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讀後感4—實行指引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除了闡述為何人生不應把全部時間用於賺錢,該充份累積人生經驗之外,作者在《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書中也列出了實際執行方針。

有幾個可以用來敦促自己的方法。

第一個是壽限鬧鐘。

就用一個比較長比較樂觀的壽命預期好了,譬如預計自己可以活到九十歲。你可以算出來,距離現在還有幾年,幾天。

譬如50年,一萬八千天。你就會馬上體會到,原來在這世上的日子只有一萬多天了。這還是比較樂觀的估計。也還沒有考慮人生最後幾年,行動力很差,身體狀況不好的日子。

假如你喜歡出國旅行,你還能去幾次?你跟家人同聚的中秋節與年夜飯還有幾次?考慮到這些家人有些是比你還年長二、三十歲的父母,那時間就更短了。

沒有期限,往往會讓我們太過自在的過日子。其中一個”自在”就是以為自己有無盡的時間可以拿來賺錢。一旦有個鬧鐘,有個時限存在,我們就會開始把握時間,開始拿時間去做真正想做卻一直拖延的事。

人生不是無盡的旅途。時不時的提醒一下自己剩下的時間,雖然不是個令人愉快的練習,但可以讓我們更珍惜人生。

第二的就是要體會到,有些事情只有特定年紀才能充分享受。

譬如看書看電影,這些靜態活動,就算到八、九十歲,只要意識清楚,都是可以進行的。

但到陌生的國度,一天走兩萬步,爬山健行,過著不知道下一個城市要住那的刺激旅途。這恐怕只有在相對年輕時,才能這樣玩。

就像每個季節有它專屬的水果,人生的四季也有其專屬的樂趣。你走過那段時間,不去享用,機會就永遠消失了。

實際執行方面,作者建議要”刻意”。

你不能再讓自己的人生繼續停留在自動導航模式。而那顆按鈕上的字是”賺錢”。你要刻意想一下,在什麼年紀,你希望自己有什麼人生體驗。

要很明確。譬如在40-45歲之間,每年出國一次,每年爬幾座山,學什麼新的技能等,這些你想做,卻一直還在延遲的事。把它們全部放進一個明確的時間表裡。

執行的第二個重點,就是要設定人生的資產頂峰(Peak)。

而且,這個頂峰是一個年紀,不是一個金額。

譬如設定,”我就工作賺錢到50歲就停”。50歲就是你的頂峰。而不是”我要累積到三千萬資產”。

用數字會有幾個問題。

首先,沒有什麼數字會真的讓人停下來。假如你累積到了三千萬,到時候你又覺得自己工作賺錢的能力也還不錯,何不就更多一點,四千萬也很好啊,退休生活也會更好。(完全沒想到代價是更短的退休生活)

第二,假如是以金額為目標,你等於拿自己有限的人生時間開出空白支票。假如存到三千萬要20年,你就花20年。假如要40年,你就工作40年。

不應該是這樣的。人不應該只懂得Save money。也要知道Save your life。

刻意的選一個年紀做為頂峰年齡,代表你留給自己所有之後的時間,用來享受這些金錢帶來的可能性與正面經驗。

選一個金額做為頂峰,代表你打算花任何需要的時間來達成那個數字。這兩者有著根本上的分別。

對於想要一直累積金錢,日後留給子女或是給慈善機構的想法。作者提供跳脫的解方。

假如你想要給你子女金錢,早給可能更好,而不是到了自己過世,他們也已經五、六十歲的時候。
(當然也不是在十幾歲的時候,就給予大量資產。書中有提到最佳年齡區間)

在子女還年輕,資產不多的時候,假如你能給予他們一些金錢上的協助。價值會遠遠大過,他們年紀大,自身也有相當資產的時候。

一樣一杯水。給很口渴的人,跟給背包裡有個裝滿的兩公升水罐的人,是完全不同的。

假如你有這個能力,自用之外,還可以留資產給家人。活著的時候就刻意的去想,資產中有多少要給子女,然後在他們最需要,這筆錢對他們最有用的時候,就給他們。而不是到自己八十幾歲過世,子女也五、六十歲,其實也根本不缺錢的時候,再以遺產的形式轉到他們手上。

同樣的,假如你有認同的慈善機構,它們也需要資金。你現在就給,也會比多年後自己過世再留給它們比較好。這些需要援助的人,需要資金的研究項目,你現在就給他們錢,可以在現在就取得進展。

這些想法可以讓人更有系統的規劃自身資產的用途與去處。而不像無頭蒼蠅,一直忙碌的累積資產,滿腦子就是反正自己用不到,子女也用得到的想法。

其實留給子女的,最重要的不是錢財。而是他們的處事態度與能力。假如他們是個有能力的人,要賺取比父母更多的錢,自然是可以辦到的事。

Readmoo電子書連結

博客來連結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讀後感1--人生該擁有經驗還是金錢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讀後感2—經驗也是種資產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讀後感3—到底要多少錢才能安心退休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