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ds of Finance讀後感7—法郎匯率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政局紛擾。政府垮台、重新組閣,一再上演。1926有個新內閣,只撐了72小時,就要再改組。這樣的氛圍,再加上持續的預算赤字,帶領法郎匯率一路下滑。

便宜的法郎,代表居住或旅行法國,對美國人變得愈來愈便宜。到了1926,估計有45,000美國人住在巴黎,每年夏天還有20萬美國遊客,乘船跨越大西洋,享受巴黎的文化、風光與美食。

連美國駐法大使,都覺得法國東西太便宜了。1924年,當時的美國大使Myron Herrick買進一棟原造價100萬美金的巴黎豪宅大院。付出的價格,約當20萬美金。這個事件披露後,引起廣大法國民眾不滿。

而且美國當時對法國的戰爭債採堅持還款的態度。這更是火上添油。法國在一次大戰的傷亡人數是美國的20倍。法國人似乎很有理由要求美國減免債務。

法國人普遍產生一種觀感:”美國人不幫忙就算了,他們從一般平民到高官,全都在利用法國的苦難與低匯率。”

1924年夏天終於演變成暴力事件。一輛載滿美國觀光客的巴士在蒙馬特被暴民攻擊。

美國的”旅法注意事項”,開始教美國人應避免怎樣的舉動與言談,以免觸怒法國人。

法國財政與匯率的悲觀狀況一直要到Raymond Poincaré在1927年出任總理後才開始改善。這是Poincaré第四次出任總理。

他出任總理的那天,匯率是50法郎兌一美元。在一週之後,法郎升到35兌一美元。

(Raymond Poincaré)

他不是一個魅力型的政治人物,但大多法國人認同他的平實特點,幾近工作狂、絕佳記憶力、對細節的注重,以及最重要的,他是個誠實的人。而且,他在當時法國左派與右派政黨的強烈對抗中,算是一個中間人物。他也組了一個包含各種政治光譜的內閣。

法郎開始上升之後,進口物價開始滑落,有助於法國當地物價的平穩。投資人恢復信心,資金開始回流法國。

但接下來讓法國央行總裁Émile Moreau擔心的是,法郎會不會升得太高了。Moreau雖有銀行界的深厚資歷,但他對於貨幣政策所知有限。他靠的是底下兩位得力助手,Charles Rist與Pierre Quesnay,這兩人對於貨幣有深入的研究。Moreau身為央行總裁,實際上是擔任政治策略師的角色。很多書中的討論可以看到,央行採行怎樣的政策,往往是政治角力的成果。

正確,該做的事,不見得就會被採行。像英國央行就採用了讓自己痛苦萬分的重回金本位政策。政治手腕非常重要。

(Émile Moreau)

Moreau體會到,法郎匯率決定了納稅人與收租者兩者的負擔。

法郎價位高,代表以法郎計算的法國公債更值錢。法國納稅人要付出更大代價,收租者會有更高的收益。

便宜的法郎,代表法國債務較不值錢,這會傷害收租者,但納稅人負擔較輕。

最後法國央行在法郎對美元,觸及25:1時,開始出手干預。買進外匯,賣出法郎,進行阻升。

後來證明,這對法國來說,是一個相對”輕鬆”的匯率。法國出口品在世界市場上具競爭力,經濟復甦,物價相對穩定。

法國跟強求回到金本位,而痛苦不已的英國形成了強烈對比。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Lords of Finance讀後感1—金本位的榮光與弱點

Lords of Finance讀後感2—美國央行的成立

Lords of Finance讀後感3—私人央行

Lords of Finance讀後感4—難解三角債

Lords of Finance讀後感5—重返金本位

Lords of Finance讀後感6—重新定義央行任務

0 comments: