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棄的錢(Money Left on the Table)
在投資過程中,投資人有意或無意間,放棄了許多本屬於自己的金錢。
我感到困惑,為何有人在知道美股投資可以申請退稅的訊息後,還要使用無法退稅的管道來投資美股與美國的ETF。譬如投資型保單和銀行。這些無法替台灣投資人申請退稅的投資管道,等於是每年將30%的預扣股息白白送給美國政府。(你有收到歐巴馬先生的道謝函嗎?)
假如某人的美股投資總額,已經達到每年可以拿取4萬台幣配息的規模,預扣30%稅款的損失,等於平白少掉一萬二的收入。平均每個月因為無法退稅而損失1000塊。在成本方面,台灣這些投資美股的管道只有表面看起來較高的手續費嗎?不,其實你還要計入損失的退稅。有人說,像複委託這類投資管道,是金額愈大愈划算。不,假如你有看到退稅損失,那是金額愈大愈不划算。
我也很好奇,為什麼投資人不去選低費用的基金和ETF?為什麼光經理費就要收2%的基金還能賣的出去。
我們來計算一下。假設這隻基金很幸運的投資到和美國過去一百年一樣好的市場,拿到每年9%的報酬好了。扣除通膨3%後,剩下6%的報酬,再扣除2%的經理費後,剩4%的報酬。投資朋友,你是在買債券基金嗎?買2%經理費基金的投資人,他心中的市場預期報酬到底是多少呢?
基金內扣費用的高低是對基金報酬率最具預測價值的因子。拿到幾顆星星,幾個勾勾對於未來表現的重要性全都比不上費用。費用低,表現就會好。費用低,基金就會有比較大的存活機會。這點,晨星有文章專門說明。假如有人在你面前說成本不重要,或許你可以介紹他看一下。
但重點是,換到低成本的基金只是舉手之勞。投資之初,注意一下就可以了。已經買到高費用基金,也只要贖回退出就可以逃離險地了。避開高內扣費用的基金,選擇低成本的基金,投資人才能在市場虧損時將最多的錢留給自己,也才能在市場賺錢時,將最大的成果留給自己。投資人是在為自己投資,而不是為了投資,而讓別人從自己身上賺取大量金錢。
假使某人有兩百萬的基金投資總額,將其從內扣費用1.5%的基金轉換到0.5%的基金,每年就可以省下2萬塊錢。25年的投資期間,就可以省下50萬(還沒計入金錢的時間價值)。雖然這麼做是一種心理帳,但你可以想說,只要換成低費用的基金,每年汽車牌照稅就拿省下來的錢來繳就行了。
我也覺得奇怪,為什麼在免佣基金存在的時代,還會有那麼多台灣投資人義無反顧、無怨無悔的繼續跟台灣的銷售通路買有佣基金。
因為只有這些基金可以買,因為大家都在買?這聽起來比較像是藉口,而不是理由。
外國基金界免佣基金與有佣基金併行的制度,到了台灣,變成全都是有佣基金。免佣變成只是一種促銷手法,而非打從根本基金本身就是免佣的設計。這些國際基金公司在想什麼,其心昭然若揭。台灣投資人沒有必要”配合”它們的剝削。
雖然踏上海外券商投資之路,需要自己做些功課,但這麼做,不僅可以替你省下金錢,也替你向這些有佣基金的發行者與行銷通路,表達了不滿與抗議。
以海外股票型基金常見的3%佣金為例,就算打4折好了。在這樣的狀況下,每100萬的基金投資就會被收取1萬2的佣金。美國券商買賣一次ETF收7塊美金不到的手續費,1萬2可供進行約50到60次買賣。或者也可以想想看,這次省下來的錢,你又可以拿來繳什麼稅了呢?
一些簡單的程序,就可以替身為投資人的我們省下大筆金錢。不去做,等於是將錢從自己口袋中掏出來,任人拿取。可以退的稅、可以降的經理費、可以免的佣金,為什麼不去做呢?
每當我看到經理費高達2%天價的基金又募集到幾十億的金額,每當我看到台灣投資人持有的境外基金總額報表中那高達千億上兆的投入金額,我知道,雖然綠角財經筆記已有千位讀者,但整體來說,My advice is falling on deaf ears。
讀者朋友,我需要你們一起來大聲呼喊。就從身邊的親友做起吧。你的行動,將改變身處的投資世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就是要計較 (Irretrievable Lost)
荒謬的績效至上(The Single-Minded Focus on Performance)
常見的投資謬思---賺小錢才要注重成本(For Every Investor, Cost Matters.)
誰在幫你賺錢?(Who is making money for you?)
付出愈少,拿得愈多(The More You Pay, The Less You Get)
如何比較基金與ETF的成本差異(ETFs and Mutual Funds Cost Comparison)
Labels: 投資概念
31 comments:
我想...不在乎那30%的人,應該佔這社會的大多數,因為每天都在看盤的人,是不會在乎這些手續費的,他們幻想著手中的股票,每天都有7%的漲幅,還會在意那30%嗎?
呵呵
其實也不一定
在我的部落格第一次出現美國投資退稅的文章之後
有位券商相關人員
留言道對他們造成相當困擾
一堆客戶在問
不過整天幻想大賺的人
的確所在多有
前年有保險公司來公司推銷投資型保單, 旗下商品有很多就是美股 ETF 其中還包含著名的ultrashort系列,
還真的有人買了....Orz
我也不能理解, 我明明已經給他們看過綠角您的精闢分析文了, 他們也說寫的不錯, 但他們仍甘願給保險公司賺這一手.
因為他們已經買了, 我也不好意思批太猛, 真的要說原因, 我猜大概就這幾樣吧.
1. 笑容可掬業務員
2. 精美誇示的中文DM
3. 簡單簽個字代辦所有事項
我在想, 或許台灣人要的不是實質報酬率, 而是被當作貴賓服務的感覺吧, 這搞不好是'貴賓理財'4個字真正的由來.
很大一塊因素還是「英文」的關係吧!
我和朋友闡述國外基金的想法時,一聽到英文
人們臉都綠了......
=================================
想請問綠角,
美國投資的確優點不少,
為何會沒看過國外券商如first trade等打廣告來招募客戶呢?
如果英文是罩門,券商能提供中文人員幫忙
加上免佣的先天優勢應該很有競爭力才是啊?
還是券商有另外的考量呢?
關鍵在第一步…
只要往前一步就海闊天空…
大部份的人都是懶的踏出那第一步。
事實上,相信firstrade 和 zecco能派員到台協助開戶和說明網路下單方式的話,就會有更多的人踏出這一步。
但上面說的政策和作法可能在台是不被允許的…因為政策被立委操控,而立委和財團是一夥的,而金融財團更是勢力大呢?
所以還是靠自已走出這一步吧…
只要走出去開了戶,網路下單是難不了台灣人的…
請問一下
現在的配息才幾塊錢
這樣還要要求退稅嗎
因為還有一項成本版主漏掉了:學習成本。
以我來說,很討厭換手機,更新軟體版本。因為每做一次就得從頭學一次操作介面,煩死了!內人也因為要填申請表之故遲遲沒進行。
在這裡可以看到牛頓慣性定律也適用在人類的行為上。
沒錯
看了綠角的文章已很久了
到目前還不敢行動
因為英文看不懂 投資商品不知去哪找 也沒得討論
所以還站在原處 很想認識一位已經在投資的人
英文,遙遠的國度,社會上充滿的詐騙案件...都是投資人望之卻步的原因。就算有專人提供相關建議(或服務),他們(投資人)也有很大的比率是不會接受的。因為我就是那位專人,也碰了許多的拒絕,更不用說後續相關的投資組合配置與投資策略等進一步的問題。學習成本確實是許多人的最大問題,大部分人都想不勞而獲,都想只要把錢丟進去,就能很快看到績效,可以說:大多數人都是在賭博或投機,極少人真正理解投資的真諦。
請問還Firstrade 換了清算公司:Penson Financial Services, Inc. ("Penson Financial") 對將來自動退稅會有影響嗎!?
Tim Wu
我想
不知道被收取高費用的嚴重性
是這些人會去買的主因
很多人總以為"會差那麼多嗎?"
其實 時間拉長 最終財富的累積
會差非常多
arlex
英文是可以練的
也沒那麼難
又不是要考TOEFL
只是要用英文處理一下投資的事罷了
或許下次可以這樣說服一下他們
藍懶兄
的確
第一步是最難也最重要的
匿名先生的學習成本
應是轉換成本
有時候新東西明明較好
卻不受青睞
就是從舊東西轉換過去的成本太高
這點在尋找投資護城河一書中有說明
很多美國券商
提供從別家券商轉移資產過來
便提供回餽金的優惠
為的就是要克服轉換成本
Jack說的就是第一線理財規劃人員會遇到的大眾心態
急功近利
看投資以為進麥當勞
點完十分鐘內就要看到成果
這也算是一種速食文化吧
換交割公司?
或許明天我可以寫一篇文章討論
在瀏覽了2年的綠角大部落格後小弟第一次法表文之ㄤ好巧不巧小弟有幸曾經做過安聯的業務員
的確安聯的連結的標的多到嚇死人 但是我在那邊主管都是以能賣就好(我們事安聯的電話行銷部門) 至於績效 標的 主管:三個月後就不理他了啊 反正是他自己要買的 所以標的多真的有用嗎 不 會買的人多半是業務員講得天花亂墜 但是當他連結到危險的槓桿行ETF(過去還沒修法錢安聯可以連結這種幾乎是賭博的標的) 就是出事的開始 我只能說 台灣能騙的投資人真的一堆 多半都是想做不勞而獲的發財夢 以為人人都是黃毅雄 張松允
謝謝VIC的分享
成本果然很重要,剛好在書局看到另一本國外「指數化」的書,書名是「可以有空去釣魚的投資組合」,跟「不看盤,我才賺到大錢:傳奇散戶的超簡單理財法」有異曲同工之處,不過前者文章更加犀利,當中也推崇Bogle和William Bernstein的投資理念,非常不錯的書,版大可以參考一下。
這本書我也買回家,剛看完了。
大抵他的資產配置概念是:先鋒整體股市(vti,15%)、先鋒小型股(vb,15%)、先鋒歐洲(vgk,10%)、先鋒太平洋(vpl,10%)、先鋒新興市場(vwo、10%)、埃雪高收益(hyg、10%)、先鋒總體債市(bnd、10%)、埃雪抗通澎(tip,10%)、先鋒不動產(vnq,5%)、金礦股(gdx、5%)
個人覺得資產配置如何配置其實沒有百分之百的方式,就看個人如何取捨。
自從在美國卷商開戶後,我已經很少去注意國內銀行或卷商。
但是因為朋友想要投資的金額不值得在美國卷商開戶。
所以我看了一下先鋒基金超市(三折申購手續費和免信託保管費) 。
但是我發現買回需要費用(我和先鋒客服人員詢問後得知費用為500~800元之間) 。
如果在銀行用外幣申購基金,會不會也有這筆費用呢?這筆費用是內扣還是額外收取呢?不知道有哪位大大知道呢?
謝謝
以下內容來自先鋒基金超市收費一覽表
買回時會有一定額度之解款費與匯費,此費用為銀行收取,視買回帳戶而有些許不同,若為集保簽約之十家銀行,台幣買回時無匯費,外幣若為華南帳戶則無此費用之產生。
那筆費用是來自外幣轉帳的費用,因為台灣沒有外幣清算銀行,必須轉經國外而造成,就如同匯款到外國一樣。這筆費用自然是在買回時內扣。
解決方式:
1. 使用台幣購買,但需面對買賣來回之間的匯損(如果有賣出再申購的行為)。
2. 等到美元清算銀行成立,到時會有比較合理的費用(兆豐銀行早已被選中,但好像還卡在金管會)。
3. 使用華南銀行的帳戶,免除匯費,但就看華南銀行提供匯率如何。
你說的先鋒是不是ezfund那個網站?
剛剛看到"在銀行用外幣申購基金"和"三折申購手續費和免信託保管費", 因此查了一下.
如果你說的先鋒基金超市是ezfund, 需三思而後行, 如果是vanguard, vanguard的基金到目前為止在台灣是沒有任何銀行可以用外幣申購的(有的話大概也是複委託ETF或是投資型保單), 並且也沒有所謂三折申購手續費, 都免佣了幾十年了!
先鋒基金超市ezfunds內,根本就沒有販售Vanguard(也叫先鋒)的基金。兩者只有中文名稱相同,應該不能混為一談。
這裡有各基金系列的列表:http://www.ezfunds.com.tw/ezn_view.aspx?par=7300650071003D00FA57D1913D7EBD897C000454FA57D191FB7C175226006D0073003D0038003300
是ezfund網站沒錯
不過不是為了要購買vanguard的基金,是要購買其他基金,透過ezfund只是為了降低投資成本中的申購佣金和管理年費
謝謝匿名先生與wolf分享這本書
市面上愈來愈多指數化投資與資產配置的書
真是一個好現象
先鋒基金超市把Vanguard以後假如有機會引進台灣時可用的譯名用掉了
vangurd一詞不知道還有什麼譯法比較好
http://www.vanguardasia.com/vanguard/zh/home-page.cfm
在vanguardasia看到中文為領航亞洲, 應不需擔心以後會發生的命名問題.
謝謝匿名先生提供的資訊
讀過你文章後,家人與朋友的一些不當投資我全都讓他們做了贖回,綠角大!!一個人是可以影響很多人的,一個人是可以轉動這世界,一個人的力量之大讓多數人無法去想像。你介意我將你的文章挑幾篇放在幾個比較知名的論壇讓更多人閱讀嗎?
這樣可能會讓你被金融業者注意到,但如果你介意我轉貼文章,我將不會做任何你不同意的事,謝謝你的知識分享,我感受與學習良多,再次感謝你,我非常的尊重像你這樣的人。
Chris
很感謝您的熱情支持
假如綠角有那麼一點影響力
那都是因為你們讀者的關係
因為你們選擇了這些看法與這樣的投資方式
很謝謝你的努力
全文轉載
煩請不要超過三篇
並註明出處
謝謝
不是不在乎30%,而是:
1.不知道,理專也不主動告知,以免自找麻煩
2.不專業地告訴客戶 本來就討不回來 除非自
己坐飛機去美國討 公司也是這麼教育理專
的 不要怪他們
全世界的投資人都在投資"直接金融"&"被動式管理"只有台灣還只知道投資基金--間接金融 於是乎 許多有名的債券型基金 例如:富**林 聯 * 其中近90%都是台灣人投資的
台灣人應該自立自強 多充實自己的國際金融產品常識 政府的金融政策落後國際50年以上 百姓們為了自己的荷包 要盡量與國際接軌
一位在外資金融市場打滾20年 目前已金盆洗手的專業投資人 衷心的建議
感謝分享
我很同意綠角大大的意見...
我和我朋友說,既然你已經有國外的帳戶,為什麼還是要透過國內的管道來買賣股票與基金呢?
我朋友和我說:因為我有個理專可以幫我過濾很多資訊讓我來選,而且我時間很少沒辦法一檔一檔美股做功課,所以這2%的費用就當作理專的費用,給一個盡責的理專,他提供給我的資訊也總是讓我有賺錢,相對的賺到的錢短期至少有10%,2%的佣金相對來說就還可以接受....
綠角大,請問這樣的說法正確嗎?我應該用甚麼樣的說法來回應我朋友的想法呢??
沒有人可以持續的挑出未來表現好的主動型基金
也沒有人可以藉由分析市場資訊 持續在正確的時點進出市場
不要說2%了
0.2%買自己根本不需要的建議
也不會有用的建議
都是浪費
如果本身是從事證券的工作,公司規定員工不得於其他券商開立帳戶(含複委託),只好含淚被扣30%的稅了...比較慶幸的是...員工戶交易收千分之25的手續費(雖然沒比海外券商便宜),但看來也只能這樣了。
更正是千分之2.5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