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長期投資的莫名恐懼(Unfounded Fear for Long-Term Investing)

在綠角財經筆記這個暢談低成本與長期持有的指數化投資概念的部落格,每一陣子,就會有不同的版友,提出類似的問題。這種問題最常見的型態是這樣的,從某某年至某某年,在這十年(或二十年間),某個股票市場指數虧了xx%,這樣長期持有下來,是要怎麼辦?到用錢的時候,要怎麼處理?

這個問題,其實很值得深入探討。

首先,會問這種問題的人,他將手上的投資資金看做一個團塊。一開始就是那麼大塊,之後要看成果,是變大還是變小。

有資格這樣看待自己手上資金的人,一般只有兩種,一是承接大量遺產,一是中了樂透,以後都不工作的人。對這些人來說,他手上的錢就是這麼多,之後的生活都要靠這筆錢了。所以這筆錢的增減,自然較令人擔心。

但大多投資人是這樣的嗎?一般投資人多是領薪水的。他在年輕時將收入的一部分進行投資,期望日後時能靠這些錢退休養老。對這種每月有錢進帳,累積,然後投資的人來說,他的投資資金,不是一個團塊,而是一條水流。


所以我們可以參照上圖。一個人假如從25歲開始工作,進入資產累積期。在25歲這年,有這年投資的錢,在26歲這年,也有該年投資的錢。如此一直下去。

然後他在60歲退休了。60歲這年,開始提出第一筆錢做為生活費。61歲,第二次提出。一直下去,直到譬如80歲好了。

這個人有幾個35年?老實說,有幾十個。他在25歲投入市場的錢,到了60歲要用的時候,是負報酬?沒關係,他還有下一個35年。他在26歲投入的錢,到61歲是負報酬?沒關係,他還有27到62這個35年。一直到45歲到80歲這個35年。他總共有20個35年。(假如每月看,那就有更多個35年。)

世界各國股市假如是沒被共產主義或戰爭摧毀的存活者,有幾次35年累積報酬是負數的狀況?有幾次連續20年,每年回顧過去35年都是負報酬的狀況?

我不是在暗示長期投資一定會賺錢。而是說,在這麼長的時間中,在投入與提出都分散在廣大時間軸上的投資計畫裡,你要虧到一敗塗地,其實沒那麼容易。這樣投資,不會讓你大賺,但也很難讓你大賠。

我也看過黑天鵝,我知道過去不會是未來的藍圖。假如全球環境發生重大變化(譬如外星人侵略、高傳染力高致死率疾病、小行星撞擊、進入冰河期….),導致人類金融市場與經濟體系動盪不堪或幾近瓦解的話,相信我,在這種時候,你的投資損益會是最不值得關心的事。

前面所述25歲投入的錢到60歲拿出來用,只是種方便的說法。60歲要用的錢,當然不一定是25歲存下的那筆。這個例子的重點,在於讓人看清,對於多數受薪階級來說,投入市場的錢,是散布在一條很長的時間鍊上。日後要取用的時點,也是分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

大多投資人該注意的,不是一個時間點到另一個時間點的投資報酬率,而是一長段時間到另一長段時間的投資報酬率。

每次看到有人問說從某年到某年,這樣長時間的負報酬要怎麼辦?我就在想會問這種問題的人,恐怕都是有資格將錢看做一個團塊而非一條水流的人吧。奇怪的是,這年頭中大樂透和繼承大筆遺產的人好像特別多。

這種問題其實就反應出這個投資人的投資概念與方法。那就是,以點到點審視自己的投資成果。

什麼時候會需要以點到點審視投資成果呢?那就是一個投資人將手上資金視做一整個團塊,以一些主動操作的手法,做一段落一段落的進出的時候。他的錢,要不就是看好或是認為某標的會漲而全部進入市場。要不就是碰觸到某個該出場的條件(譬如停損或停利)或是看壞,而撤出市場。他一定會審視,以某種理由進出場的一段操作,帶來怎樣的結果。

他整個從25歲到60歲的投資時程,就由這樣一小段一小段的投資區間所組成。他每年賺到的錢,不是在該時點投入等待長期成果,而是混入這個團塊中一起進行操作。他就只有這麼一長段,他也只看到這麼一長段,他如何能不擔心從點到點一長段時間後的悲慘投資成果?

也就是說,”從某某年到某某年負報酬,你們長期持有不動的投資人要怎麼辦?”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問題。它反應出短期投資人無法瞭解長期投資的真義,它反應出短期投資人以自身的投資觀套用在長期投資上的格格不入。

當長期投資人的整體資金,是分成許多小塊,散布在很長的時間點分別經歷不同的投資成果時,短期投資人將整體資金一同操作,一同經歷相同的投資成果。後面這種情形,你如何能不擔心遇到一段很糟的投資成果?

這個問題其實不是長期投資人的問題,因為長期投資策略本身就會大幅減輕單點時間到單點時間報酬難看的影響。某段時間內難看的報酬,向來是短線進出者的主要問題。

待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對於長期投資的莫名恐懼(Unfounded Fear for Long-Term Investing)續1

對於長期投資的莫名恐懼(Unfounded Fear for Long-Term Investing)續2

對於長期投資的莫名恐懼(Unfounded Fear for Long-Term Investing)續3

對於長期投資的莫名恐懼(Unfounded Fear for Long-Term Investing)續4

常見的投資謬思---長期與短期投資的分別(Holding Period vs Investment Time Horizon)

Boys Will Be Boys: Gender, Overconfidence and Common Stock Investment讀後感1—女生比較會投資

持有期間與報酬率變異性---以1926至2012美國股市為例(Holding Periods and the Variance of Returns)

Stocks for the Long Run讀後感

同門對決---The Great Debate between Jeremy Siegel and Zvi Bodie讀後感

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從投資基本策略談起

28 comments:

匿名 提到...

我的觀點並非對長期投資有莫名的恐懼
(我認同長期持有 資產配置
定期平衡 價值平均法
及指數化投資工具)
並非試圖將短線進出策略套用在長期策略上

假設一個已成家庭的月薪制投資者而言
非中大樂透者 也非繼承遺產者
(當他26歲開始投資)
並以每月或是每季的方式投入資金

若是十年之間整個股債投資組合
總報酬率約達40%~60%之間不等

因為要清償剩餘車貸.房貸
或是籌備子女出國教育費用等問題
撤出一半資金去完成階段性目標

剩下一半資金持續長期投入
並依照年齡增長調整股債比例配置

第一考量到資金充份運用性
(並無資金閒置在外市場觀望等問題)

第二無猜判時點的問題
(資金的撤離
只是為償還剩餘貸款.及子女教育費等問題)

傾向此等作法是符合現實生活考量

ffaarr 提到...

這篇真是精釆,我雖然想過也跟人討論過這個問題,但一直沒能像這篇想得那麼清楚。(水流和點的解釋方式真的很貼切!)

白河夜船之蓮貓 提到...

暮鼓晨鐘、醍醐罐頂!!
本年度最佳文章!!

AR 提到...

1.謝謝您對我問題的回應.

2.就算沒中樂透...繼承遺產,賣了房產,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想開始嘗試理財...終究您還是閃避了單筆投資的難題.

3.25歲開始投資,到30歲繼續投資時,25-29歲累積的財富是一個小型團塊;到42歲繼續投資時,25-41歲累積的財富是一個中型團塊;到60歲最後1次投資時,25-59歲累積的財富是一個大型團塊.越到後面,每一年投入的資金越不具影響力.而這些團塊,每一年(其實是隨時)都在市場波浪中載浮載沉...

4."在安眠藥+保險箱(外加[定期]再平衡)"跟"短進短出投機"之間,其實還有track2,個人就屬其中一員."非屬前者即屬後者"這種歸類法未免簡化.

5.個人不是好抬槓,只是期待這個優質的網誌,視野可以更開闊.

AR (若您認為本文不當就免貼了)

Ivory Tower 提到...

綠角的看法確實甚有見地。
然而,一次性的投資決策(亦即資金只有一筆,往後不會再有資金投入),個人以為仍是個值得關注的議題。
試想一個所得與支出堪堪打平的升斗小民,有一天突然手上有了一筆資金時(保險理賠或是遺產繼承),綠角可有什麼建議呢?

匿名 提到...

論述其四種方法:
定期定額
越到後期 本金越龐大 (邊際效益遞減)
資產配置
類別越廣大 (依有系統性風險不可消散性)
定期平衡
等待其未反轉區塊上揚(逆向操作)
長期投資
只為尋求市場平均報酬

很多人都只個別討論上述四種方法的缺失
但是有無考慮其綜效?


投資方法有很多種
並非只是所謂短期投資 或是上述方法
只是剛好將學者投資的研究方法
和短線進出投機者 作為比較

回想一個問題
投資方法越為花俏者
是否能賺取更高報酬?
就歷史資料看來好像沒能保證

一個投資人 本業並非在金融此塊
花眾多時間在研究技術分析.基本分析
及猜判如何進出市場
即時成功了.那他是否會犧牲掉更多東西
(如:家庭 娛樂 本業 健康....)
這都很直得省思的問題!!

匿名 提到...

忽然有一大筆錢的話,留下生活.享樂.行善...等等所需資金,然後將其餘資金投入指數型產品,享受有朝一日成為更多錢財的富人的滿足感.

hoamon 提到...

> 一次性的投資決策(亦即資金只有一筆,往後不會再有資金投入)
> ... 略

重點是錢可以一次大筆得到,或許是遺產,或許是樂透,但投資不應該是一次性投入。

如果真的一次拿到巨額金錢,那就應該轉化成多次投資,如何作呢?

首先是選擇想要的切割比率,譬如是每半年投資一次,總共投資 10 次。

所以一開始先投資第一份的金錢(1/10),然後拿 4/10 去作一年期定存(定存A),而 5/10 作活期存款,等過了半年後,將活期存款中的 1/5(也就是約原總金額的 1/10)拿來再作一次投資,該活期剩下的 4/5 再拿去作一年期定存(定存B)。

再過半年後(也就是拿到一大筆錢的一年後),定存A到期了,就拿它的 1/4 去作第三次的投資,並將剩下的錢再拿去作一年期的定存,再過半年,改拿定存B。

如此一來,在 5 年後,此大筆錢就能平均投入股債市(或指數型基金)中了。

匿名 提到...

至於擁有一大筆資金的投資人
若照伯格的作法:
可以把70%的資金擺入現金準備
(活存.貨幣型基金.短期債券上)
30%投資於股票.中長期債券作好初步的配置
在每一季的結束 可把5~10%的現金準備
移轉到股票與中長期債券資金
用一段很長時間的投資
有明顯降低風險的好處
此做法避免一窩蜂效應的影響

showfu 提到...

讀過John C. Bogle與William Berstein的著作之後,深刻體認到:投資,要做到"長期持有"與"資產配置"這兩個重點;同時,也注意"成本"與"賦稅"的問題。

坦白說,這樣一來,對"長期投資"應該只會越來越不覺得恐懼才對吧!!
(只不過,這兩位先生的"長期"和大部分台灣投資人的認知,有著非常大的落差;同時,這兩位先生對"資產配置"學問的嚴謹態度,似乎也遠遠超過了大部分台灣投資人所能理解的範圍?)

ffaarr 提到...

AR:2其實如果你有一天有一整筆資金,但是又覺得一次投入很不放心(畢竟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度不同)其實就把一整筆資金先定存,再坼開慢慢投入就好了啊。雖然這樣作會降低資金的運用效率(以及可能的總報酬)但任何策略都一樣,風險和報酬常相伴隨,但能讓自己心安最重要。
3、我覺得你這部分的「團塊」的想法是心理上的感覺(但心理上的感覺對投資計畫也很重要,我覺得是要去面對的),而不是實際存在的。假如每一年投入的錢都一樣多,為什麼最後一年投入的會比較不重要?我覺得這種想法,很可能是來自於在意表面的「報酬率」的變化,因為覺得最後一年投入對於整體報酬率的影響似乎不大。但事實上你要用的錢不是看到的「報酬率」而是「最後總報酬」,我看過很多人覺得賠了50%,在低點攤平變成25%就感覺少損失一半,其實事實上根本沒有,除非市場漲起來,不然虧的錢還是一樣多。

同理,我覺得綠角這篇文很精釆的原因之一,因為正好把我們從這種只陷在總報酬率的想法拉出來,去細細看實際上的報酬。

綠角文中所說的假如設定每一年年投入的錢都是35年之後用,每一筆錢都可以是獨立看待,而退休35年後的平均生活品質,就是這35年(假設35筆)投入35年的平均報酬而定。當然,因為這35筆大都會經歷退休年齡前後這幾年,所以「這幾年」的市場績效當然會影響比其他年分大。(所以我覺得在接近要退休的幾年前開始,就可以逐步改變自己配置的風險比例,也可以順便降低萬一這幾年股市特慘時的風險)但這幾年影響較大,不代表說後幾年的投入比較沒影響力,事實上是每年投入的錢的最後績效,重要性都一樣。除非你是要一退休就要把整筆錢花完,不然你在心裡上把前20幾年投入的錢組成的團塊,沒有實質意義,只是造成你心理上的壓力而已。(但我認為心理上的壓力並不是虛幻的,而是要面對的問題,在開始投資前就先想到這點是很好的,絕對有助於日後的投資)

Unknown 提到...

就如同前面幾位網友所提到的,
伯格談共同基金一書最後幾個章節的確有談到
突然獲得大筆資金的投資法,
(遺產,保險費,樂透...etc)
一開始可先整筆放入幾乎零風險的現金準備,
(ex:高品質貨幣基金,短期國庫券...)
然後每季or每半年投入你想投資的標的,
分好幾次,花上幾年的時間全部投入!

而如同前面某位網友所述,
定期定額到最後,你的確還是擁有"一大團塊"的資產,
但至少你的平均買入價位,絕對不是某個高點!
而是比定期定額這段長時間的平均價位還低!
(因為在較低的價位會買到較多的單位數)

如此比平均還低的買入價,
加上每年的配股配息,
放個十年二十年,還不賺錢的機率應該不高了
(若真的遇上這種長期大蕭條,
高週轉率的主動型朋友應該也破產一堆了)

重點是"比平均價位還低的買入價"
若你在1989單筆投入近四萬點的東京股市,
二十年後的今天,當然連1/3都不到...

匿名 提到...

給綠角大

不想在i大那裏討論基金的問題
以免被人順勢轉移焦點

同意你說的
沒有基金可以把指數追蹤得很好
也只有少數基金可以”穩定”打敗指數
如果隨便挑 真是不如打水漂

但是說股票基金沒有一個行
綠角大可能漏看了這一檔
(應該也還有其他檔,不多就是了)

為避免被貼上廣告之名
下面一段的基金名稱 我就不寫
但請相信 績效數字是真的

重點-
1.過去8年,只有2年落後
2.長期下來,超額報酬不少(期末報酬為128.9%,大盤為-3.1%)

國內內線交易嚴重
基金也以猛衝為操作主流
通常不會去控制下檔風險

因此
只有股市大多頭時 可以考慮共同基金
射中績效擊敗大盤的基金
機率有機會大於1/2

年度 績效 大盤 相對
2001 30.6 17.1 13.5
2002 (6.0) (19.8) 13.8
2003 25.4 32.3 (6.9)
2004 20.1 4.2 15.8
2005 45.4 6.7 38.8
2006 12.4 19.5 (7.1)
2007 39.8 8.7 31.1
2008 (45.8) (46.0) 0.2

匿名 提到...

其實就長期投資.資產配置而言
有一塊需值得討論的
一般所討論的資產配置
都以股.債.商品.reit.作為資產配置類別
但其實資產配置應該設及更廣
例如以月新族來說
生活開銷應大約占收入幾成
保險大約占收入幾成
現金部位該占收入幾成
(急用金3~6個月
但3~6個月急用金真的足夠嗎?)
其餘股債等資產類別該占收入幾成
當然這沒有正確答案
只不過眾多投資者都很希望
能尋求合理的目標作資產配置
若能在資產配置細部說
這些生活開銷.保險
或是其於金融商品類別
應該更有助於廣大投資者

至於投資方法眾多
選擇一個較適用於本身的
(考量風險承受度.投機.投資.現實生活考量.)

底底 提到...

我想綠角這標題下的不好
也沒切到一般人想問的
綠角是直接將"長期投資=分期多筆投資"
但一般人看市面上寫的書例如巴菲特
所寫的"長期投資"就是一筆放下去不動他
然後把指數當成一支股票來看待
然後賺取股價指數差額的超額報酬

其重點似乎已經不是在分流不分流了
而是一般人將重點放在你怎麼知道未來指數一定會是看漲

匿名 提到...

投資金律後面有幾個實例可以當作參考, 不過書中舉例的對象是中年人, 資產如何配置除了要考慮有多少錢以外, 還要考慮年齡, 而年齡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能承受的風險.

要是突然發了大財中了樂透, 最好的方式是在領取前拼命看資產配置的書或是請信譽卓著的理財顧問幫你量身打造一套適合你的資產配組合, 這樣領取後就不會不知道該怎麼做.

onlycafe 提到...

把日後每一筆提出的資金,對應每一筆當初投入的資金,以此來看個別報酬率。綠角大真是好觀點。

綠角 提到...

習醫錄(或AR兄)

單筆投資和定期投資有什麼不同?
定期投資每一筆骨子裡都是單筆

但當定期投入定期提出的投資方法
有機會讓投資人擺脫團塊,接納水流的金錢觀時
很多執意於團塊概念的人
仍發展出一些譬如停利不停損,停損不停利的方法
硬把之前累積的金流
收成整個團塊
回復到它單筆大筆資金如何投資的執著與頭痛


你的第三點
剛好正是點到點投資者的看法
愈到後面的錢愈不具影響力
這種說法和定期定額到後面會頓化
一樣好笑
在多達譬如300次的投入中
每一次的投入比重都是一樣的
只有當投資人看著"已經投入的錢"的損益時
卻沒想到未來"還沒投入的錢"
才會有這種看法

第四點是你自己說的

很多人說綠角視野不夠寬闊
其實是在罵綠角不認同他的言論

你去大雄寶殿喊吃肉好
然後被趕走
說和尚視野不夠寬闊?
是誰有問題啊?

拜託一下
講話也要看地方吧
綠角財經筆記的主題不夠明確嗎??


yoyoyang
這種問題也有專門的理財討論
我這裡沒文章談到罷了
一般建議是打散投入

可以參考hoamon和他下一樓匿名先生與師承的回應

showfu
沒錯
這就是Bogle和Bernstein的書那麼值得看的原因

看來看去
還是覺得ffaarr說的和我心中的想法最為貼近
謝謝再次的詳加解說


怎麼會有個匿名先生在做分析基金過去績效的無聊事
這支基金未來會如何
你要打包票嗎?


底底
誰跟你說指數未來一定會漲?
太多人自以為的長期投資方法
其實是自己想像的
也很多人是用想像來瞭解資產配置
然後對自己想出的資產配置方法
大加抨擊


謝謝各位讀者的回應

匿名 提到...

若真的要試著賺取市場上超額報酬
(我相信市場上有人有辦法作到.但是所要下的工夫.絕非是看技術分析書籍.就能辦得到)
而是該專研以下列表:
財報分析
初會 中會 高會
個體,總體經濟
經濟循環
證券分析等書籍

若想賺取市場平均報酬:
就以指數化投資工具
資產配置 長期持有 長期買進
(這是我所信奉的)

任何投資方法不可能滿足市場所有人
看你要信奉哪種方法
就去相關部落格去尋求你要的答案

Ronald 提到...

圍棋有一種判斷局部變化好壞得失的方法,叫做手割。它是利用不同下棋手順來達到相同變化圖的方式來研究。

綠角大這篇文章的分析方法,與手割頗有異曲同工之妙。藉由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來看到事物的評價。寫得很有新意,至少小弟沒看過這種說法。值得大家拍手鼓掌。

從這篇文章可看出,綠角大想探討的是長期投資的好方式,而非短期單筆投資如何擇時進出擇股買賣。所以如果以這不見得是單筆短期投資最好的做法來挑戰,他可能會覺得雞同鴨講心情不好。

AR兄擔心團塊問題,我覺得可以用目標基金來解決。雖然綠角兄用水流分析法來消除投資人的疑慮,但對投資人來說,辛苦存到的退休金忽然在退休前夕遇到泡末資產縮水50%, 可真是難以承受的打擊。隨著目標時間接近,逐漸將資產轉成低風險的標的來持有,應可讓大家睡得好一點。就我印象所及,綠角大並不曾反對不宜以目標基金的概念來配置你的資產。

不過,要設計出勝過指數的基金,印象是可以的。就是不要用市值來分配投資標的的比重,而是用相同金額買進指數所含括的個別標的。這種方法的效果與定期定額買股的平均成本比該期間平均股價還低(或股數更多)的道理相似。因為在同一時刻,股市總是有股票的股價被高估有的被低估。用相同金額去買,多買到的低估股票,會比少買到的高估股票要多。

底底 提到...

我沒有說長期投資一定賺錢
而是很多人會誤會你的文章是長期會賺錢...

Ethan 提到...

高傳染力高致死率的疾病,對人類的影響其實沒那麼大,這種疾病(像SARS)的流行通常不會很持久,在傳染大部份人之前,就把宿主殺死了。季節性流感傳染力高、致死率低,才比較會造成大規模的流行。

匿名 提到...

把錢切成所有的分流
但仍無法避免心中堆疊的團塊
況且 分流不見得持續有來源
跳回投資最初原本的理想
仍是"持續"增長
所以在不同時點 仍需不停的切割
才不會在團塊最後越來越大時
遇上不可避而走入運氣
35年太長了
長到就像下輩子一樣
當60歲後需要提領而無法再匯入時
困境便此產生

立青 提到...

學習大概分為4階段,懂/用/教/推動
我現在大概是在用,各位大大請指教
之前投資單一股票,在3955時實在是絕望啊
不過也已渡過了這絕望的時刻了
大輸過後,才知道怕
無意中又看到綠大提的指數化投資(金石堂)
單一個股都有5%危機可能,實在不敢再嘗試
我只需要賺取與經濟成正比合理利潤就滿足了
現在我把單一個股出清,轉換成台灣50及現金
1.我對台灣經濟前景不看壞,所以買台灣50
2.假設3年有一個小循環,那剩下現金就以
3年每月定期投入
指數化投資已是平均+定期定額平均
實在是投資的很安心
就算說被套牢,我的蘋果樹還會生蘋果(配息)
長期下來也沒有甚麼好害怕的
唯一缺點無聊,那就買賣幾棵蘋果樹
這就無關輸贏,純粹打發時間啦,預計明年退休
看到這網上留言的人都專業,我實在汗顏
想每一年的年底,公司都會展未來3年方針
舉凡提高客戶滿意度,營業額
而自己呢?在投資上反而沒有策略
我看到的投資人都是這樣,看線形,聽名牌
追高殺低,忽多忽空,短線進出,貼盤太近
最後腦袋/口袋空空,看了綠大股海勝經
現在投資策略有了-指數化投資
剩下的只是執行力而已

自由羽翼_ 提到...

很少看到寫長期投資時間點的文章,這也是想長期投資的人,會傷腦筋的問題,在於「拿出資金的時間點」。

若加入「現金流入」以及「複利」的方式,或許可以有新的解釋。

以中華電信為例,25歲~60歲每月買進持有,並將每年配發現金股利持續買入,如此有「平均成本」及「複利報酬」的效果,幾乎能說可以彌平總報酬為負的問題。(會高於每個月投入的原始資金)

60歲後需要的資金來源呢?光每年的現金股利就是筆不小的數目。

Robert 提到...

綠角這篇實在寫得很好,好的讓我也想上來發表一下。

看完大家的意見我的感覺是把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混在一起討論,才會發生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狀況。

如果是短期需要用到的儲蓄(買車買房)等需求,其實比較適合用零存整付這種工具來儲蓄以確保到時後有錢可以付,而不是換到一堆廢紙。

以投資來說,謀的就是可以獲取比定存更高的報酬率,相對應的就是把資金暴露在更高的風險上。對我來說,長期投資在股市上並不是要獲取買賣的價差,而是要投資當公司的股東分享公司賺錢的成果。這種投資最怕的就是公司倒閉,和買到不賺錢的公司。所以要用指數基金來分散風險,雖然無法賺取超過平均的報酬,但是也避免了所購買的單一公司倒閉或不賺錢的風險,除非整個市場消失,不然長期來說算是很保險的投資方式。更不要說省下很多研究股票市場的時間。

一點淺見看看就好

綠角 提到...

Ronald
Equal-weighting不是打敗市場的聖杯

底底
我想綠角財經筆記的大部分讀者
不會誤以為長期投資就會賺

匿名先生的問題
可看今天發表的文章

謝謝立青的支持與分享


自由羽翼
我一直認為
以定存或是拿股息的態度
將大量資產壓在一兩家公司的股票上
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假如這家公司倒了呢?

謝謝Robert的分享

Hankeley 提到...

如果你手上突然有一大筆錢
有房貸等貸款的趕快還掉
沒有貸款的就存到定期存款去
然後根本都不要去動它
只要把每年的利息拿出來消費或投資就好了
人突然有一大筆錢時很容易亂花錢
拿這筆錢去投資也很容易亂買
比起通貨膨脹的侵蝕
亂投資賠的大錢可能會使購買力下降更快
很多人時運到了
得了一筆大錢
結果生活反而過得比沒這筆錢時還要糟
諸多樂透得主是活生生的例子
股票市場諸多主力也是血淋淋的教訓
忽然得到大筆錢反而要更戒慎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