了本身不夠普遍化之外在親和力上也是一個會對它大打折扣的缺點
推 bug 兄的「過猶不及」~~
忘了在哪裡看過有關智慧財產權的一段思考:
關於智慧財產權,我們到底是要達到「利益的獨享,還是文明的共享」
想想牛頓的 F = ma, 微積分定理...
如果都要買license才能用~~
過猶不及,過猶不及啊~~
ffaarr大說的很好,兩者不相衝突。
基本上整個社群都是提供一個free的概念。free表示了自由,但也有很多數的人當成是免費,雖然很多是不用錢沒錯 XD
Ubuntu在眾多Linux中,算是蠻有親和力的。用Linux跨平台要開Windows的封閉格式,本身就是一個艱鉅的任務。但不可否認目前很大市場被M$佔據,用Ubuntu連開個doc都會亂七八糟,很多電動不能支援真的蠻麻煩。與其說不夠親和力,應該說無法好好的和M$相容比較貼切。
各位讀者真是太厲害了
可能沒看過The Birth of Plenty
但綠角偏頗引用就被抓出來了
這本書中
其實還花了不少篇幅談專利權還有專賣制度對經濟的危害
對這個議題的解說
還蠻平衡深入的
用微軟當例子真的很精采.
以人均來說, 台灣的微軟販售價是全世界屬一屬二貴的, 很好玩也很諷刺的是, 法務部陳定南那時要推行正版運動, 結果發現他的部門電腦幾乎都是盜版, 打老虎打到自己家門口, 丟臉得要死, 最後全部換正版, 花的數字忘了, 總之數字不小.
但是政府部門換這種東西可以用嗎? 法國政府就發現美國國防部利用微軟漏洞竊取法國政府資料, 因此在2000年一聲令下全面研究linux, 並且全面換裝. 之後年年找微軟麻煩, 單法國還好, 要命的是法國已經加入歐盟, 現在是整個集團找他砸, 罰他款逼他卸掉影音播放器和瀏覽器.
另外, 就對岸大陸來說, 他們可是保護他們本土相關企業不遺餘力, 以往政府部門的招標, 微軟都有參加, 但是每次都沒上, 他們寧願扶持產品沒微軟那麼好的公司也要用, 目的就是不給你掐著走.
要不是微軟吃相太難看, 要不是微軟的東西越做越爛, 誰要另謀發展跟你相抗衡?
婀!不對吧!這版原本是經濟議題,不是政治問題,大家是不是搞錯了
微軟沒有「濫用」智慧財產權,事實上,微軟象徵得是一種態度,就是「我只要法律站得住腳,其他道義問題一律不管,堅持擺爛到底。」
「智慧財產權」與「企業責任」是兩件事,大企業也需要法律保障他們的權益,只是法律沒有規範他們的義務,如果在智慧財產權條文中這樣作,小創作者會第一個死掉。
而這是種人性根本層面的惡,根本在於人性之惡,而不是制度有瑕疵。
去追制度漏洞的結果呢?,難道linux或某家「免費」軟體廠商,明日就不會露出跟微軟同樣的嘴臉?(法國的例子真是分享得好,今天的Google就是惡兆的雛型)
(好像沒講到重點)
我的意思是:免費軟體只是末端使用者的感受,畢竟這些軟體開發成本本來就比較低,(不然呢?有哪家linux業者自己負擔了即時通軟體伺服器費用?)所以才有辦法以「免費」的姿態出現再世界上,不然﹍﹍有哪個軟體是真的免費?
用一個才「剛」成型的假象去評論一個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且確實對人類文明造成正面發展的原則,這好像太不公平了。
真是精彩的討論
謝謝各位讀者的分享
小弟認為自由軟體並不是一種假象,而是一種趨勢。
以台灣的科技業為例,在研發中或是出貨的產品上,都大量的使用license free的軟體,在這個Time to Market的時代,大家都是選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所以,沒有這種GPL的概念,相對來說就消費者要買任何科技設備的成本都要更提高了。
的確,市面上許多linux distribution是要收費的,但是他們收的費用絕大部分是收service的費用,而不是收軟體本身的費用,如果他們收軟體本身的費用,那就有違GPL的原則了(除非軟體是自行開發的)。
如果以Google的例子來看,或者是其他Web2.0的概念,就可以發現其實免費不過只是商業模式的轉變罷了。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
恩
Walter的意見比較中肯
至少我看來不覺得會樂觀或天真
也不像我一樣比較負面
謝謝Walter與Citywalker的分享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