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ge of Turbulence(我們的新世界)讀後感續2----聯準會主席的任務


葛林斯潘在書中對聯準會主席的權責做了一番說明。聯準會主席這樣一位代表性人物的存在,常讓外界以為他就是美國貨幣政策的決定者。其實,聯準會內部採用的是多數決。而且聯準會主席不必然就是操控聯邦基金利率(Fed Fund Rate)的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主席,只是傳統上是。其他Board of Governers假如不願意的話,可以在每年的選舉中推舉他人。而FOMC利率政策的決定,也是投票然後多數決。

葛林斯潘就任後一週,FOMC便要開會。他當時雖然覺得要升息,但他很清楚一位才剛就任的主席恐怕還無法促進共識的形成,所以他就先聽。等到時機成熟之後,他也知道各個Governers和各地區聯邦準備銀行總裁的看法後,再來推動政策。

他描寫自己任內FOMC做出第一次升息決定時,他的感覺就像試爆第一顆原子彈的科學家一樣,很怕發生意想不到的事。

葛林斯潘就任後的第一個危機處理,就是1987年單日下跌22.5%的黑色星期五。從書中可以看到,當時聯準會就像打翻的螞蟻窩。這樣一個重挫,是有可能引起金融癱瘓,然後拖垮經濟的。

所以葛林斯潘想辦法儘快處理,要把局勢穩住。他發表公開談話,暗示聯準會將提供流動性。同時紐約聯邦準備銀行下手買進數十億美金的美國公債,把錢灌到金融系統裡。葛林斯潘跟股票交易所、期貨交易所通話,請它們隔天繼續運作,不要暫停交易。

他跟各大銀行家還有聯準會各地分行主管通電話,掌握狀況。再跟財政部長開會討論,也請雷根總統發表安撫性的談話。還好最後經過這樣的努力後,美國的金融局勢穩定下來,未形成長遠的負面影響。(但這種大跌,在許多投資人心中形成永遠的陰影。他們形成一種一定會經歷重挫,而不是有可能會經歷重挫的投資觀。投資得相當難過。彷彿市場是個燙水壺,不把錢拿離開市場冷卻一下,就一定會被燙傷一樣。)

書中也提到,人們常覺得央行總裁對經濟具有龐大的影響力。其實,真正難以掌控,真正的老闆,是經濟本身。譬如軟著陸一詞,意謂經濟成長溫和的觸底,未達衰退,然後就再進入下一波的成長。大家都想要在景氣循環中軟著陸就好。但正如葛林斯潘在書中所說,軟著陸不是央行主管說,”好,我們要進行軟著陸了!”然後就進入軟着陸模式。而比較像是,”我們從十樓跳下去,看看能不能軟著陸,而不是腿斷掉。”經濟這頭巨獸的動作模式,有時會超乎想當馴獸師的人的想像。

葛林斯潘任內的重大事件還有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倒閉(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簡寫為LTCM),千禧年金融系統轉換,還有911恐怖攻擊事件。這三個都是很有故事性的題材,從聯準會主席的眼中來看,也很有意思。

作者特別提到對於LTCM的處理,非常不能獲得媒體與大眾的認可。當時一般認為,這是拿一般小老百姓的錢,去救有錢人的投資機構。因為LTCM至少要一千萬美金才能投資。但是,當時的狀況是,假如不出面干預,不讓它慢慢有秩序的瓦解的話,那將對金融系統帶來太嚴重的衝擊,會整體經濟都會造成影響。

還有千禧年前夕,作者受邀到白宮參加慶祝晚宴。這是一個通宵的活動,但葛林斯潘中途回到聯準會辦公室,看看千禧年任務小組的工作狀況。書中寫道,這個小組有一個電視,在看各大城市過了午夜12點的實況轉播。一般人看的是眩目的煙火,但小組成員看的是背景的城市燈光,看有沒有繼續亮著。他們不是只注意美國能否安然進入新的一年,全球各大金融中心的狀況他們也都注意著。

911恐怖攻擊當天,葛林斯潘正在歐洲往美國的飛機上。這段經歷則寫成了書的前言。

從這一個個事件中,讀者可以看到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央行總裁,是用怎樣的觀點看待這一切的發展。葛林斯潘一再提及的,便是Creative destruction與Deregulation。


後記:The Age of Turbulence的中文版是我們的新世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Age of Turbulence(我們的新世界)讀後感----自由的成長

The Age of Turbulence(我們的新世界)讀後感續1----聯準會主席之路

The Age of Turbulence(我們的新世界)讀後感續3----國際經濟觀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