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停滯不前的台灣基金投資環境

美國資產管理公司聯合組織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在每年四五月間發表統計去年全年狀況的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是瞭解美國基金業動態相當具有參考性的資料。

在下載2014年發表的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後,我最先看的圖表之,就是美國基金業的費用變化。

這幾年來,幾乎毫無例外的,就像我可以預期美國上市的ETF支數勢必愈來愈多,我也看到美國當地基金投資人付出的整體開銷比率一年比一年低。

果然沒錯。2013美國整體股票型基金投資人付出的費用比率是0.74%。比2012的0.77%,又再低了0.03%。


在2000年,美國基金投資人付出的整體費用比率是0.99%。從2000的0.99%到2013的0.74%,下降比率已達25%。(74/99=74.7%)

Factbook討論了美國整體基金業的內扣費用為何有如此明顯的下降態勢。

第一個是基金規模的增長。

當基金資產增大時,固定開銷,譬如辦公室租金、會計師簽證費、法律顧問費等,這些費用占整體基金資產的百分比會逐漸下降。可以讓基金公司有調降費用率的空間。

這點在台灣的基金似乎完全看不到。我曾在為什麼基金資產膨脹應調低費用率這篇文章中討論。

台灣的基金,就算基金資產已經大到可以調降費用,幾乎都還是不調降,基金公司獨佔經濟規模帶來的好處,完全不跟投資人分享。像一些台股ETF,有資產愈大,經理費愈低的設計,已屬鳳毛麟角,少見的異類了。

第二個內扣費用下降的因素是投資人轉入更低費用的股別。

這個現象有兩種推力。一是資產管理公司推廣低費用基金,另一則是投資人選擇投入低費用基金。

基金公司方面我們可以看一些例子。

譬如很多Vanguard基金,都有分成給一般投資人購買的Investor Shares與給較大金額投資人購買的Admiral Shares。

以Vanguard標普500指數型基金為例,它的Investor Shares內扣總開銷是0.17%。

Admiral Shares的內扣總開銷則是0.05%。

在2010以前,Admiral Shares只提供給累計投資金額達10萬美金,或是長期投入的客戶。後來,Vanguard改變政策,變成只要累積達一萬美金,就可以轉換成Admiral shares。

美國很多基金都規定最低初始投資金額為3000美金,這會對小額投資人形成投入障礙。但像Schwab的指數型基金,初始投資金額只要500美金,只要約1萬五千台幣,就可以開始使用這些低成本的基金。

這些措施,都可以讓投資人進一步享受更低的費用率。

反觀台灣,不僅沒有這種加強推廣低費用基金與股別的措施,反而是高費用的B股基金,因為賣出之後,銷售人員可以拿到更高的佣金,在台灣大行其道。

(假如一個基金投資人持有B股基金,很可能是自己被騙了都不知道。而一個理財顧問,全力推銷B股基金,基本上就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客戶的利益之前。)

在投資人的自行選擇方面,下面這張圖說明了一切。


圖中紅色折線是股票型基金平均內扣費用,藍色長條是投資人平均付出的內扣費用。

為什麼投資人付出的內扣費用比基金平均的內扣費用要少?

原因就在於,大多投資人選擇低費用的基金。

台灣有低費用的基金讓你選嗎?

你看到的是一種近似價格壟斷的現象。股票型基金,大家都收1.5%的經理費,加上其它開支後,大多會形成破2%的超高內扣費用。

債券型基金,大家都收0.75%的經理費,加上其它開支,大多總開支會超過1%,比美國的股票型基金收費還要貴。

你想注意費用,也沒得選。

這種投資環境可以叫"服務"投資人?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進一步指出,費用降低的第三個因素,就是業者間的競爭

在台灣,你有看到競爭嗎?

台灣的基金收費呈現一種公定價的般的聯合壟斷。似乎只要大家都遵守這個"定價潛規則",就可以繼續跟投資人收取高額經理費。

所以,這十幾年來,促成美國基金投資人得以享有愈來愈低費用的因素,在台灣全都不成立

美國的基金公司將經濟規模與投資人分享。台灣的業者幾乎從不調降內扣費用。

美國有推廣低費用投資的大型基金業者。台灣的基金行銷通路大舉販售高內扣費用基金。

美國基金業者間會在價格上競爭。對於費用,台灣的業者似乎有種"默契"。

進步與落後,就是這種對比。而你,這在看這篇文章的讀者朋友,很可能就是處在落後的情境中。(這個部落格有些美國讀者,不過還是以台灣讀者為主)

當我一年又一年看到美國的投資工具日漸增多,帶給投資人更多的投資選項,整體費用率又愈來愈低時,台灣的環境相比之下,卻仍停滯不前。

我除了慶幸自己在投資早期,就自行選擇使用美國的投資管道與工具之外,對於等待台灣業者進步一事,我是愈來愈不存希望。

它們似乎有很強的動機維持目前高費用的狀況。而不是讓投資人享有更低的費用,更好的服務。

七年前,我開始透過美國券商直接使用美國當地投資工具時,美國的投資環境就已經比台灣好。

這些年來,也看了好幾個年度的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 ,我發現美國是愈來愈進步。台灣的投資環境卻是停滯不前。

結果就是,差距愈拉愈大

假如你繼續留在台灣的投資環境中,然後看到美國業界這些年來的進展,感覺會很像站在一隻緩步前進的烏龜上,想要拜託牠快一點,但牠就是走那麼慢,然後看著本來就已經在你前方的百米選手,繼續跨大步加速離你遠去。

假如台灣當地的業者與引進的基金,無法滿足我們,也持續停留不前,我們投資人的選擇,已經相當明顯。

不要在一個充斥有佣基金,費用超高,績效低落的基金投資環境中還沾沾自喜。以為買基金手續費打到兩折很高興,卻不知道這世界上有免佣基金。以為基金單年績效20%賺很多,卻不知對應市場指數同期漲30%。

看看別人的發展,才會知道自己的落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18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3---美國基金投資成本持續降低,台灣人則必需留在當地繼續支持高費用業者?

2020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2—美國基金費用持續下降

2015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1—指數化投資的盛行

2013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心得1---台灣基金投資成本過高

“Nudge”讀後感3—投資人自主的不良後果

基金稅,你交了嗎?(The Taxing Burden of Expense Ratios)

誠意不夠的基金公司(Two Things We Seldom See)

買得到相機,買不到基金?(Harder to Get A Good Mutual Fund than A Good Camera)

你還在用過時的投資工具嗎?(Don’t Fight a Modern War with Outdated Weapons)

台灣人超愛境外基金,但基金愛台灣人嗎?

4 comments:

綠角 提到...

謝謝分享
美國當地競爭太激烈
這種費用比率在美國就不夠銳利了

匿名 提到...

請問Vanguard S&P 500 ETF的 Admiral Share 內扣總費用0.05%是否須在Vanguard開戶才能享有, 在別的券商開戶會有所不同嗎?

Unknown 提到...

代回匿名的問題
我們國外投資人應該不能買Vanguard基金,所以Admiral share與我們無緣。不過ETF的總開支為0.05%,並沒有虧待我們!

綠角 提到...

謝謝Frank

沒錯
我們還是可以藉由長期投資ETF
達到與指數型基金相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