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讀後感2—指數型基金的興起與投機的逆襲


書中第六章,標題是The Index Fund,指數型基金。柏格先生一生最鍾愛的發明與成就,指數型基金,也成為投資與投機文化的戰場。

柏格先生在1976推出第一支供一般投資人使用的指數型基金時,阻力不小。投資人不看好,首次公開發行募得資金是預訂目標的7%。業界不認同,把指數型基金稱做是”Bogle’ Folly”,也把指數型基金求取市場平均的目標形容為”Unamerican.”

但柏格認為,指數型基金提供投資人真正”投資”的可能。像標普500指數型基金,其成份股就佔了美國股市絕大多數的市值。持有這檔基金,可說是持有整體市場。

投資人再也不必費心去猜,那一支股票表現會比較好。也不必再猜,那位基金經理人表現較好。就透過指數型基金一網打盡,放心的參與整體市場。這是一個真正,可以讓投資人放心長期持有的標的。它實現了”Buy to hold”。

所以儘管一開始不獲得投資人與業界的認同,柏格先生與Vanguard公司還是堅持經營這支指數型基金。終於,認同的投資人一個一個慢慢加入指數化投資陣營。指數型基金終於成為市場上不可忽視的存在。

根據Vanguard網站的資料。到2013十一月底,Vanguard標普500指數型基金的資產總值達1553億美金。投資全美國股市的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Index Fund則有2964億美金。

書中也寫了在指數型基金發展過程中,柏格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Samuelson的情誼。在大學時,柏格就讀過Samuelson寫的經濟學課本。在1970年代,Samuelson則寫文章,公開要求資產管理業界應發行指數型基金。柏格先生的實際行動,等於直接應答這個請求。日後Samuelson在演說中曾提到,指數型基金的發行,是與人類歷史上輪子與文字的發明同等重要的大事。

Samuelson還蠻常寫信或打電話給柏格先生,給他意見。Samuelson也為”Bogle on Mutual Funds”撰寫序文。柏格先生則將”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 ”做為獻給Samuelson的作品。這段長達61年的情誼,終止於2009 Samuelson先生過世。

就在90年代,看來指數型基金已經取得一席之地,柏格先生藉由這種基金,成功的讓許多投資人走上投資之路時,投機的文化,開始了它的逆襲。

1992,一位來自紐約的訪客,來到位在賓州Valley Forge的Vanguard總部柏格辦公室。

這位訪客是美國交易所(American Stock Exchange)的產品發展部主任,Nathan Most。他跟柏格先生提到一個新的概念,將標普500指數型基金,轉化為一種可以在市場上隨時交易的投資工具。

這就是ETF的雛形。

柏格先生以業界經驗,跟Most先生指出這樣的設計會有三到四個問題,在正式運作前必需解決。假如這個工具真的推出的話,因為指數型基金是給長期持有的投資人使用的,將它轉成一個可以短線進出的工具,會成為投機者的最愛。在這方面,柏格不認同指數化投資概念以這樣的方式呈現。所以他拒絕了與美國證交所合作發行ETF的機會。

在回紐約的火車上,Most先生想出了這幾個實務問題的解決方法。所以柏格雖然拒絕了Most,但他卻給予了實際上的幫忙。

這個合作提議未能成功,兩人還是維持了多年的友誼。(書中原文We parted amicably, and would enjoyed a nice friendship over the years that followed.)

就這樣,Vanguard拒絕了發行ETF的機會。後來Most找到道富資產管理,推出美國第一支成功的ETF,SPDR S&P 500(美股代號:SPY)。

後來Vanguard才在指數化投資專家,Gus Sauter的推動下,進入ETF市場。

柏格先生對於ETF的態度,世人有許多誤解。甚至有不少人以為他是全然的反對者。

柏格先生知道這點,所以在書中,他特別把握機會,把自己對ETF的看法說清楚。

在此引用書中原文:

Rarely are my views on ETFs aptly characterized. So let me be clear: I remain positive on the concept, but only when the right kinds of ETFs are (a) used properly and (b) used for investment and not speculation.

對於ETF這個概念柏格先生仍保有正面看法,但有兩個條件。那就是必需是正確的ETF,合適的使用,用於投資而非投機。

這就是柏格先生對ETF的看法。

很抱歉的是,ETF業界的發展,偏離了這條路。許多ETF,開始使用所謂的聰明指數,以打敗市場為號召。就如同過去的主動型基金一樣。

有些ETF,則以單日報酬的倍數、反向、反向倍數為目的,完完全全就是短線交易工具。

SPY一天之內的成交量,可以高達6600億台幣。是全部台股單日成交量的好幾倍。

沒錯,這樣一個易於交易的工具,果然如柏格先生當初拒絕Most時所說的,它會成為投機者的最愛。

柏格在書中估算,ETF資產約有四分之三是法人持有。四分之一是個別投資人持有。個別投資人當中,有三分之二是使用各種短線進出的交易策略。只有三分之一是買進並持有者。

所以算起來,ETF資產中只有十二分一,是用做長期持有的投資工具。

當初對於指數化投資的認同,帶我找到了美國券商這條路。一開始我也使用過Vanguard的指數型基金。後來因為券商停售Vanguard基金給國際投資人,所以才改以ETF為實際執行工具。(詳細討論可見指數化投資優先,工具其次一文)

而我用於投資組合中的ETF,都是大範圍分散、市值加權的ETF。符合柏格先生所說的”Right kinds of ETF”。

我買進也是為了持有,不是為了短線進出。也符合柏格先生所說的”For investment not speculation”.

很高興的是,這樣使用美國低成本ETF的方式,透過這個部落格,也獲得許多投資朋友的認同。

對於其它特別類型ETF的討論,像反向ETF等權重指數主動型ETF等,多是出於自己財經研究的好奇心,我並未把它們用做投資工具。

所以從90年代開始,柏格先生看到他用來抵抗投機勢力的指數化投資,出現了”窩裡反”。許多以ETF為名所發行的,其實是投機,而非投資工具。

但柏格先生可能沒想到的是,這個窩裡反,這個ETF的出現,卻讓我們這一群台灣的指數投資人,有了實踐理念的機會。

受限於非美國本地投資人的身份,我們買進美國註冊基金會有困難。但在美國證券交易所掛牌,對全球投資人開放的美國ETF,讓我們有了實行長期持有、低廉成本、大範圍分散的道地指數化投資的機會。

我們使用ETF的方式,正是傳統指數化投資概念,在ETF世界發動的逆襲。

這場投資與投機的爭戰,方興未艾。

後記:

這本書的中文版是"文化衝突"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讀後感1—投資與投機的衝突

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讀後感3—快樂的同謀

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讀後感4—基金業者的投機

“The Index Mutual Funds: 40 Years of Growth, Change, and Challenge”讀後感—指數化投資的變與不變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讀後感2—正確未必有價值

Devil Take the Hindmost讀後感1—投機嘉年華

柏格先生與ETF的恩怨情仇

ETF基本知識與投資入門(ETF Basics)

指數化投資工具的Front Running問題-續(Is Front Running a Threat to Indexing?)

5 comments:

Espresso 提到...

連巴爺爺的2013績效都被被動投資打敗了,柏格真的不簡單!!!

被動操盤憑啥打敗巴菲特成贏家
http://www.cna.com.tw/magazine/3-1/201401080015-1.aspx

Jesse 提到...

不過這篇今週刊的報導最後還是在推銷「智慧型投資策略」(Smart Beta)…

J 提到...

是說我覺得討論"被動投資"贏誰或輸誰意義不大,因為他瞄準是市場return。

進而談到資產配置,也不應該去討論績效贏誰或輸給誰,資產配置只跟個人的目標跟風險承受度有關。 關注其他人的績效如何,只會讓自己"守不住"自己的資產配置設定呀。

以上心得分享給大家。

綠角 提到...

Smart Beta
看來就是努力勝過市場的精神不死
在ETF業界的表現

綠角 提到...

比較個別投資人之間針對不同目的的資產配置績效或許意義不大

但讓許多投資朋友發現
原來自己選股選了半天 或是挑基金挑了半天
結果卻比不上指數
這是有意義的

用市值加權指數
是取得某資產類別報酬最穩健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