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投資法”講座參加心得

昨天晚上在出版界朋友的邀請下,參加了由Smart智富雜誌社主辦的”聰明投資法”理財講座。

這個講座分成兩個部份。第一部份由三位主講人分別上台做一簡短的演講,說明各自的投資心得。第二部份則由主持人朱紀中先生,分別提出一些問題詢問這三位主講者,以座談的方式呈現。

第一位講者是”Money我最大”的主持人邱沁宜小姐。我之前看到電視上的理財節目,都是她訪問來賓與別人對談,從沒看過她自己以投資為主題做過一段完整的論述。而邱主播本身是有正規財務訓練背景的。所以我對這部份有點期待。每個講者的時間不多,約二十分鐘。邱主播演講的核心內容,在於帶出投資人因為自身情緒,表現出高買低賣的財務自殺行為。她引用的圖表,包括投資人在股市高低點的進出場狀況,和我在股海勝經書中,第六章第二節”實際上,大家都在買高賣低”的圖表,有類似之處。我完全同意這段市場觀察的結果。

第二位講者是世新大學的財金教授,郭迺鋒先生。從他的講題內容看來,應是專研Behavioral finance的學者。他講一些人類常犯的行為錯誤。投資的行為偏差最可怕的地方,在於不知不覺。

郭教授有個例子是關於Mental accounting。譬如國中班上有個平時一毛不拔的好學生。平常要讓他請客,那是幾乎不可能的是。但假如在他考第一名,拿到獎學金那天,起鬨要他請客,則有很高的成功機率。這位好學生將平時自己的錢,當做需要小心看管的資產。一旦拿到”額外”的賞金,就開始對金錢大方。卻沒想到,原先自己手上的一塊錢,和獎學金中的一塊錢,是完全相同的東西。

這個例子很有趣。我之前看過另一個Mental accounting的例子。譬如有人將資產的20%投入美國公債之中,但他又很怕美金貶值,所以他又對相同金額的美金進行匯率避險。他以為自己這些美金避險部份是對應於美國公債部位。但其實他手上這些避險部位,根本不知道自己對應的是同等金額的股票,債券或現金。這都是人腦自行分類的結果。

Mental accounting是一個我覺得自己至今尚無法完全擺脫的心理障礙。一定有什麼地方,我自己仍在進行mental accounting。但在被點破之前,自己往往很難發現。

郭教授的Slides不多,一張就可以講很久。有做過公開演講的人,會知道這是需要最多準備的演講方式。

最後則是由協辦單位,保德信投信的游穎鴻協理,講述他們公司最近在推動的168快樂定額投資法。這是一種立足於定期定額上的投入模式。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該公司網站看看。

我沒想到是,對談部份頗為精采。郭教授當場丟出一個問題,”費用多少?”。我覺得這真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太少人在注意這個面向了。還有主持人也丟給游協理一個問題,請他講講看168這種方式有什麼缺點。我覺得這是很好的討論方式,不僅談正面,反面也談。

當天一到會場,就在門口遇到投資客日誌的作者。一起聽了這場演講。能以投資會友,可算是研究投資的額外收獲(或主要收獲?)。

ps. 最後替投資客日誌宣傳一下。該網誌已開始進行新網頁的架設。將從新浪搬到Blogger系統。歡迎舊雨新知,多多光臨新站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閱讀全文

問題的根源(The Root Cause)

最近有讀者朋友在版上提出兩次類似的問題,就是買進某某股票之後,大跌,死死套牢,或甚至公司已經進入破產程序了,要怎麼辦?

我不會知道這種問題的答案。一家公司日後會重整成功東山再起,或是就此沉淪成為歷史,我不知道。而且根據萬用建議文中的討論,知道答案還會說出來的人,恐怕大有問題。

表面看起來,問題是要如何處理手上損失嚴重的股票。但其實,問題的根源在於,這位投資朋友,為什麼會讓自己落入需要處理這種問題的地步。

處理這種問題的方法,在於不要讓自己有機會遇到這種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買個股。

買個股的投資人,期待出現一種問題讓他處理,就是漲100%後要獲利了結或是續抱,但代價就是有可能遇到另一個問題:跌95%後要停損還是死撐。

很多人覺得這是個值得的遊戲。他們對數倍獲利的貪念,讓自己走入有機會面對單一公司破產而造成投資人資本永久損失的狀況。他們以為自己買的,都將是下一支飆股,但卻又遇到跌到讓人不知所措的難堪情節。

對於重挫的可能,這些投資人往往發展出停損等方法來控制損失。為了讓自己能持續保有100%以上獲利可能的貪念,繼續參與以投資為名的賭博遊戲,他們想出一種機械性的方法來對下檔風險進行控制。

但可惜的是,停損無法控制下跌的損失。

想想看,假如某市場全體投資人都採取停損策略,和都不採取停損策略,然後市場的走勢是下跌10%,難道整體採取停損策略的投資人,在一個下跌10%的市場,會因為停損就拿到-5%的報酬,控制了損失嗎,虧得比不停損的投資人少嗎?根本不可能。

一次停損,不會保證你下次不是停損出場。停損這個動作,我們可以看個比方。譬如有個投資人設5%停損,他把錢投入股票市場試試看,他可能成果豐碩也可能血本無歸。就像有個人乘坐火車,他把手伸出車窗外。為什麼呢?因為這班列車很特別,窗外有結金蘋果的果樹,可以讓你摘,摘到就算你的。但金果樹的主人也很討厭火車乘客偷摘,所以他在樹枝間安置了很多鋒利的刀片。所以手伸出車窗外的結果是,可能摘到金蘋果,也可能一塊肉不見了。

貪心的乘客為了控制損失,所以他規定自己每次只能把5%長度的手指伸出窗外。這次沒摘到,手被切掉5%,他就縮手退回,等下個機會再把手伸出去。可是這次呢?會不會又是5%被切掉?當然有可能。重覆四次,運氣不好,他的手就被切掉20%了。設5%停損,會把損失控制在5%嗎?只要你繼續玩這個遊戲,答案是”絕對不會。”

這些人把停損,虧5%或10%就退回,叫風險控制。不對,這叫本末倒置。風險控制的動作,應該在於不要把手伸出窗外,不是把手”只”伸出5%到窗外。每次看到有人縮手回來,捧著剩80%鮮血淋漓的殘肢喊說,”還好我有停損,做風險控制,不然就整隻手沒了”,我就覺得很好笑。

而營運黃金果樹列車的公司,對這些冀望在每次旅程摘到金蘋果的乘客收取費用的業者,做的才是真正賺錢的勾當。想想看,假如你是這家公司的營運者,你會在火車站貼上摘到滿滿一整籃金蘋果歡欣下車的乘客照片,還是手被切到只剩2公分,被抬上救護車,終身殘廢的乘客照片呢?

書局中的投資理財書架上,都是賺大錢,贏家,輕鬆致富的標題。大家上車吧!

不能認清風險,是許許多多投資人的罩門。買進個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而且一定是相信它會漲的理由。但是,事情不見得會如你所願。個股有太多不值得承擔的風險。不值得的意思就是,有風險但沒有對應的報酬。願意深入思考的投資人,大多會明瞭以資金重壓幾支個股是不值得去做的事。

手上持有下跌95%的股票不知如何是好?問題不在於下跌50%時沒有停損出場,而在於為什麼要讓自己有機會身處在這種困境之中。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不買個股的理由---談Risk-Adjusted Return

常見的投資謬思---停損(The Fallacy of Selling at a Loss)

投機斷腕(Snake Dancers and Speculators)

尋找投資護城河(The Little Book That Builds Wealth)讀後感續2---沒理由的停損停利

閱讀全文

萬用建議(Universal Advice)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在一些投資節目、刊物、網路論壇中,我們常會看到一種萬用建議,一種無論是那種投資人,都可以用的建議。譬如,某某股票會漲,應該買進。某某股票會跌,可以放空。某支基金看好,可以買進抱半年等等。

為什麼這種建議可以人人適用呢?因為它隱含了一個暗示,那就是它會賺錢。不管投資人是老是少,是要投資一個月還是二十年,賺錢,總沒人反對吧?

這類建議往往內容詳細,買什麼標地,持有多久,都有說明。給人一種簡單明確,指出一條正確道路的感覺。有時候,這類訊息更要付出金錢才能取得。而投資人在付錢買這些消息後,似乎更相信這些建議,背後必然有些什麼。

我們來分析一下。

為什麼有人要提供保證賺錢的建議?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