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發行公司的品質2—探求原因,而非注重表象(The Quality of ETF Providers in US)
產品發行
顧及投資人利益的資產管理公司,在發行新標的的時候,會表現出節制的態度,專注發行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標的。
優先考慮公司是否會賺錢,把投資人利益放第二位的資產公司,則常會發行追逐熱門,容易收集資產的標的。
換句話說,前者是投資導向,後者是銷售導向。也可以說,前者是專業導向,後者是商業導向。
銷售導向的後果就是,當風潮不再,一時當紅的資產類別不再熱門了,那麼這些標的又要面臨清算的命運。
清算,往往就是當初不當發行的後果。
所以頻繁的發行與頻繁的清算代表這家資產管理公司比較在意的是搜集到多少資產,而不是投資人的利益。
上表是這十家主要指數化投資業者,它們在過去一年、三年、五年與十年,清算與發行的標的數目。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各家業者的發行數都大於清算數。這反應的是近年來指數化投資的盛行。
清算數方面,Fidelity, Schwab和DFA最低,都只有個位數。Vanguard排第四名,清算掉17支基金。
Vanguard自2001五月發行第一支ETF以來,至今還沒有清算過任何一支旗下的ETF。
新發行數最少的三家,則是TIAA, Schwab和Vanguard。
最後一點則是資產管理公司對於基礎建設和投資人員的投資。
這方面美國晨星做出了下面這個表格。它代表的是過去三個單一年度(2014,15,16),這些資產管理公司所管理的指數化投資標的數/投資專業人員數(表中標示為# of Funds),以及這些公司所管理的指數化投資資產總值/投資專業人數(表中標示為AUM($bn))。
投資專業人員定義為基金經理人,分析師與交易員。
所以譬如某公司發行一支基金,只有一位專業投資人士,那麼比值就是1/1=1。
假如一家公司發行一支基金,有三位專業人員,那麼比值就是1/3=0.3。
所以基本上是,這個比率愈低,代表該公司有愈充足的投資人力。
就去年(2016)的狀況來看,在基金數量方面,Fidelity和Vanguard並列第一,就是0.4。也就是平均每一支基金,有2.5個專業人員。
但在資產總值方面,Vanguard是一個特異數。在2016,平均每一個專業人員要管理高達134億美金的資產。
這不是Vanguard的人力不足,這反應的是Vanguard管理的指數化投資資產大多是追蹤市值加權指數的現象。
像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Index Fund和它的ETF版本,資產總值6205億美金。這些龐大的資產,其實就算再增加一倍,也不需要再多一倍的人來管理。因為它使用的是同一套指數化投資策略。不像主動投資,假如資產多一倍,經理人與分析師勢必要找到更多的投資機會與標的才能消化這些資產。
這個表中可以見到一位明顯的落後者,PowerShares。不論就標的數或資產總值來看,這些公司的投資人力都遠遠落後其它九家公司。
總結
晨星這篇報告最後展現了,收取較低費用,比較不會一直發行與清算標的,還有投資人力充足的業者,的確帶給投資人較好的績效。(以Success ratio和Morningstar rating表現)。
重點是,資產管理公司把投資人的利益擺在前頭,審慎發行新標的、充足的專業人力,這才是帶來好績效的根本條件。這點,不論在指數化投資或主動投資,都是成立的。
投資人不應盲目的追尋過去績效這個表象。認為經理人過去績效好,就把他當神膜拜,看他的專訪,看他的意見,買他的基金。
有這種行為模式的投資人,最容易被基金公司跟財經媒體愚弄。全球上千、上萬支基金,每年或每個月挑出過去表現優異的經理人,那還不簡單。
投資有運氣的成份,但也有些非運氣的成份。
運氣我們無法掌握,我們要掌握可以掌握的因素。
一家收取低廉費用、跟投資人分享經濟規模效益、指數追蹤能力良好、很有克制的發行新標的的業者,會是我們投資路上的好夥伴。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ETF發行公司的品質1—什麼是好的是指數化投資資產管理業者(The Quality of ETF Providers in US)
在意投資人的資產管理公司才會有低費用(Serving Investors with Low Expense Ratios)
共同基金的騙局(Investor’s Dilemma)讀後感1---優先替自己賺錢的基金業者
資產管理公司的營收成長(Earnings Growth of 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
拒絕大額投資的資產管理公司—Vanguard Refused $ 40 Million Investment in 1996
Labels: ETF討論分析-美國
2 comments:
「個位數」誤植為「各位數」。
謝謝指正
已經修改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