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晨星2022基金費用研究讀後感(What I Learned from Morningstar 2022 US Fund Fee Study)---投資人的選擇如何改變了業者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美國晨星在2023八月發表了"2022 US Fund Fee Study",統整了許多美國資產管理業界的重要費用數字。

2022年美國整體基金與ETF投資人付出的平均內扣費用是0.37%。比起2021的0.40%,下降了0.03%。投資人因此省下了98億美金的費用。

會省下那麼多錢,因為內扣費用是針對全部投入資金所收取的費用。譬如某基金收取一年2%的內扣總開銷,就是會針對你投入該基金的資金,每年收取2%的費用。這是很可怕的收費。

0.03%這麼小的變化,乘以上兆美金的資產規模,產生的就是幾十億美金的費用節約。可以換句話說,因為省下這些費用,投資人為自己多賺了98億美金。

這裡指的平均內扣費用,是資產加權平均(Asset-weighted average)。

假如美國只有兩支基金,一支內扣總開銷1%,有10塊錢的資產。另一支內扣總開銷是0.1%,有100塊的資產。那麼美國基金業內扣總開銷的資產加權平均會是(1%*10+0.1%*100)/(100+10)=0.18%。

內扣總開銷的簡單算術平均則是(1%+0.1%)/2=0.55%。

這個例子中,資產加權平均遠低於簡單算術平均,因為低費用基金的資產遠高於高費用基金。

而這正是美國當地的狀況。

2022美國當地整體基金與ETF的簡單算術平均內扣總開銷是0.95%。比起本文一開始提到的資產加權平均內扣總開銷0.37%高上許多。因為大多美國投資人已經懂得選擇低費用標的。

在2022,收費最低的20%的基金與ETF,資產流入3940億美金。其它80%收費較高的基金與ETF,資產流出7340億美金。也就是說,高費用基金不僅沒有人買,而且是被大舉賣出。美國投資人全面轉向低收費標的。

不只2022是這樣,過去20年都是這樣。下圖顯示2003到2022,美國收費最低的20%基金與ETF,跟收費較高的80%的基金與ETF,每個單一年度的資產流入或流出。

藍色長條是收費最低的20%基金與ETF資金進出狀況,紅色長條是收費較高的80%的基金與ETF資金進出狀況。正數代表流入,負號代表流出。

對比非常明顯。從2014到2022的每一年,除了2021之外,都是收費較低的基金跟ETF,資產流入。收費較高的基金與ETF,資金流出。

你覺得在台灣銷售的那些經理費1.5%的股票型基金,經理費0.75%的債券型基金,是高收費還是低成本標的?

假如放在美國,會不會有人買?

在台灣,你還看到有人整天在分析這些高成本基金有那些值得投資,跟你講”高收費沒關係”嗎?

落後就已經不好了。落後,還不改進,整天與一些作家跟守舊人士聯合,宣傳高費用基金的好處,讓投資人以為忽略費用也沒關係。這就相當可恥了。

是金融業者該服務投資人,還是投資人該服務金融業者呢?

在美國,指數化投資工具的收費明顯低於主動型投資工具。

2022,指數化投資工具的資產加權平均內扣總開銷0.12%。主動型投資工具則是0.59%。

台灣當地業者發行的ETF的內扣費用,約略只能跟美國的主動型投資工具比較,比起美國當地的指數化投資工具仍是貴上許多。

而且美國投資人對收費是愈來愈敏感。底下這張圖整理了過去20年每一個單一年度,資金進入收費最低的0-5%基金(與ETF),接下來5%-10%基金,與再接下來10-20%基金的狀況。

可以看到最右邊,代表2022那組長條。只有收費最低的0-5%基金有資產淨流入。其它5-10%與10-20%資產都是淨流出。

也就是本文一開始提到的,2022這年資產都流入收費最低的20%的基金與ETF。實情不只於此。是全部流入收費最低的那5%的基金與ETF。

也就是說,假如你是基金業者,你發行的基金與ETF,不是收費最低的前5%,而是其餘那95%,你就會處在一個”被贖回”、”被賣出”的背景環境中。

這就是美國業者需要面對的壓力。這會讓他們”很有動機”削減費用。

投資人的選擇,終將帶來業者的改變。在美國,我們看到了實際的驗證。

等著業者主動降低費用,為你帶來更好的服務?那你就只能等。而且通常等不到。等不到結果的等待,有什麼意義?

不要等,要行動。直接將資金全部從高收費基金與ETF上面移開,轉入低成本投資工具。你就會看到業者其實也相當樂於改變。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美國晨星2021基金費用研究讀後感1(What I Learned from Morningstar 2021 US Fund Fee Study)---美國基金業界整體平均內扣費用比0050還低

你有買到這些超高收費境外基金嗎?(Avoid Mutual Funds with High Expense Ratios)

超高收費境外基金,是你的投資工具,還是基金公司的獲利保證?(Avoid Mutual Funds with High Expense Ratios)

費用決定績效(Funds with High Expenses are Born Losers)

常見的投資謬思---賺小錢才要注重成本(For Every Investor, Cost Matters.)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