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ETF態度的轉變(Attitudes towards ETFs)

(想全盤掌握債券知識,瞭解央行利率政策與債市殖利率的關係、去冒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是否值得,與如何看懂債券報價,進行比價,歡迎參加《全新》債券啟示錄)

(想對美國ETF有系統性的瞭解,瞭解其運作原理、投資策略,與挑選ETF時比較的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學會自行查詢英文網站的重要相關資訊,歡迎參加ETF關鍵報告)

(想瞭解如何應用資產配置原則,針對個人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建構與執行資產累積階段的投資組合,長期參與市場。不僅可達成財務目標,也不會帶來自己所無法接受的短期嚴重下跌,歡迎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想要瞭解退休階段如何以總報酬帶來退休所需的現金流。而且生活費可跟上通膨,維持生活水準。單靠配息來支應生活費會有怎樣的風險。同時瞭解遇到負面狀況要做出怎樣的調整。歡迎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幾年前有段時間,對ETF的負面說法撲天蓋地。譬如說ETF過於盛行,已經達到泡沫化的程度。又說ETF追蹤特定指數,資金進來,經理人一定要照著買。資金離開,經理人一定要照著賣。會同步推升或壓低成份證券價格,造成市場波動加劇。

這些源自於迷思與錯誤想法的說詞絡繹不絕。我也寫了很多文章一一反駁。譬如:

黃花與泡沫(Dodo and Bubble)

對於指數化投資的大量誤解---從安本標準投信執行長的文章談起

ETF滯洪池

到了現在,台灣前十大ETF資產規模在一年內暴增近一兆台幣,美國ETF資產總規模在2024第三季突破10兆美金,ETF變得更加”過熱”,更加”泡沫化”了,但我發現,現在媒體跟討論投資的各方山頭,已經很少看到這些對於ETF的負面說法。

反而紛紛討論起,那種ETF比較好,是市值型還是高股息?假如要高股息,選那個比較好。

(其實市值型不是一個很好的說法,市值加權未必就是指數化投資。譬如Vanguard Dividend Appreciation ETF (VIG)就是一支市值加權的股息成長ETF。應直接說”指數化投資的ETF”,會更加明確。)

也就是說,整體討論的風向從過去的找各種理由來反對ETF,似乎變成已經很能接受透過ETF來投資。

這除了代表之前的負面說詞其中有不少是為反對而反對之外,也反應了台灣金融業者也在ETF的浪潮中找到了立身之處。

面對ETF的興起,過去台灣業者的感覺可能是恐懼。

”怎麼辦,ETF來了,投資人都要改用ETF做指數化投資了,我的主動投資業務怎麼辦?收入大幅減少怎麼辦?”

於是他們對抗。不斷的放出各種針對ETF與指數化投資的負面說法。

然後他們發現, ETF不一定要做指數化投資,也可用來包裝特定策略或用來追求特定主題。

譬如高股息、電動車、機器人、5G等等。過去主動型基金的行銷與發行策略,一樣可以轉過來在ETF使用。

台灣業者開始這樣做,也取得成功。所以我們就看到台灣前十大股票ETF現況分析文中的景象,布滿高股息策略的前十大ETF。從前三十大的ETF,業者也可取得一百多億台幣的營收

金融業者透過ETF成功的發行標的取得大量資產,媒體與投資網紅也參與資產管理公司的ETF行銷企劃,不再有對ETF的負面說法。也開始討論起ETF了。

但這代表低成本指數化投資的勝出嗎?

不,台灣ETF業界現在根本不是以執行指數化投資為主流。

業界與媒體接受了ETF,因為台灣ETF成為他們希望的樣子,那就是主動投資與追逐熱門行銷策略的重現,而不是因為台灣ETF成為指數化投資的殿堂。

很諷刺的是,不再有對ETF的各種批評,是指數化投資人的失敗。

台灣的ETF,大多不是用來做指數化投資的。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不從眾的勇氣(Adhere to Professionalism or Cater to the Public’s Taste)

台灣ETF無法降低費用率的真正原因(Too Many Excuses for High Expense Ratios of ETFs in Taiwan)

氣氛在變(Indexing is Gaining Acceptance)

投資專業,讓投資人更輕鬆還是更疲憊?(Professionals Help Each Other)

沒有專業,正是適才適所的產業?(A Profession That Needs No-Profession)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